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平民文學浪潮的繼承者金愛爛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p>
這是韓國電影《蜂鳥》的一句話。在重讀作家金愛爛的小說時,我又想起了這句臺詞。之所以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是因為無論是《蜂鳥》還是金愛爛的小說,它們有著相似的親切感,這種親切感怎么說呢,你知道它們是很嚴肅的文本,但不遙遠,它們不像很多嚴肅的內(nèi)容冷冰冰的、給人高不可攀的感覺,它們的主人公就是最普通的一批人,筆觸也是飽含惻隱之心的,在閱讀金愛爛的小說時,我一直在思考這種親切感如何而來,直到想起《蜂鳥》,我想自己有了答案。金愛爛
金愛爛
《蜂鳥》是這樣一部電影:它的親切感來源于對人物的“珍視”。因為攝影機和人建立了平等的關(guān)系,透過攝影機,我們看到的不是被奇觀化的女孩,而是一個女性真實而難以定義的部分,在這個意義上,攝影機給的不是答案,而是破除答案,它回到1988年,回到少女看似平淡卻又細膩豐富的生活。在這里,攝影機對待女性既非輕佻的指點也不是憐憫,而是感同身受后溫柔的凝視,即便在不為人知的角落,也有攝影機陪伴著孤獨的恩熙。
金愛爛的小說也是如此。無論是《外面的夏天》還是《你的夏天還好嗎》,她給予讀者的是一種陪伴感。她讓你感覺文字后面的不是一個咄咄逼人的作者,也不是充滿智識卻一臉優(yōu)越感的人,而像是個親切的大姐姐,一個住在宿舍里、對舍友充滿共情心的人。我沒有接觸過金愛爛,但在閱讀她的文字時,我想她的小說或許多多少少都有身邊人的影子,當她回憶這些身邊人時,她想到的不是呈現(xiàn)一個“奇觀”,而是怎么把人物最真實的一面表現(xiàn)出來,又不至于讓讀者生出廉價的憐憫,而是一種建立在平等關(guān)系上的——感同身受的觸動。
1、深藏在輕盈文字里的焦灼
身份(Identity)這個詞在詞源上起源于拉丁語的限定詞“idem”,大意是指代人或物的同一性。1950年代,由它而產(chǎn)生的身份認同(Identity)一詞在社會心理學領(lǐng)域流行,它建立在一個啟蒙主義信仰瓦解、個人主義流行的年代,20世紀的一個大主題,就是人類對自我和自由的追求,身份認同這個概念被提出,可謂恰逢其時。
關(guān)于身份認同,哲學家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曾做過這樣的表述。他說:
“談?wù)摤F(xiàn)代意義上的認同,對我們幾個世紀以前的祖先來說,是無法理解的。歐洲中世紀乃至近代早期的道德談?wù)?,都是在普遍主義的框架下展開,所有人類的行為標準都有一個確定的指向,人們通過這種指向獲得一種絕對的行為指引。啟蒙運動試圖解構(gòu)人生活的超驗維度,在個體主義基礎(chǔ)上建立一種普遍主義人性,從而打造一種世俗和理性的生活方式。在浪漫主義的沖擊下,這種個體性和普遍性的微妙組合瓦解,浪漫主義對個體感覺的強調(diào),夸大了個體差異,從而使得普遍術(shù)語變得毫無意義?!?/span>
查爾斯·泰勒是站在哲學家的高度,擔憂身份認同及其引起的身份政治問題,讓人們?nèi)找嫦萑胫щx破碎的境地。而在金愛爛的小說里,那些平凡人沒有心力關(guān)心如此復(fù)雜而宏大的哲學表述,但他們實際上陷入了查爾斯·泰勒所說的困境中——一個身份的危機。這個危機并不是種族或者國家身份上的,在韓國,年輕人很少有這樣的焦慮,但他們會受到另一些元素的影響,比如階層、外表、收入差距、在社會中處于邊緣或中心的位置,以及居于城市群租房的狀態(tài)等,在這個意義上,韓國青年的困惑,倒是和中國青年有許多相似之處。所以我們在讀金愛爛的小說時,其實并不像是在讀遠方,而是在讀附近。
