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科幻小說: 憑借人類非凡的想象力領跑現(xiàn)實
2020年,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現(xiàn)實比科幻更科幻”。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讓人措手不及,世界局勢的變換讓人目不暇接,而科技上,月壤采集、深海探測、量子計算、腦機接口等事件和技術發(fā)展也在不斷擠壓著科幻小說的發(fā)揮空間。換句話說,留給科幻作者的時間不多了。從這一年的作品中可以看見,有作者仍在努力發(fā)掘黃金時代傳統(tǒng)科幻類型的潛力,也有作者嘗試為當下的科幻尋找新的主題,而有的作者則在文學形式上為科幻小說注入新的活力。與主題和形式的多樣化相應,科幻小說的發(fā)表和傳播形態(tài)也在悄然改變。
短篇小說:創(chuàng)意進行時
盡管人們對“硬科幻”“硬核科幻”“黃金時代科幻”這樣的說法眾說紛紜,認為過時或是拒不認可,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一類作品的確對科幻文學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所以時至今日仍然有著相當多的擁躉。它通常意味著宏大的命題、合理的科學推想和堅實的技術細節(jié),將科幻文學這一類別的獨特魅力發(fā)揮到極致。
在《愛因斯坦的詛咒》中,作者灰狐在作品里利用愛因斯坦提出的“引力透鏡”在地球上制造了一場天災。來自外太空的光線在黑洞產(chǎn)生的引力透鏡效應下,聚焦在地球上的一點,瞬間焚化一座城市,并造成全球氣候的無常變化。宇宙尺度的機緣巧合,投射在人類文明上成了一場滅頂之災。技術細節(jié)的刻畫讓人類應對災難的方案顯得真實可信,也烘托出危機迫在眉睫的壓迫感。
滕野的《隱形時代》中,外星文明創(chuàng)造了一個摧毀所發(fā)現(xiàn)的一切行星的“行星粉碎機”。人類制定了“隱形天幕”計劃,將整個地球包藏其中,從而實現(xiàn)光學隱身。但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漏光災難”的發(fā)生牽扯出大遷移、太陽潮、月隕等一系列事件,每一次抉擇都在決定著人類文明的命運。對每一次事件的敘述充斥了大量翔實的技術細節(jié),將科幻體裁的特色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相比之下,劉嘯的《懸江雜記》這篇描繪“超級工程”的作品則更“腳踏實地”,通過片段式的敘事手法,講述了對黃浦江的改造,將其懸于空中,以開拓出更多城市空間。盡管尺度上沒有上述兩篇那么宏大,但技術細節(jié)同樣不少,除了對工程細節(jié)的描述,還涉及到許多地理和水文知識。它通過這項工程對幾代人產(chǎn)生的影響,展現(xiàn)了波瀾壯闊的史詩般的畫面。
圍繞一個科幻核心展開的科幻小說,常被稱為“點子作品”。上述幾篇作品中的點子就是天文事件、外星文明、超級工程,連同時間旅行、人工智能等都可以算是科幻小說點子中的??土?。一方面,讀者們對這些點子越來越司空見慣;另一方面,飛速發(fā)展的科技讓一些點子顯得過時。對新點子的發(fā)掘成為科幻作品出新的一條途徑。
鄧楓濤的《多加零》以材料學為科幻核心,構想了一種具有高比熱容的“海膽烯”物質(zhì),并對其進行極端推演。通過對現(xiàn)有科研成果的數(shù)據(jù)“多加零”的方式,積累量變,從而導致質(zhì)變。這是一篇標準的點子作品,全文圍繞“海膽烯”這一核心展開。材料學這一科幻作品較少涉及的領域為作品帶來了豐富的趣味性。
