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崇年:我與故宮緣深情濃 ——我為什么寫故宮
故宮一角 資料圖片
《故宮六百年》 閻崇年 著 華文出版社
2020年12月8日,既是北京紫禁城即故宮建成600周年,又是明北京城建成600周年。其根據是,《明太宗實錄》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戊辰(初四日)即公元1420年12月8日記載,永樂皇帝在北京紫禁城新落成的奉天殿(今太和殿)暨殿前廣場舉行盛典,向天下、向臣民、向外國使臣等宣告:北京的都城、郊廟和皇宮,“爰自營建以來,天下軍民,樂于趨事,天人協(xié)贊,景貺駢臻,今已告成”。這就表明,明紫禁城和明北京城建成于1420年12月8日,到2020年12月8日,為600周年。當時是同時興建三座城,即宮城(皇宮)、皇城、京城,這三座城同時告竣,奠定了今北京城的格局和基調。
故宮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所以北京故宮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所以說,明北京皇宮和明北京城建成600周年,是中國文化史,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從2012年到2020年,八年之間,我通過電視視頻、網絡音頻和圖書文字等形式,講述故宮的歷史、建筑、藝術、人物和精神。其中,連續(xù)出版了關于故宮的八本書。這就是《大故宮》(全三冊)、《御窯千年》、《故宮六百年》(上下冊)、《大故宮六百年風云史》和《故宮疑案》。許多朋友問我,為什么研究故宮并寫故宮、講故宮?
實際上,我與故宮有著特殊的緣分。這種緣分,概括說來,有五種:這就是情緣、地緣、學緣、人緣和機緣。
一是情緣。我出生在山東蓬萊一個半山半海的小鄉(xiāng)村,因鄉(xiāng)村地少人多,且土地瘠薄,難以糊口,曾祖父、祖父、父親、兄長四代先后到北京謀生。老家有一句民諺:“為人不上京,等于白托生?!鼻宕?、民國初年進京打工多不帶家眷,老了落葉歸根。他們每一年或兩年回鄉(xiāng)探親一次,自然要講北京、講皇宮的故事。我的祖母很會講故事,特別會講宮廷的故事,那時我便對故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49年北平解放之初,父親帶我第一次走進故宮,終于圓了我的一個童年向往故宮的夢。
二是地緣。我到北平后,又同故宮有了地緣。我家住在北新華街北口,今北京音樂廳旁邊。那里同故宮、中南海、中山公園(社稷壇)、天安門、文化宮(太廟)等南北只有長安街的一街之隔。我上中學在南長街南口路西的北京市第六中學,那里是清朝升平署的舊址。學校同故宮東西只有南長街的一街之隔。我們一度就在天安門廣場上體育課,還參加了修整天安門廣場的義務勞動,并參加新中國成立的開國大典。課余時間,我和同學們經常徜徉在天安門、故宮、社稷壇、太廟甚至中南海。我們學校的老校工徐沛霖曾做過皇宮侍衛(wèi),學校北邊的會計司胡同里住著清宮老太監(jiān),我曾經多次聽他們講過故宮和清朝的往事。直到現(xiàn)在,我已經在北京生活和工作70多年。這些都成為后來我研究故宮所特有的地緣。
三是學緣。學,既指讀萬卷書,也指行萬里路。我學清史,因清承明制,也涉獵明史,我還研究北京史、滿學,而以上這些學科的一個重要的交叉點,就是故宮。所讀的文獻、檔案、文集、筆記、碑刻、宮史等,多與故宮有關。因為學術研究的關系,我經常去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即后來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查檔案、看文獻、開會、考察,總算有千次之多。我也寫過研究故宮的學術專著和學術論文。故宮姻系中的北京“三山五園”、沈陽故宮、避暑山莊、木蘭圍場、南京明宮遺跡、故宮文物南遷四川樂山安谷舊址、臺北故宮博物院暨其山洞文物地庫、臺中霧峰北溝防空洞文物庫房遺址等,我都多次去參觀考察,并結識許多跟故宮有關的學界師友。這些使我與故宮結下深厚的學緣。
四是人緣。因學緣,結人緣。跟故宮相關聯(lián)的學術團體,如北京史研究會、清代宮廷史研究會、北京滿學會、中國紫禁城學會、中國古都學會等,我都在其中任過職務。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故宮成立紫禁城出版社,恢復《故宮學刊》和《故宮博物院院刊》,創(chuàng)辦《紫禁城》雜志,成立中國紫禁城學會,編纂《故宮志》和《故宮詞典》,創(chuàng)建清宮史研究室等,我都從朋友那里先知其事,有的還參與其中。這樣,我在故宮內外,結識了一批多地區(qū)、多學科、多單位、多領域的老年專家和青年俊彥,得以汲取他們的學術成果,對故宮及其外延有更多、更細微的了解。這些成為我讀故宮、寫故宮難得的人緣因素。
五是機緣。萬事萬物,總有機緣。我寫故宮遇到三次機緣。
第一次寫故宮,是2010年至2012年,值與央視《百家講壇》和長江文藝出版社合作的機緣。成果是在《百家講壇》開講《大故宮》系列講座66講,出版《大故宮》一、二、三部,之后又補充播出和出版了其第四部——《御窯千年》。2020年,為紀念故宮600年,故宮出版社將《大故宮》修訂出版。
第二次寫故宮,是2019年至2020年,值與網絡音頻平臺喜馬拉雅和華文出版社、青島出版社合作的機緣。成果是在喜馬拉雅開講《大故宮六百年風云史》系列講座100講,出版了文字翔實版《故宮六百年》(上下冊)和簡明版《大故宮六百年風云史》。
第三次寫故宮,又是一個特殊的機遇。本來,故宮的寫作計劃告一段落,但是庚子年前夕疫情來臨,禁足在家,于是梳理已積累的資料,寫出《故宮疑案》書稿,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梓行。
由上,我與故宮情緣、地緣、學緣、人緣和機緣的統(tǒng)一,為我的“故宮系列”八本書,做了理性與感性、資料與觀點、史論與體驗的準備,打下了寫故宮、講故宮的學術基礎。這促成我學術生涯中“故宮系列”的實現(xiàn),也促成我從78歲到86歲的八年間,以視頻、音頻、圖書三種形式來解讀故宮。
很巧,繼《北京史話》《古都北京》《古代北京》和《中國古都北京》出版之后,我“五寫”北京的新書《北京文化史》,也在明故宮和明北京城建成600周年的紀念日當天,舉行新書發(fā)布會。
總之,我認為,只有偉大的中國、偉大的歷史、偉大的人民、偉大的文化,才會有偉大的故宮、偉大的北京。這是我們中華的民族自信、人民自信、文化自信的一個鮮明象征。
(作者:閻崇年,系歷史學家、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