金愛爛成長于民主化年代,她處理的不再是韓國民眾如何爭取民主的議題,而是與千禧一代更密切相關(guān)的——個體化社會中所產(chǎn)生的問題。在她的小說中,一個人對自我的追問、對“我”與“他者”關(guān)系的探討,是一條貫穿小說的主線。
我印象最深的,是《你的夏天還好嗎?》這個小說集的同名中篇,這是一篇輕盈但內(nèi)核沉重的小說,女主人公“我”雖然沒有明說,但一直為自己膨脹的體重感到自卑。曾經(jīng)憧憬、愛慕的前輩突然約自己出去見面,“我”猶豫再三,終于下定決心出了門,滿懷少女氣的敘述里,卻是內(nèi)心百感交集的情緒,金愛爛沒有把小說重心放在俗套上,而是深入女主人公的內(nèi)心,讓讀者看到了偏見與虛偽會對一個女性造成怎樣的煎熬。
在這篇小說中,“肥胖”的身份特征困擾著女主人公,更進一步說,我們可以說她是韓國整容潮流里,對自我外表不自信的女孩的一個縮影。在東亞,韓國是整容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也是青年人外形焦慮最沉重的一個國家。韓國大部分青年都做過整容,有把整個人變了個樣的大整,也有稍微調(diào)整眼皮、下巴或臉頰的小整,韓國批量打造美貌明星的娛樂產(chǎn)業(yè)、身邊人外貌的對比,還有將外形與階層掛鉤的社會評價體系,無形中都增強了韓國青年人的外形焦慮,不自信,成了很多人的自我困擾。
在《你的夏天還好嗎?》這一小說里,金愛爛就帶領(lǐng)我們回到焦灼而難熬的夏天,通過一個不自信女孩的內(nèi)心世界,讓相似的人,看到了遙遠的自己,由此達到感同身受的敘述魅力。金愛爛小說中具有召喚力的不是一個宏大的集體,也不是像宗教一般不容置疑的信仰,而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相似的身份困惑,他們行走在這個世間,共同經(jīng)歷著自我認同的危機。
比起疲倦、勞累這些詞,在金愛爛的小說里,緊張是一個更深藏在文字中的詞匯。體型膨脹的女孩面對前輩感到緊張,普通人進入豪門,在金銀瓷器里的無所適從,也內(nèi)蘊著緊張?!断x子》里,群租房內(nèi)逼仄的關(guān)系是緊張的。而在《遮擋的手》中,就連看似溫馨的母子關(guān)系,也橫亙著一道難以逾越的溝渠。
在小說《遮擋的手》中,金愛爛頻繁地使用“吃飯的手”和“遮擋的手”這兩個意象。小說中,在母親目光的注視下,兒子梓伊手的骨節(jié)一天天變粗,母親一廂情愿地覺得這是梓伊“成長得很好”的表現(xiàn),她欣慰地叮囑兒子:“梓伊呀。多吃海帶,對骨頭好?!钡雎粤烁S“吃飯的手”一起變粗的還有“遮擋的手”。如果說“吃飯的手”象征著母親對兒子的關(guān)心,“遮擋的手”則暗示著兩代人之間的隔膜。其實,這種隔膜是雙向的,母親無法理解兒子因特殊身份而承擔的焦慮,兒子也許久不知道,母親當年跟丈夫分手的真相。他們都給自己留下了陰影,這塊陰影只有自己能留下,即便是血緣最深的至親,在某些時候,卻也和路人沒什么區(qū)別。
2、把自我連接成彼此的索道
和許多仍沉浸于青春敘事的作家不同,金愛爛寫青年和愛情,但不沉溺于感傷和抒情,她清脆而洞察的筆法,讓她像是一位早熟作家,提前進入了寫作生涯的高峰期。當遙遠的愛爾蘭刮起一陣薩莉·魯尼旋風(這位作家憑借《正常人》《聊天記錄》風靡全球),同樣書寫千禧一代的金愛爛,也在韓國收獲了年輕人的喜歡。
金愛爛寫出了現(xiàn)代人的疏離,呼應(yīng)著這個時代彌漫著年輕人群體中隱忍的彷徨。這背后仍舊是一個古老命題的追索,也就是“我是誰”,我如何在這個世上,獲得生命的實感?在共同體瓦解、普遍信仰旁落的背景下,身處韓國這樣金錢滲透到每一個毛細血管、商品化已經(jīng)無孔不入的社會里,金愛爛筆下人物選擇的一個出路,是對感同身受者的聯(lián)結(jié),身份,合在同一身份上相似的哀傷,成為人物彼此珍視的理由,他們在孤寂的社會里,把自我連接成彼此的索道。