陸秋槎的《沒有顏色的綠》雖然表達的仍是對人工智能發(fā)展的隱憂,但選擇了較為少見的語言學作為切入點。人類對語言和翻譯的認知是在許多理論和規(guī)則之上建立起來的,但人工智能通過學習掌握的高超翻譯技巧對人類卻是一個黑箱般的存在,這種未知帶來了不安全感。作品從語言學出發(fā),再類比到科研領域,對人類將無法理解人工智能創(chuàng)造的科研成果而擔憂。
孔欣偉的《契闊幾何》則將死亡與藝術結合了起來。在文中,模擬死亡體驗成為一種娛樂活動,創(chuàng)造這種體驗則成為一種藝術。小說通過兩位創(chuàng)作者的經(jīng)歷闡釋了生死觀,并在此基礎上對愛的得與失進行了探討。
此外,吳清緣的《萬物皆數(shù)》和朱柏青的《黑漆》都嘗試在數(shù)學上挖掘主題,不過需要解決引入數(shù)學這門學科后,文本的理論性過強、不利于理解的問題。
除了尋找新的點子,一些作者嘗試賦予作品新的表現(xiàn)形式,以擺脫老派科幻小說邊講故事邊講設定的模式。有的作品將科幻與其他小說類型相結合,有的則在故事結構或敘事方式上擺脫常規(guī)。這些嘗試都給科幻小說帶來了不同的閱讀體驗。
付強的《閉環(huán)》是一篇科幻推理小說,講述了在交錯的平行時空下發(fā)生兇案的故事。從推理作品一側看,它采用了經(jīng)典的“暴風雪山莊”模式,故事在一個封閉空間中發(fā)生。而作品的科幻特質(zhì)賦予了這個封閉空間獨特性:30年前后的時空被連接在一起,30年前后的兩組角色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苹迷O定的加入,讓作品更加燒腦,給讀者帶來更強的挑戰(zhàn)。
楊晚晴的《影像志:味之城,或城之味》采用了類似紀錄片的形式,全文通過采訪幾個人物的形式,勾勒出百年之后成都的眾生相,并通過鏡頭化的語言引導讀者腦補出紀錄片式的畫面。
程婧波的《去他的時間盡頭》講述了被困在同一天的主角打破輪回的故事。作者采用了劇本式的寫作方式,節(jié)奏把控上有顯著的影視剪輯的特點,閱讀的同時一個個橋段自然在讀者腦海中播放,生動形象,代入感強。
顧適的《〈2181序曲〉再版導言》對人體冬眠技術的發(fā)展做出了推演,它的發(fā)明、立法、應用,還有人們對它的接受和抗拒。作品的結構相當獨特,采用了仿序言的形式,簡述了一本虛構文集中每篇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故事真正的劇情,以隱晦的方式隱藏在每一篇作品中,讓閱讀體驗像是拼圖解密的過程。
長篇小說:本土化的挑戰(zhàn)
根據(jù)2021年1月發(fā)布的開卷數(shù)據(jù)分析報告,過去一年內(nèi),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guī)模首次出現(xiàn)負增長,同比下降了5.08%。類似的趨勢也體現(xiàn)在科幻出版物領域——約660種新書的總碼洋約為5700萬元,同2019年的385種(5321萬元)相比,平均單冊圖書的總碼洋下降了約37.5%。在這一趨勢下,相比于以往在內(nèi)容上的開疆拓土,在2020年,科幻圖書所面臨的更大挑戰(zhàn)或許是如何擴大圖書的影響力和銷路。主要載體為單行本圖書的長篇小說更是受制于此。根據(jù)中文科幻數(shù)據(jù)庫的調(diào)查結果,2020年問世的全部186部原創(chuàng)長篇科幻小說,幾乎全都是少兒、驚險、言情類的流行作品??紤]到圖書市場的整體背景,便不難理解這一現(xiàn)象。
雖然這種流行化的氛圍給辨識創(chuàng)作趨勢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但其中至少有一點仍然足夠清晰:科幻小說的本土化仍然是主流科幻作者們的核心關注對象。有相當一部分的核心科幻作者,通過各自的長篇科幻小說,試圖創(chuàng)作出具有“中國風味”的科幻世界。
