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章:走進大涼山,在漢彝之間建起互容理解的橋梁
中國作家網(wǎng):您緣何會寫《涼山敘事》這部作品?
羅偉章:寫作者有責任關照國家主題和時代命題?,F(xiàn)在我們之所以能夠了解過去時代風貌,因為當時的作家將那個年代真實寫出來。我們作為寫作者,面對脫貧攻堅這一巨大的時代命題,作家有責任去關注和思考。
像涼山來了近6000名扶貧干部,他們是怎樣一種心態(tài),背井離鄉(xiāng)?很多扶貧干部,兩個月才能回家一次,回去一次是5天,他們家里都有妻兒老小,他們來那么長時間可以嗎?他們心里在想什么?一方面他們是在扶貧在幫助別人,另一方面,他們自己也在被扶貧。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心、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精神在都是軟的,是塌下去的,但一到非常艱苦的地方,通過對別人的付出,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你的生命質(zhì)量是什么?你的精神高度在哪里?他們都從扶貧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
中國作家網(wǎng):您通過寫作扶貧相關的文藝作品收獲了什么?
羅偉章:這是受教育的過程。我通過創(chuàng)作真的受到了教育。以前在寫小說的時候,經(jīng)常一個人在鎮(zhèn)上坐20多天,我在鎮(zhèn)上有很多親戚,但是他們都不知道我在這里,我生怕他們發(fā)現(xiàn)我。我吃飯都悄悄出去,等他們都回家了,再出去轉(zhuǎn)街。但是我沒有真正深入貧困第一線,也沒有深入接觸扶貧干部。良知本是道德要求,一旦情感有了,就不一樣了。情感是水,水是可以融入水中,我有情感你有情感,那么我們彼此之間是可以溝通的了。這種循環(huán)可以制造氧氣,養(yǎng)育生命。
我覺得這些幫扶干部,真的跟老百姓培養(yǎng)了感情,老百姓對他們也很有感情。那些幫扶干部早上一打開門,外面會有村民送的雞或者蔬菜。昭覺的日哈鄉(xiāng)有位幫扶隊長叫張軍,說“老百姓心痛我們也心痛”,老百姓能看到幫扶干部的付出。
以前涼山彝族的社會形態(tài)是靠血緣來維系的,每一個家族自成體系,他們對外界很警惕,地理環(huán)境也是峭絕深阻,河谷、高山擋起來。你只有對他們付出,他們才可能對你有這么深的情感,也慢慢就理解你了。昭覺縣的一個第一書記是西南石油大學派去的一個輔導員,很年輕。他說那些村民包括村干部給他們送吃的,冬天都捂在懷里送去,你接到的時候是有體溫的,多么真切的一種情感。采訪途中我會很克制,但回到賓館一個人的時候會淚流滿面。
中國作家網(wǎng):由于地域和文化的不同,幫扶過程會遇到哪些困難?
羅偉章:涼山這個地方歷史不算很長,彝族是一個遷徙民族,傳統(tǒng)觀念極重。觀念是幫扶干部遇到的一個問題,也是這個地方長期貧困的一個原因。一個“娃娃書記”,大學畢業(yè)10多天就派到昭覺灑拉地坡當?shù)谝粫洝K刻於寂艿揭妥迦罕娂依锩嫒?,每天晚上都去聊天,他知道人家聽不懂他說話,他也聽不懂人家說話,他就從眼神從表情讓他們看見,和他們有一種心的慢慢的接近,同時他自己努力學習彝語。他領導村民建設萬畝玫瑰園,玫瑰露加工廠,玫瑰餅等產(chǎn)品,當?shù)睾芸炀兔撠毩?,過上了好日子,村民親切地叫他“娃娃領導”。脫貧攻堅從國家層面講是解決絕對貧困,內(nèi)在還有很多東西,我書寫一個對象,會先理解它,然后站在其本身的角度思考問題,在采訪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思考,用文學的方式去表達它。
中國作家網(wǎng):有什么觀念或者風俗讓您覺得印象深刻?
