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奧德修斯的蔡國強 不僅是還鄉(xiāng)
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舉辦的蔡國強藝術展有個白話式的名稱《遠行與歸來》,它的英文名字《Odyssey and Homecoming》則更惹人聯(lián)想。考慮到策展人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曾撰寫并主持BBC紀錄片《藝術的力量》《文明2》的西蒙·沙瑪爵士,所以這個展覽名字應該先有英文,再有中文。
在牛津詞典中,“Odyssey”的意思是“艱苦的跋涉、漫長而充滿風險的歷程”,詞源來自古希臘《荷馬史詩》中的《奧德賽》——講述奧德修斯在特洛伊戰(zhàn)爭后輾轉(zhuǎn)十年終于返回家園的歷險記,“Homecoming”則強調(diào)的是長時間離家后的回家,從英語語義中可以讀出這個展覽更豐富的層次。
遠行:通過爆破經(jīng)典致敬大師
展覽包括四個部分,分布在四個展廳。第一部分是在西雁翅樓的《遠行》,是藝術家近年“一個人的西方藝術史之旅”項目的集萃回顧,有在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俄羅斯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龐貝考古遺址、法國格拉內(nèi)博物館等世界重要藝術機構展出的作品。這些作品當時都是接受館方邀請,基于與當?shù)貧v史、文化和藝術的對話,現(xiàn)場爆破創(chuàng)作,此次展出的都是作為爆破成果的火藥畫。
在烏菲齊美術館,他研究米開朗琪羅、達·芬奇和拉斐爾的銀尖筆技法,以此為靈感開發(fā)“仿銀尖筆作畫技法”,用刀片刻畫圖片,撒上火藥,爆破后的火藥能量透過刻縫烙進畫布,形成細密的痕跡,因此有了與波提切利的對話,表現(xiàn)其名作《春》中花神的《烏菲齊研究:花神第三號》。
在古根海姆博物館,他首次嘗試將火藥夾在玻璃和鏡子之間,通過爆破現(xiàn)代藝術大師弗朗茲·克萊恩、康定斯基、羅斯科和伊夫·克萊因等的仿作,仿佛呈現(xiàn)大師杰作的幻影。
他行走在塞尚的家鄉(xiāng)圣維克多山,探索塞尚曾經(jīng)凝視的景色,為法國格拉內(nèi)博物館創(chuàng)作作品《路上》,與塞尚隔空對話;他去西班牙追尋對他具有啟蒙意義的格列柯,以火藥爆破體會格列柯的繪畫技法,尤其是對色彩、光影和能量流動的表現(xiàn)……
看完《遠行》,走出西雁翅樓,在走向下一個展廳的路上,我和朋友交流,《遠行》是蔡國強對于西方藝術史的致敬,這些作品都是在西方國家的博物館或美術館現(xiàn)場創(chuàng)作,而中國文化是蔡國強的文化母體,是不是要對中國文化致敬?在故宮做展覽,是不是要在故宮現(xiàn)場創(chuàng)作一件作品?
歸來:奧德修斯回到火藥的故鄉(xiāng)
沒想到走入午門正樓展廳,展覽第二部分即是《歸來》?;貧w中國文化與精神,回到養(yǎng)育他的大地與母體,展廳中展出了麻紙、絲綢等不同媒材的火藥繪畫,傳遞出中華文化的磅礴氣勢。最壯觀的莫過于巨幅作品《柏風》,以黃帝陵的柏樹為靈感,作品由長短不一的導火線和粗細搭配的火藥爆破一氣呵成,象征長生、堅韌不屈,懸掛在空中的數(shù)只瓷鳥也經(jīng)火藥爆破而成,亦是象征生命力頑強吧!
