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山寨
在湖南的最西邊,有一個縣,叫龍山。它與湖北、重慶、貴州交界。那是一片由崇山峻嶺組合的縣域。在那些峻嶺崇山間,散落著一個個土家、苗家山寨。20多年前,我因?qū)ぴL扶貧司令彭楚政的足跡,跑過其中的不少村寨。那時的情景,還時常在眼前浮現(xiàn)。當時已是20世紀80年代了,還有人棲居在山洞里。有一個村莊,坐落在一個高山臺地上。山的四周,全是懸崖峭壁。上山的路,有如掛在山崖上的梯子。牛爬不上去。而山上耕田、犁地,需要牛啊!村民只好從山下把剛剛出生的牛犢,用竹筐背上山去。牛,就一生都無法下山了……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制約著這里的發(fā)展。
就是從那時候起,中國共產(chǎn)黨,調(diào)動一切力量,幫助、支持、組織、帶領這樣地方的人們,脫貧致富。當時的中共湖南省委,把湘西定為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派出16000多名干部,走進全省4000多個特困村……尤其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的英明策略,方向更明了,力度也更大了,脫貧的步伐便更快了!
正是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當年走訪這些村寨的我和我的兩位作家朋友,又踏上了這片土地。面前的景象,讓我們驚嘆,讓我們感慨!
那時候,要從州府吉首進一趟龍山,車子要在坑坑洼洼的爬山公路上跑上一整天。有時,翻一座山,上上下下就是幾個小時。如今,高速公路,隧道連著高架橋,一個多小時,就從州府來到了縣城。據(jù)說,再有些日子,高鐵也要通了。從龍山去省城長沙,也只要兩個多小時了。連通峻嶺崇山間村村寨寨的路,也都全是油沙路、水泥路了……
車在一個坡頭停下了。我們走下車來,站在坡頭,朝前望去。只見面前整山整嶺,層層疊疊,全是臍橙園。濃綠濃綠的枝葉里,冒出一個一個金黃金黃的果果來。果實開始成熟,馬上就要采摘了。放眼看開去,真是喜煞人哪!
這里是比耳村。20多年前,我們曾踏訪過這個村。這是個深度貧困村。村子坐落在酉水河峽谷的一片坡地上。谷底,酉水河如一條綠色的飄帶,繞著一座一座高山的山腳流淌。原來只能在河岸不多的坡間疊田種些稻谷,畝產(chǎn)很低。當年,我們聽到這樣一首民謠:“前面一條河,后面亂石窩,吃飯靠統(tǒng)銷,住房蹲巖腳。 ”要靠什么才從世代貧窮中走出來?一茬一茬的扶貧干部,一代一代的村寨漢子,摸索多年,才能找到今天這條路。這里的小氣候,最適合種植臍橙。且山地土壤里富含硒。有一年一位學農(nóng)的副省長來到這個村,給他們提出建議,要他們試試種臍橙。于是,他們開始把臍橙栽上了山。多年探索,村民們積累種臍橙的經(jīng)驗。如今,這里每畝果園,能收6000斤優(yōu)質(zhì)臍橙。由于果實質(zhì)量極佳,市場上十分走俏,且價格每斤均價達2元以上。春節(jié)時,好的果子,每個能賣到5元錢。年初,就把全年的訂單都簽下了。目前,全村規(guī)模化種植5800畝,年產(chǎn)量2300萬斤,產(chǎn)值5000萬元。全村1258人,人均純收入達3 . 7萬元。當年的這個特困村,已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了。
和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村的州委書記老葉,給我們說了這樣一個故事:當年,村長把自己的田按傳統(tǒng)的做法種稻谷,結(jié)果幾年下來,他成了全村最窮的戶了。他這才扭轉(zhuǎn)身來,開始種臍橙。山上一些石崖間,土層薄,有些村民就從山下背土上去,在石縫里種上臍橙……早幾年,村里的一位青年大學畢業(yè),不到城里就業(yè),竟拿著父親給他的40萬元錢,回到村里包了幾十畝地種臍橙。同時,創(chuàng)辦了一個電商公司外銷村里的臍橙。銷售網(wǎng)絡覆蓋全國。他接著又成功注冊和申報“里耶比耳臍橙”地理商標和“湘西富硒——里耶臍橙”柑橘綠色食品標志。今天,比耳,已成了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而這位回村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大學生,已是村黨支部書記,成了示范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水沙坪村前,有一片開闊的田地,是大山里少有的好地方,多年來按傳統(tǒng)的耕作方式,種植水稻。由于海拔高,產(chǎn)量總是提不上去。村里的人,還是很難擺脫貧困。前兩年,長沙市來到村里對口扶貧,一個東西部協(xié)作項目落到了村里,這里建起了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蔬菜直供基地。引進了全國著名的蔬菜大縣——山東壽光的蔬菜企業(yè)。他們帶著資金,帶著技術,帶著全新觀念進村了。村民們用土地入股,自己則成了拿工資的企業(yè)員工。年底還能分到一筆不菲的紅利……
水沙坪廣闊的田垅里,一排排十分威武的大棚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大家忍不住躬身鉆進大棚,只見絲瓜藤上,掛著長長的絲瓜,茄子樹上,結(jié)滿壯實碩大的茄子……一種種蔬菜,從這里,走到了廣州、長沙、上海、重慶等大都市的大型超市里……
如果說,水沙坪是靠蔬菜致富,那么,惹巴拉、烏龍山村,是靠美麗的自然風景,是靠旅游脫貧。城里人們在口袋滿了以后,追求生活品質(zhì),想親近大自然,享受原生態(tài)。一逢假日,就自駕汽車奔向生態(tài)優(yōu)美的地方去了。每天,民族風情極濃的惹巴拉,引來南南北北的游客,引爆了這里的民宿,帶火了這里的農(nóng)家樂餐飲。
這里的烏龍山大峽谷,原名火巖大峽谷,我們這一行人中的作家水運憲,幾十年前,來這里深入生活,并創(chuàng)作出電視連續(xù)劇《烏龍山剿匪記》 ,開啟了在全國長達20多年的熱播。一時間,烏龍山天下知。頂聰明的龍山人,順勢將火巖大峽谷,更名為烏龍山大峽谷。峽谷里的火巖村,也更名為烏龍山村,并聘請作家水運憲為這個村的名譽村主任。這次,我們故地重返,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到烏龍山村揭牌,送名譽村主任到任。那天,我忍不住很是動情地說:“如果說,今天烏龍山村是一位英俊的新郎的話,那么,我們的朋友水運憲,就是一位美麗的新娘。作為新娘的娘家人,我們是送新娘來完婚的! ”自從峽谷更名以后,來峽谷旅游的人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多起來了。峽谷里原來那些溶洞、小溪,千百年來沉默于此。如今,成了一個個旅游的打卡地。作家的作品,能客觀地為山區(qū)的人們脫貧致富助力,這真是作家的榮幸!我真為自己的老友高興!
龍山方圓上百里的崇山峻嶺間,一個一個往日的貧困山村,如今,有如一匹匹駿馬,正在共和國致富的大道上,帶著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奮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