《水中的歌利亞》一段話,讓筆者念念不忘:“我有點兒孤獨。前不久剛剛失去父親,現(xiàn)在不會連母親也要失去吧?這想法讓我焦慮。這種時候真希望自己有兄弟姐妹。如果有他們,像現(xiàn)在這樣黑暗的日子,全體子女可以聚在一起商量。有人在所有的方面都比我出色。埋葬父親,安慰母親,換燈泡,處理雜亂的告知書,等等。甚至,他們可能比我更愛哭。”
金愛爛寫個人,但沒有流入個人主義的陳詞濫調(diào)。她的小說之所以能在青春作家中脫穎而出,就是在于她在自我之外同時看到了他者,她書寫個人身份認同的危機,但并沒有放棄“我”與“他者”連接的可能。那些經(jīng)歷傷痛的人,最后會在冬夜的街燈下相遇,金愛爛處理過不少實際上和她本人生活完全不像、需要認真去感受他人生活才能寫出的題材,比如《您想去哪里》里,半癱在床、失去弟弟的姐姐,與失去丈夫的妻子之間因為一封信產(chǎn)生的聯(lián)系。《盧贊成和埃文》里,失去父親的盧贊成,與埃文的相濡以沫。這些情節(jié)處理不好,容易獵奇、生硬,但金愛爛仍恪守著筆端溫柔的質(zhì)感,她讓筆下受傷的人不純粹是一個弱者,我們從中看到的,是他們?nèi)绾慰钙鹕畹闹亓俊?/p>
3、青年作家背后的平民文學底色
如今,金愛爛已經(jīng)是韓國八零后作家的代表,我們看待她的文學,不僅僅是閱讀幾部好看的作品,也是以她為契機,重新審視鄰國的文學。
當韓國電影風靡全球時,韓國的文學也在悄然進步。得益于寬松的言論氛圍和文藝扶持項目的支持,在娛樂工業(yè)高度發(fā)達的韓國,文學非但沒有“娛樂至死”,反而與娛樂業(yè)、影視工業(yè)高度結(jié)合,形成一片豐富的田野。在韓國既有想象力充沛的類型化文學,也有深入介入現(xiàn)實、又能用巧妙文學手法表現(xiàn)的嚴肅文學,韓國文學的一條重要脈絡(luò)是“平民文學浪潮”,這派文學注重寫實,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fā),通過對普通人生活與心理的刻畫,讓文學在民眾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金愛爛是韓國平民文學的一位繼承者,在她背后既有深厚的寫實主義傳統(tǒng),也有韓國作家在吸收歐美現(xiàn)代派文學實驗后,自覺進行的一些文本探索。因此,評論金愛爛是一位寫實作家或現(xiàn)代派作家都不夠準確,因為她既寫出了精確描摹生活細節(jié)的小說,也不乏《你的夏天還好嗎?》里的意識流書寫。在《蟲子》等小說里,金愛爛則借鑒了卡夫卡的表達,將寓言吸納進自己的小說譜系中。
可以說,金愛爛代表了這樣一類作家:學習現(xiàn)代派的小說技法,又自覺地把題材像民眾靠攏,力圖創(chuàng)作出雅俗共賞的世俗小說。
金愛爛出身于1980年代,那正是韓國資本主義高速發(fā)展的時期,當時執(zhí)政的全斗煥政府是軍人獨裁上臺,他自知合法性有虧,為了籠絡(luò)民心,也為了得到美國支持,實行了芝加哥學派提倡的新自由主義經(jīng)濟策略,大開市場,推動私有化,在他執(zhí)政期間,好萊塢電影在韓國刮起風暴,美國貨大量涌入韓國市場,這也是美國在意識形態(tài)、政治和經(jīng)濟上全方位滲透韓國的一個縮影。軍政府在當時取得了經(jīng)濟上的突飛猛進,卻也造成了社會更加貧富不均,底層生活狀況無法得到改善。等到了民主化運動勝利,民主選舉取代了軍人專政后,韓國的言論生態(tài)、創(chuàng)作氛圍雖有改善,但貧富差距懸殊的問題未得到緩解,一批工人、小市民在壟斷資本主義深入骨髓的韓國被加速邊緣化,這種邊緣化不僅是經(jīng)濟上的邊緣,也是文化和政治地位的邊緣,他們在社會中被遮蔽、被驅(qū)逐出大城市,但江南區(qū)的富豪們依舊夜夜笙歌。