之所以有這樣的迫切需求,是因為自瑪麗·雪萊創(chuàng)作《弗蘭肯斯坦》開始,科幻小說的審美體系、歷史觀乃至社群文化都生發(fā)自西方世界的文化脈絡中。如今,科幻小說的設定、敘事體系正在不斷普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正在不斷加速。相反,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克隆人、太空旅行等既有的科幻審美體系正在變成僵化的范式,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對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審美期待。在這樣的背景下,向既有的科幻大廈中融入中華文化,不失為一種為科幻注入新鮮血液的有效手段。不僅如此,科幻小說的“認知陌生化”功用也能夠讓我們同熟悉的文化保持一定距離,重新審視文化自身。
長篇科幻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點在于營造出一套世界觀,由此出發(fā),我們可以將這些進行本土化嘗試的科幻小說中的世界看成一幅幅想象中的中華圖景。描繪這些圖景時,創(chuàng)作者通常會側重于兩件事:其一是構建中華審美宇宙,其二是構建中華倫理宇宙。前者側重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去重新打造科幻美學體系;后者則側重于圍繞我們特有的倫理觀,建設寓言化的科幻舞臺。二者不可分割,在不同作品中比重有所不同。在2020年,較為側重前者的作品包括寶樹和阿缺合著的《七國銀河:鎬京魅影》、七月的《白銀盡頭》和E伯爵的《重慶迷城:霧中詭事》;較為側重后者的作品以吳楚的《幸福的尤剛》和鄧思淵的《觸摸星辰》最具代表性?!镀邍y河》將春秋戰(zhàn)國搬運到了遙遠未來的宇宙深處,構建出美輪美奐的先秦太空歌劇世界;《白銀盡頭》構建了近未來的成都反烏托邦;E伯爵的《重慶迷城》在晚清時期的重慶制造了一場生化瘟疫,將科學幻想同近代的中西文化沖突縫合在了一起;《幸福的尤剛》在虛構的鄉(xiāng)村舞臺上演出了一場關于基因編輯技術的荒誕倫理劇;《觸摸星辰》則將網(wǎng)文和電子游戲領域流行的“修仙”概念移植進星際戰(zhàn)爭中。幾部作品在時間上涵蓋了中古、近代、近未來和遠未來,極大地延長了中華文化的時空跨度。
不過,上述作品也暴露出當前科幻本土化所面臨的困難。以《七國銀河》為例,雖然其設定相當新奇,但小說在呈現(xiàn)世界觀和情節(jié)時卻使用了兩套不同的語言,前者仍然是科幻讀者最熟悉的科幻概念,后者仍然沿用歷史小說和青少年冒險小說的風格??茖W幻想和傳統(tǒng)文化雖然被剪輯在了一起,卻仍然是各自為戰(zhàn)的兩部分,并沒有起到互相促進,創(chuàng)建新審美體系的作用?!吨貞c迷城》的情況與《七國銀河》剛好相反,但問題卻殊途同歸。小說背景設定在晚清時期的重慶,且不乏對“救亡圖存”的啟蒙主題的不斷呼喚,但故事的主線卻遵循著相當標準的“生化危機”故事原型展開。小說所營造出的新鮮感是尖銳卻短暫的,在讀者接受作者的邀請進入世界之后,就會迅速識破華美表象之下的平庸套路。
類似的問題也出現(xiàn)在《觸摸星辰》和《白銀盡頭》中。同前兩部作品不同,這兩本小說的背景設置在未來,因而沒有足夠扎實的歷史背景作為后盾?!队|摸星辰》將小說中的外星文明Xenus以修仙者的口吻呈現(xiàn)出來;《白銀盡頭》則以地名元素作為本土化的抓手。但不論是修仙還是地名元素,在小說中都只起到了點綴作用。這些作品的共同問題在于:在讀者已經(jīng)熟悉科幻,也已經(jīng)熟悉中華文化的背景下,僅僅是將二者簡單地拼貼在一起,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仍然是讀者熟悉的事物。驚異感尚且不足,就更不必說深度了。