羅偉章:我看到昭覺縣很多人蹲在外面曬太陽,以前聽說他們是因為懶惰所以經(jīng)常曬太陽,但其實是在昭覺,太陽是極其稀罕的,一到冬天要狠狠的下一層大雪才有太陽,所以他們曬太陽的時候就像要祈求上天再冷一點,冷了下一場大雪,給我們曬曬太陽。我想那么多人曬太陽,不是那么簡單。經(jīng)過探究,了解到他們的鍋莊,了解他們的火塘等等都與這個有關。很多傳統(tǒng)文化連自己本民族的人都忘記了源頭,但是在血液當中,在骨髓當中,在他們的基因里依然有記憶。懂得文化背景和習俗背后真正的原因,才能懂得為什么這個地方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這些幾千年歷史積淀下來的觀念很難改變。一旦我們明白了觀念的來歷,改起來就不會如想象的那么難。
中國作家網(wǎng):語言文字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羅偉章:是的。扶貧的漢族干部有時感到很難,難的是什么?語言直接溝通不行,只能通過翻譯,意思是否準確傳達,并沒有把握。之前很多彝族群眾文化教育水平不高,以至于很多人出去打工都非常困難,因為語言不通,找不到工作,掙不到錢?,F(xiàn)在當?shù)叵铝舜罅?,提出補償教育。將那些超出了義務教育年齡、不懂普通話、不會寫字的人召回來,用一兩個月免費培訓,。此外,還有“小手牽大手”計劃,那些四五十歲不會說普通話的中年人由自己的孩子來教說普通話。
中國作家網(wǎng):扶貧工作帶來的具體變化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
羅偉章:我們修了很多引水工程和安置房,很多山上的居民都搬下來了。四川省最大的一個安置區(qū)就在昭覺縣城,把這些貧困戶或者是非貧困戶、在山上的居民搬到縣城來2萬多人,這些人如何安置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還有很多看不見的變化,無處不在。
有個細節(jié),老百姓修的新房子旁邊有一小片地,有些人說種上花,很多幫扶干部提出反對,為什么是種花?深山老林里面難道差你這一點花嗎?老百姓差的是蔬菜。這邊的農(nóng)業(yè)結(jié)構(gòu)非常簡單,只有圓根蘿卜、蕎麥、燕麥這些,蔬菜是很少的。大涼山存在一個問題,飲食結(jié)構(gòu)極其不均衡,也是一種貧困。現(xiàn)在他們引進了很多蔬菜,幫扶干部要給老百姓辦實事,為老百姓服務,而不是做面子工程。
中國作家網(wǎng):您參加扶貧工作深入這片土地,看著它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變,這個過程還是比較漫長的。
羅偉章:其實是很痛的。哪怕一個小小的習慣,你要去改變都是很難的。我們不要嫌人家慢,得真的是不容易了。
中國作家網(wǎng):您說脫貧攻堅,大家不應該只受到感動,這怎么理解?
羅偉章:感動是一個層面,我們一定要思考,如果沒有進入到心智的程度,只是就感動一下,是不夠的。要看到感動背后的東西,要去審視它。我們不管面對什么,都要思考背后的原因。我們在采訪一個對象的時候,首先是要理解這個對象,那么理解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他有很多優(yōu)秀的東西,同時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東西,我們要找出它的原因,理解來龍去脈,從根源上分析它,或者通過努力,找出一種“變”的方法。脫貧攻堅,歸結(jié)起來就是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改變。還有我們對于未來的期盼與渴望,以及焦慮感。生命是千差萬別的,對于生命的渴望、擔憂、焦慮,全都不一樣,這是我們在脫貧攻堅中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中國作家網(wǎng):您在采訪創(chuàng)作中遵循怎樣的創(chuàng)作理念?
羅偉章:我到昭覺的時候,采訪時間規(guī)定一周,我覺得很困難,時間太少了。就不斷跟他們講,你們有時間的時候我再來,麻煩你們,沒有時間的時候我不會打攪你們,最后住了很長時間。后來有一個文化專家,三天就回去寫了一本書,我覺得這不是真正的寫作。他不是從生活中來,而是從別人的二手資料來開始他的寫作。作家要有使命感,能積極的投入書寫當下時代的偉大命題中。另一方面要有誠心,有吃苦的精神和耐心。我用我的眼光,我的腳走出來的路,然后在我的筆下是我思想的路,而不是別人給我,或者直接用別人現(xiàn)成的東西來寫。
(李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