展覽的第三部分,是展中展《媒材的遠行》,由洛杉磯蓋蒂文物保護研究院策劃,這家研究院自2016年起對蔡國強作品中的媒材和創(chuàng)作方法展開研究,分析作品的化學和物理組成,研究作品保存與修復的方法,本次展覽即是部分研究成果的呈現(xiàn)。雖然蔡國強對于火藥通過長年運用肯定形成了一些熟練和規(guī)范的使用方法,但創(chuàng)作中一定有很多偶然性和不可預見性。蓋蒂院的研究,可以說是把對歐洲文藝復興繪畫修復、中國古代繪畫鑒定的做法用在了蔡國強作品上,作為一名在世藝術家真可說是殊榮加身了。另外,蔡國強創(chuàng)作更看重的是瞬間爆發(fā),而科學研究要解答的問題是作品保存時間有多長、修復的可能性如何,也就是考慮永恒、藝術和科學的角度,可謂殊異。
第四個展廳位于東雁翅樓,包括兩部分作品,一部分是《遠行》展的大幅作品,另一部分是蔡國強為慶祝紫禁城建成600年創(chuàng)作的《夢游紫禁城》作品群,這也滿足了我之前的期待。這組作品位于展廳的最深處,堪稱壓軸之作,墻上懸掛著一幅彩色火藥畫,地上則是由泉州工匠雕刻、經(jīng)過煙花洗禮的漢白玉紫禁城宮殿,另有一臺設備可以觀看VR短片,隨藝術家夢回紫禁城。
蔡國強爆破的瞬時沖擊力創(chuàng)造了一個場域,因此同步觀看是最精彩的。而此次故宮的展覽是靜態(tài)展,且大部分是舊作回顧,其實這樣做挺難的,但展覽中的文字和視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過視頻中的影像記錄讓觀眾跟隨蔡國強的足跡縱橫西方藝術史,文字雖不多,但精到、點題,闡述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歷程、構思、觀念等,幫助觀眾不僅看畫,而且讀出畫的精神。
對話:見證野蠻生長的力量
展覽中還有兩個部分特別出彩,有一整面墻是“蔡國強對話指南:九十九個項目和關鍵詞”,這份指南,包括以世界地圖的方式呈現(xiàn)藝術家創(chuàng)作展覽活動的“足跡”,以年代為序列出在世界各地上百個項目構成的“年表”,以及勾勒其藝術追求和特征的幾十個“關鍵詞”。另一整面墻,掛著大約80件蔡國強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創(chuàng)作的水彩、油畫等小品,旁邊的文字介紹,按姓氏拼音順序排列了影響蔡國強藝術成長的畫家、老師、工匠和他在西方藝術史之旅中對話的先輩大師,如畢加索、波洛克、波提切利、達·芬奇、達庫寧、德加、凡·高、高更、格列柯、戈雅、關良、黃公望、賈科梅蒂、康定斯基、林風眠、魯本斯、羅斯科、馬列維奇、莫奈、倪瓚、齊白石、塞尚、委拉斯凱茲、提香、吳冠中等,以及他受到的來自古代石窟,太古時期的巖石壁畫、巫術、年畫,泉州民間玻璃畫、漆畫、石雕、木雕、木偶、戲曲,永樂宮壁畫,敦煌壁畫,墨西哥壁畫運動等的影響,從中更可以體會藝術家的態(tài)度,“把自己作為全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繼承者,所有文化的先輩大師都可以當成自己的前輩,歸根到底是在不同文化時空里喂養(yǎng)自己”,感受到他強大的學習力。
其實,與其說我從蔡國強身上看到學習力,還不如說看到一種野蠻生長的力量,把走過的路、經(jīng)歷的生活、周圍的人、看過的畫等等都消化吸收到他自己的系統(tǒng)里;強壯的原始力,驅(qū)使他持續(xù)20多年不放棄,終于做成宛如人類登上外星球般美妙的《天梯》。
《遠行與歸來(Odyssey and Homecoming)》,與奧德修斯十年歷險只是要回家不同,蔡國強的旅程,是不斷地學習和成長、不斷地突破和拓展,把自己跟更大的世界融為一體,就像他自己所說,“不是簡單的向西遠行,向東回歸”“遠行也是尋找更大的故鄉(xiāng),和古今中外的更多先輩相遇,通過他們尋找共同的遠方”,對他而言,“在家、遠方之間并無非此即彼的選擇”。
1986年,蔡國強在故宮師友的幫助下赴日,34年后,帶著他在世界藝術史中旅行與對話的心得,回到了故宮。從這個展覽中,既可以看到作為“艱苦跋涉、漫長而充滿風險的歷程”語義的奧德賽,也可以看到奧德修斯的性格面?!秺W德賽》譯者王煥生曾說,奧德修斯的性格是堅毅、多智的,熱愛故鄉(xiāng)、熱愛家園,透過作品,這似乎在蔡國強身上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