造成驚異感不足的更深層原因或許在于小說中科幻和本土文化的失衡。這一問題在《幸福的尤剛》中尤為明顯。小說圍繞有基因缺陷的尤家夫婦展開,夫婦二人靠基因編輯技術,擺脫了生育缺陷的困境,卻又被卷進了村民無休止的倫理圍攻中。故事中的世界完全脫胎于現(xiàn)實世界中的民生難題,將平民百姓的自私、迷信、貪婪、愚昧、冷漠一股腦打包進鄉(xiāng)村世界,從而讓尤村成了一座巨大的觀念演化裝置。這種抽象是科幻小說的慣常手法,無可厚非,但小說在進行抽象時,融入了過多的負面因素,致使故事慢慢從對科學技術的不理解淪為了全村人對尤剛母親牛紅梅的無端迫害。且不說這種倫理抽象是否有說服力,這樣的展開已經(jīng)嚴重損害了小說作為科幻故事的思辨性,它所指向的已不再是人們面對先進科技時的困惑,而是單純的善惡正邪??茖W幻想所專長的思辨徹底讓位給無休止的倫理哏,拉低了作品的格調(diào)。
面對如此數(shù)量眾多的本土化嘗試所暴露出的缺陷,一個更加嚴肅的問題是:何為本土化科幻新審美?“新”在何處?在此,我想要額外提及兩部2020年由港臺引進的小說,其一是莫理斯的《神探福邇,字摩斯》,其二是林燿德的《時間龍》,前者在晚清時期的香港重新塑造了福爾摩斯和華生的人物形象,后者則以太空歌劇為外殼書寫了20世紀末波詭云譎的臺灣政壇。二者的共性在于,從表面上看,不論是晚清時的香港、福爾摩斯探案集,還是太空歌劇故事,都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氖挛?,但它們所指涉的對象即福爾摩斯式演繹推理(相比于晚清科幻小說中出現(xiàn)的種種蒸汽朋克式意象,福爾摩斯的推理所代表的理性世界觀反而更加現(xiàn)代)和臺灣政壇風云,卻是大多數(shù)人所陌生的。
從兩部作品出發(fā),反觀我們的本土化科幻創(chuàng)作,結論便十分明顯了:關鍵不僅在于如何創(chuàng)造一種新審美,更在于如何通過科學幻想的思辨功用,挖掘或創(chuàng)造出對既有文化的再認識和新知識。我不否認前者有重鑄星球大戰(zhàn)之輝煌的潛力(事實上,像《七國銀河》這樣的作品已經(jīng)寫得相當精彩),但是在這個動漫、電影、劇集高度盛行的時代,文學作品想要在美學上進行突破,去超越浸淫于其他藝術形式的讀者的期待,可謂難上加難。相比于在陌生的主場拼個高下,科幻小說本土化的潛力仍然深埋在文學領域,而文學的問題,仍然要靠文學的方式解決。
“不存在科幻”:新媒體平臺的探索
“不存在科幻”在2020年給人的整體印象是穩(wěn)步前進。和去年只有小說更新以及少部分專題文章相比,未來局今年顯然試圖建立一個更加多元且具有親和力的讀者社區(qū)。最直觀的結果就是從下半年開始,肉眼可見的公眾號每天推送的數(shù)量翻了一番。
中短篇方面,由國內(nèi)作者帶來的新作接近130篇,平均下來每個月都有10篇左右的數(shù)量,這比傳統(tǒng)雜志要多出近一半的容量。而且經(jīng)過一年半的篩選磨合,“不存在科幻”涌現(xiàn)出一批進入穩(wěn)定高產(chǎn)期且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熟面孔:
晝溫在語言學領域繼續(xù)深耕的同時開始嘗試改變一直以來固有的故事套路。《完美的破缺》《偷走人生的少女》以及《落光》都被讀者評為月度最受歡迎的作品。
無形者自我介紹為存在主義的信徒,一年中發(fā)表了7篇作品,文筆出色擅長描寫具有儀式感和瑰麗體驗的場景,尤其在《葬于卡爾克薩》對靈厝的整體氛圍塑造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無形者另一個特點就是對哲學命題討論非常執(zhí)著,你可以在他的故事中找到大篇幅的詩歌引用和哲學思辨,但缺點是很容易分散精力造成故事情節(jié)缺乏設計。