有感于此,金愛爛決定為普通人書寫,為受困者言說。她作品里的主人公多是小人物,遭遇的困境也能讓一般人感同身受。金愛爛關(guān)注到千禧一代普遍的敏感、疏離和高度的個人主義,但她并不用消極、批判的筆觸描繪他們,而是保持了樂觀、輕盈的風格,即便書寫井底之事,也不忘手握希望的繩索。
例如在《蟲子》中,金愛蘭用蟑螂隱喻貧困者。《蟲子》開篇從建筑結(jié)構(gòu)入手,金愛爛像個規(guī)劃師,不緊不慢地勾勒出薔薇公寓里的群像,她注意到蟑螂這個細節(jié),在小說中不吝筆墨地寫到敘述者“我”看到的蟑螂,那是“我”看到最大的蟑螂,“我使勁往浴室地板上噴酸性洗滌劑,然后給丈夫打電話。正在大丘出差的丈夫說沒關(guān)系,那東西不會常住室內(nèi),只是過路的蟑螂,讓我不要擔心。后來蟑螂又出現(xiàn)過幾次。更恐怖的是不起眼的小蟲子。黑暗之中,胳膊上能感覺到輕微的蠕動,開燈看時什么都沒有。感覺到了,卻又抓不住。從窗戶進來的嗎?裝空調(diào)時打的孔和細微的縫隙都仔細檢查過了,真不知道它們究竟是從哪兒進來的?!斌胧亲鈶魝兊碾[喻,他們就像這些黑色的蟲子,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爬行,被上流人嫌棄,被不留情地清洗,但他們又有強勁的生命力,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金愛爛寫群租生活,寫寄生社會,不動聲色地刻畫城市打工族的辛酸和堅韌,在《蟲子》一篇中,讀者既能看到作家的社會關(guān)切,也能看到她細膩的隱喻。
最近十年,金愛爛筆耕不輟,繼續(xù)創(chuàng)作了長篇《我的忐忑人生》、短篇小說集《外面是夏天》,這兩本小說分別由上海文藝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翻譯出版,都已經(jīng)有了中譯本,相對來說,金愛爛的中短篇比長篇更出色。在新小說中,她延續(xù)了自己的風格,或許是結(jié)婚生子的影響,她的語言更平實,也更多了一分蒼涼。
就像《外面是夏天》的譯者徐麗紅所說:“她的語調(diào)低沉了許多,似乎生活的重量增加了許多。比如《立冬》,講述一對歷經(jīng)兩次流產(chǎn)終于有了寶貴的孩子,努力生活,卻又因為意外事故而不幸失去孩子的故事?!⒆拥某砷L速度真是快得令人惋惜?!嵥槎鵁o聊的日子一天天積累下來成為四季,四季積累下來就是人生?!x著這樣的句子,我相信這不僅是主人公的感悟,也是作者本人的深切體會,格外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金愛爛的小說清新但不輕浮,她書寫去奇觀化的生活,采用的并不是一種直白的、立場先行的控訴或苦悶姿態(tài),而是在文學中建立受困者的主體意識,讓每一個落入塵埃者都有自己的尊嚴。在韓國諸多作品彌漫著控訴腔、強烈的戲劇沖突的情況下,金愛爛的溫柔一刀,反而自成一體。不過,在閱讀金愛爛的作品時,筆者仍有感到不滿足的地方,這并不是由于小說格局的問題,而是金愛爛正處于自己寫作的舒適區(qū),她的風格已經(jīng)定型,但如果要更進一步,需要更有挑戰(zhàn)性的書寫,那是一種更難以定義、更挑戰(zhàn)讀者的書寫,在打破作家固有的舒適區(qū)的同時,也要求更大膽的想象力和對歷史更復(fù)雜的認知。在金愛爛的小說里,歷史感的缺失、對形而上問題的淺藏輒止,是她現(xiàn)階段小說的局限,這實際上不只是她一個人的困境,也是千禧一代作家普遍需要克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