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學史》:自行游弋于文學海洋
2013年,京城幾位教授法國文學的同行聚談,剛剛出版的一部《法國文學史》很快成為熱議話題。大家一致認可這是一本普通讀者和學生們可以讀進去的文學史,甚至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打算如法炮制,用中文重新書寫一本法國文學史。這個計劃由于種種原因而擱淺,現(xiàn)在看來就更無必要,因為這部文學史已經被直接迻譯成中文。
再來說作者格扎維?!み_爾科(Xavier Darcos),大家當時對這個名字不算特別熟悉但是也不完全陌生,不熟悉是因為他不在我們常見的法國文學理論家或批評家名單里,有印象是因為他是法國政界人物。于是,我們有點驚訝于這位身居高位、身兼數(shù)職的從政者居然有“底蘊”而且有時間敢于撰寫一部縱覽古今的法國文學史。后來我們終于了解到達爾科的“底蘊”非凡:他首先獲得波爾多大學拉丁學博士,后來又獲得國家博士(法國現(xiàn)已取消了這一最高學位,只有大學博士文憑),1968年便開始執(zhí)教生涯,從南方小城佩里戈(Périgueux)到大都市波爾多的蒙田中學,最后走進位于首都享有盛譽的歷史名校路易大帝中學,直到1992年告別中學講臺。達爾科“學而優(yōu)則仕”,1989年當選佩里戈市長助理,1997年當選市長,一直工作到2009年。需知在法國,市長并非公務員,而是沒有公餉的市議員、省議員或大區(qū)議員,往往需要有另外一份正式職業(yè),所以達爾科市長在1996-1998年間往返法國南北,任教于巴黎索邦大學,教授比較文學,之間還在1995-1998年擔任教育部督學,2002年開始在部委擔任行政領導,2005-2007年又回到索邦大學兼任教職,同時身兼法國駐經濟合作發(fā)展組織(總部設在巴黎)大使和常務代表,甚至在2007-2009年擔任教育部長的時候市長任期還沒有結束。此后,2009年,達爾科又被任命為勞動、社會關系與團結、家庭、城市部部長,不過很快被委以他任,在2010年9月受命建立全球范圍的法國文化中心,重組法國對外文化推廣行動的機構,并在2011-2015年間以“法語海外推廣大使”的身份擔任法國文化中心第一任執(zhí)行主席。在此期間,2013年6月,達爾科當選法蘭西學士院院士,同年出版了我們所關注的《法國文學史》。
我們之所以詳細鋪陳格扎維?!み_爾科并行不悖的教學事業(yè)和仕途生涯,并非為了滿足好奇心,因為只有了解著者的經歷才能理解這部《法國文學史》為什么會與眾不同。在中譯本的腰封上,我們可以讀到一句推薦語:“法蘭西學士院院士寫給普通讀者的法國文學入門指南?!焙茏匀唬藗兺魂P注一個人的最高學術地位和頭銜,但是筆者認為,這位法蘭西學士院院士首先是有著30年教齡的老師,而且其中當中學老師的時間長達24年,所以他懂得如何編寫一部適合“中小學生或大學生以及急補文學知識的業(yè)余愛好者”的文學史,這是作者在前言中對受眾的定位。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教師,他了解年輕人需要什么樣的文學指南,所以為他們采取了合適的編纂方式。
我們以往閱讀的文學史大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全面深入的學術型著作,整本書是大段大段的敘述,讓人感覺是一重又一重山巒綿延不盡,適合學者和研究者閱讀;一類是普及型的文學簡史,沒有了厚重,但是又難免輕薄不夠全面,猶如蜻蜓點水浮光掠影。達爾科的《法國文學史》找到了二者的平衡。一端在材料上,它接近學術型著作。法國文學像一條流經千年的河流,沉淀了多少作家和作品,推陳出新,又有多種主義多種流派,它們在這部文學史里都有記憶。打開書,你會發(fā)現(xiàn)兩種目錄,總目錄其實簡略到只有數(shù)字標記的世紀,代表了一個又一個文學時代,表明以時間順序梳理法蘭西文學的發(fā)展衍變之脈絡;然則每一個文學時期各有自己的分目錄,最少如中世紀文學部分的目錄有三頁半,最多如20世紀文學部分的目錄有五頁半,這已足以說明資料和論述之全面豐富,即使是教師或研究者亦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有意義的材料。