沙陀王是今年發(fā)表篇數(shù)最多的作者(9篇),其故事最大的特點是充滿了對這個世界溫情的思考,作為科幻的點子雖然算不上硬核,但總能在細微之處發(fā)掘出讓讀者暖心的體驗。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毒藥》這篇,故事中的小女孩雖然結局并不美好,但在作者精心設計的情節(jié)反轉中,讀者會在閱讀過程中經(jīng)歷同理心轉換,最終對自己的認知產(chǎn)生全新理解。
另外還有一位讓人印象十分深刻的作者——提沙。今年他在公眾號發(fā)表了三篇故事:《投影》《虛海臨城》和《畢業(yè)考試》,每一篇都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了作者硬核的寫作實力。提沙十分擅長世界觀的構建,從哲學和生物分類學出發(fā)的《投影》中讓人細思恐極的女性消失的真相,到《虛海臨城》中由奇幻物種建立起的千法城,這些設定都做到了讓人放棄思考,從潛意識相信的真實感。
當然,除了這幾位產(chǎn)量頗豐的作者,還有很多篇出色的作品。王真幀的《天外來信》將詐騙短信這個日常擴展到了宇宙文明的層次,是一篇極具喜劇感的點子文。吳關的《松香》全文從機器人視角進行描寫,而且特意將作品中所有代表“人”的偏旁部首變成了“金”,最難得的是整個故事并沒有流于形式,而是對“人與造物”這個主題有著相當深刻的見解和探討。云梓君的《我們是他人》反烏托邦設定下對人性和生活的描寫細膩豐富,尤其在現(xiàn)實中很容易找到原型,有著非常出色的共情閱讀體驗。喬良的《蒼白男孩和七個拓荒者》講述發(fā)生在封閉空間內(nèi)考驗人性的故事,精巧的懸念設計和使用死死抓住了閱讀過程中的注意力。楊楓的《賽博酒吧的生命周期》,寫一個酒吧形式的生命體如何在人類社會中進食、繁衍的輪回。
長篇方面,在2019年下半年開始試驗連載后,“不存在科幻”今年為讀者獻上了9篇全新的連載,總字數(shù)更是超過了100萬字。其中蘇莞雯的《龍盒子》、房澤宇的《好吃星球》,以及康盡歡的《肉與骨的先知》是這幾位作者的第二部長篇連載作品。而要論話題度,還是蘇民的《時間病人》和晝溫的《致命失言》更高一些,作為短篇作品的擴充,這兩部小說從連載一開始就吸引了非常不錯的討論度。
值得注意的是,與網(wǎng)絡小說日更萬字的速度不同,科幻創(chuàng)作自一開始就需要嚴絲合縫的情節(jié)與點子設計,很難像數(shù)百萬字的大部頭一樣進行快速寫作。所以除了幾部字數(shù)上剛剛超過中篇的作品,未來局的長篇連載幾乎都以周更數(shù)千字的形式呈現(xiàn)。這對作者一開始創(chuàng)建的大綱有著很高要求,畢竟連載過程中可不會有任何修改的機會。目前來看這樣的長篇創(chuàng)作方式有利有弊,較長的更新周期可以保證作者在充分思考下再動筆。但從讀者角度來說,尤其在如此快餐和碎片化的時代,是否能在一周后還對同一個故事保持相應的期待和注意力,這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磨合的過程。因為從數(shù)據(jù)來看,大多數(shù)連載的第二話閱讀量都會跌至一半甚至更低。部分原因可能是讀者會抱著想要一次性讀完作品的想法,另一部分則可能是因為長篇慢熱的因素抓不住注意力導致的。
通過這一年的科幻作品,我們既可以看到對傳統(tǒng)的堅守和對新大陸的探索,也可以看到讀者們對科幻小說到底該走向什么方向的爭論。毋庸置疑的是,在科幻從業(yè)者和愛好者的合力之下,科幻這座堡壘正被鑄造得更加牢固,它的邊界也在不斷地拓展??梢云谕诙冗^充滿艱險的2020年之后,科幻將在新的一年里迸發(fā)出更強的活力,憑借人類非凡的想象力領跑在現(xiàn)實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