胡弦:物象與準確
其實,怎樣寫作是無法清晰描述的,詩的來臨是神遇,類似在幻覺中行進。那第一行詩,究竟受到了怎樣的指引?你往往糊里糊涂難以自述。好的詩句都是生命體,它或許受到過某個理念的孕育,或者得到過我們不知道的啟示,但對寫作者來說,我們能確定的只有一個時刻,和在那一刻涌現(xiàn)的喜悅:句子出現(xiàn),它符合、甚至大過了我們的需要。
詩之所以成為詩,是因為詩里有我們稱之為“詩”的東西,如果沒有,就跟其它文體沒什么區(qū)別。一個寫詩的人要清楚的是,你寫下的是詩,以及它和其它文字的不同。這中間有清晰的界限,雖然這界限你一旦試圖尋找并確認它,它反而會變得模糊起來。但如果你遠遠地望著,你能清晰地看到和感受到那界限的存在。
對事物的精準描述,對寫作者而言,既是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工筆般的勾畫未必就是精準。任何事物,一旦變?yōu)楸幻枋龅氖挛铮木呦缶妥兂闪艘粋€矜持、甚至態(tài)度強硬的堡壘,只有打開它,才能找到它懷抱的秘密,找到它內(nèi)含的此岸與彼岸。它是它自身,又是一個象征——它已完成這象征。當然,它還可能帶有欺騙性,看似是一個現(xiàn)實的事物,其實卻只是另外一個事物的投影,你要根據(jù)投影來找到那個原物,想辦法讓人一眼就看到它。這就是詩人的工作。
傳達的準確,暗含著感應和意會的準確,類似一個寫作者提前聽到了回聲?,F(xiàn)在,詩歌的結(jié)構(gòu),大都已不是單線推進,而是復式架構(gòu),在對物象的把握上更開放,也更含混,因而會產(chǎn)生晦澀感,甚至讓人讀不懂,似乎更加不準確了。但是,讀不懂,在成熟的讀者那里基本不存在,因為他能打開那遮蔽,在眾多的可能性中,辨認出分叉的路徑和指向,此中有種“得到”的樂趣。
準確,必須經(jīng)得起細節(jié)的檢驗。細節(jié)決定物象的死與活。一個物,當它被喚醒,才有資格成為一個細節(jié)。在詩中,物象是能動的、警覺的、努力的,它要去嘗試完成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它不但是一種創(chuàng)造意圖,也是態(tài)度——面對難以剖析的事物的態(tài)度。一個精彩的物象甚至要去弄明白上帝對此知道什么。它要成為一個活體,而非僅僅是一個有外形的東西。
生活中的物象和詩歌中的物象是不一樣的,尤其在很多使用了深度意象的詩歌中,日常生活常常會衍生出超現(xiàn)實的感覺。生活,一旦進入詩歌,就變成了一種新的開始,也就是說,生活在進入詩歌時,和詩人產(chǎn)生了新的感應。同時發(fā)生的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詩人和詞語之間的感應。在感應中喚醒被熟視無睹的生活,生活也才會奉獻新的、異樣甚至偉大的體驗,從而使一首詩的價值變得無可估量。
對物象的觀察,既有靜觀,也有靈視、內(nèi)視。前者是物理視覺——視線之所見。后兩種更靠近心靈,看似是眼睛看到了,實際上是一種抽象的思考成像,是省察,類似如何把實像還給一個影子。我喜歡構(gòu)建多種感覺關(guān)照的、現(xiàn)實與幻覺共存的空間,從而使一個物象借助蔓生的新感覺得到最大的補充,以獲取到超出其具體形狀的意義。所以,一首詩也是一個匪夷所思的物象故事——它在那獨特的故事中演繹、講述,并把自己的內(nèi)涵準確地向我們傳達。
文本與主題的結(jié)合,即種種情感、感覺是怎樣構(gòu)成了“詩歌的身體”,是重要的,這是詩歌自身的準確性。我更重視這個“詩歌的身體”:它動態(tài)的美和活力。身體不是一個靜物,它是動態(tài)的,一直處在一個不知疲倦的語言戲劇中。在這個戲劇中,詞語與形象的關(guān)系要比詞語與主題意義的關(guān)系更重大。所以,有時一個成功的意象就像一個重要的角色,其意義要大于一首詩的主題意義,因為它的成功演出,會將角色帶到一個新的高度,帶給人從未有過的觀賞性和陌生體驗——它不會滿足于僅僅成為象征,而是更具深意。實際上,它可能已經(jīng)完成了一種寶藏式的集聚:它已有能力提供更強烈和更多的涵義。
一首詩和讀者的關(guān)系,基本是感官的關(guān)系。每次災難或重大社會事件,都能催生出大量的詩。這雖然沒有什么不好,但大量的這類缺少詩質(zhì)的詩,就詩的層面來講,寫作是無效的,因為它無法提供一首詩怎樣存在。實際上,只有感官提供感情,并使一首詩成為一個情感戲劇,才能對閱讀者達到觸動的目的。詩歌寫作的過程是個困境,不是強烈的理念能夠解決的,需要從抽象到具體而微,需要寫作者提供實實在在的體驗來瓦解這個困境,證明其存在。是的,實實在在的體驗——你提供震撼,或者,你提供的感受被感受到了。
作者所持有的感情并不能阻止作品的干枯,因為它可能不是一首詩的感情。詩歌寫作是一種語言歷險,無險可歷則是缺少發(fā)現(xiàn),此中既無險阻也無勝利,甚至沒有失敗,只是無效。就一首詩的誕生而言,我稱之為語言的不育癥。這個病灶不在語言本身,而在于具體的文本:一首詩被寫出來,但一首詩真的誕生了嗎?未必。那不是一首詩,所以誕生無從談起。同樣,旺盛的生命力和語言的繁殖能力,也是以新文本的誕生為標志——先是具體的、個別的,然后才成為時代的標志。
詩不僅僅可以吸納口語,甚至可以吸納文案、總結(jié)等各種實用文體,甚至可以是在標點符號上留下的語氣。新聞或報告中的一句話僅僅是一句話,那是因為它們還沒有受到詩的感召。詩應該有強大的消化能力,化不可能為可能,以便完成創(chuàng)造。
一個詩人,對他烙印式物象和寫作的準確性的尋找可能是漫長的——一種漫長的自我教育。但這種教育,不是讓人看上去學富五車。我欣賞這樣的詩人,他學習,但警惕學問,警惕靈性的損耗。他看上去懂的很少,但是獨立,不人云亦云,是更靠近自我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