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文學史,因為歷史的車輪是不斷前進的。一般而言,史學家很少書寫當代,我們之前所見任何一種法國文學史,最晚也是止步于20世紀80年代。而達爾科緊隨時代的節(jié)拍,他的文學史敘述到出版之前一年,特設一章題為“20世紀至21世紀的過渡期(1990-2012)”,呈現(xiàn)了法國當代文壇的最新動態(tài),可以說是法國最新的文學史著作。另一端,在敘述上,它是普適的,因為沒有山巒似的論述,取而代之的是片段式的解讀,被安排在精心提煉的標題下面,如“介于新古典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間的瓦雷里”“達達主義的沖擊”“超現(xiàn)實主義的‘教皇’:布勒東”。無論是理論流派還是作家作品的介紹,作者必然是在閱讀多種材料之后咀嚼出精華,在陳述中提綱挈領又展現(xiàn)全貌,該有則有,絮語全無,方寸之間,恰到好處。這樣的文學史讀下來,全無費力登山的沉重感,讀者感到的是一種在散步中隨處發(fā)現(xiàn)風景的愉悅。不得不承認,21世紀的年輕讀者耐心不足,對成就感卻有很高期待。讀達爾科的《法國文學史》,人們在每一頁都會獲得成就感,它來自一種簡明有效而且充分表達內容的敘述方式,正如著者本人所愿:“簡明并不意味刻板,語言力求簡潔卻不失細膩?!庇^其著書風格或許可見其教書風格,達爾科老師的課堂一定也是知識豐富全面,善于提煉重點,時間安排有序,表達簡明生動。真正的大師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平易近人的。
最后,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這部文學史的實用性。由于任何歷史的敘述難以面面俱到,達爾科的細致入微還體現(xiàn)在提供各種綱目和附錄上。在每個文學時期,除了上面所說詳細的分目錄,還提供了主要作家的生卒年表、政治和文學大事年表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的介紹,旨在將文學的發(fā)展置于歷史和環(huán)境的時空中進行介紹。全文之后還附有74位歷代最重要作家的生平和作品列表,183個基本概念索引以及作家、作品索引。作者并不滿足文學史的敘述,其另一番用意在于設計一部濃縮的工具書,功能多樣,任何讀者都可以從中迅速查詢到某一主題或作家、作品的有用信息和知識,而不用等待翻山越嶺之后仍然尋找不到目標。其實,這種簡明實用多功能的特點又可以在達爾科本人不同一般的工作經歷中找到解釋:他同時在學術和行政領域游刃有余,在內政和外交場合縱橫捭闔,從地方到中央揮灑自如,這樣的多才多藝或許是天賦異稟,但是更主要得益于在日常中訓練出了一套高效多能、分身有術的工作方式。
歸根結蒂,任何一位文學老師的抱負并不停留于知識的介紹和傳授,而是在于啟發(fā)和引導閱讀的興趣。達爾科在前言最后寫了這樣一段肺腑之言:“本書雖用途百般,但其終極目標卻是希望諸位讀者閱后能夠合書掩卷,自行游弋于文學海洋,因為體味文本和發(fā)現(xiàn)閱讀樂趣的實現(xiàn)無法假借第三者?!贝搜砸馕渡铋L。
19世紀末,法國先有一位從中學教到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的著名文學老師朗松(Gustave Lanson)在1894年告別中學執(zhí)教生涯之時著成一部《法國文學史》,影響深遠,塑造了幾代法國人的文學審美習慣。21世紀初,又來一位從中學講臺走進法蘭西學士院的達爾科步其后塵,重新書寫一部《法國文學史》,我們無法預言它會像前者一樣塑造法國人的文學品位,但是至少可以相信在一個閱讀逐漸邊緣化的時代,它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和需求,并一定會引導有心人回歸閱讀去發(fā)現(xiàn)文學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