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爾吉·原野:母語和恒久是同義詞
這個中篇是長篇小說《烏蘭牧騎的孩子》的前5章。旅行中我遇到《芙蓉》的編輯楊曉瀾約稿,就拿到他的雜志上發(fā)表了。
剛寫的時候,我一片茫然,直到某一天——我忘了是哪一天——這個故事像河流一樣向我沖過來。河對岸是碧綠的草原,遠(yuǎn)處有影影綽綽的黑松林和蒙古包的白頂子,我知道他們來了。
這里是鐵木耳、海蘭花、金桃、江格爾和巴根的世界。這里的風(fēng)像溫柔的手在摸你的臉并擦去你的眼淚。晴朗天氣看得到莊嚴(yán)的賽罕汗烏拉山。他們在這里遇到了新世界,我像一個隱形人藏在他們身后同樣遇到這個新世界。
作品中的白音花草原是孩子們獨(dú)有的世界,對這里的一切,我既不能創(chuàng)造,也不能改變。這里有蒙古民族的美和草原的美。
寫作時,我的腦子切換到蒙古語,對話、敘述全是蒙古語。我要在心里翻譯一下才用漢語寫下來。用蒙古語描述的草原、馬的姿態(tài)和牧人的表情才是真實(shí)的存在。你不懂一個民族的語言就不能進(jìn)入這個民族的內(nèi)心,文學(xué)尤為如此。
浙江少兒出版社催我把寫好的半部稿子發(fā)過去,責(zé)任編輯白云讀了在短信里說:
“這個烏蘭牧騎孩子們的世界自在靈動、豐盈鮮活,可觸可感。純凈的歡笑與淚,讓人向往所有的童年了。
“今天看第八章,感到您能寫出這樣的文字、這樣的兒童故事,是懷著對蒙古民族和少年 多么真摯而深沉的愛,謝謝原野老師讓我們有幸看到這樣的作品?!?/p>
在我心里,草原、大自然、童年、母語、蒙古和烏蘭牧騎是同義詞,共同指向誠實(shí)、善良、恒久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