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肯:大象體積很大,卻很單調(diào) ——《防空洞》創(chuàng)作日記
寫《防空洞》創(chuàng)作談,在微博日志上回顧了一下,這個短篇與《城與年》文本系列的其他九個小說一樣,已經(jīng)歷三年時光。三易其稿,三個輪回,《城與年》文本系列已像哲蚌寺的轉(zhuǎn)輪一樣,三年來我一直在轉(zhuǎn)動它,現(xiàn)在還沒轉(zhuǎn)完。要我說說其中某個具體的轉(zhuǎn)輪,說真的興趣不大,但還要說,所以有時就得停下來成為自己的解說員。很少有絳紅色的喇嘛站在轉(zhuǎn)經(jīng)筒旁向人說什么,作家就一定要說么?一定要說。因為問題在于你并不是真正的轉(zhuǎn)輪者。說也分怎么說,是回過頭說還是回到現(xiàn)場——回到那些時光中合十一樣的喃喃自語?
2017.8.29
《防空洞》開了頭,有些短篇小說寫前既沒有人物,也沒有故事,只有一些感覺,但是開筆了:摸著石頭過河。這樣開始的小說有一個特點,就是磨。磨感覺,磨味道,磨出記憶或感覺里面最深的東西,你都完全忘記的東西,慢慢滲出水來,人物,故事自然也就像隔著簾子一樣出現(xiàn),并向你走來。
2017.8.30
喜劇精神——最好何時都不要忘了這個詞。我們考慮問題的方式總是太嚴肅,太嚴肅就是太正,就是被“正”奴役而不自知。喜劇精神是什么?就在二十世紀最經(jīng)典的幾部小說里,讀過《鐵皮鼓》《午夜之子》包括《生死疲勞》《百年孤獨》差不多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只有喜劇才能與世界抗衡;個人才得以確立。喜劇精神背靠的不是上帝而是上帝的兄弟,這個兄弟甚至還要微妙得多。
2017.9.2
短篇更有滿足感。長篇有宿命的東西,你撐得再大也出不了如來佛掌,而短篇則好像不在小說的五行中,是飛行動物,而長篇再大也是大象只能行走。鳥與大象,你愿做什么呢?
2017.9.3
寫小時的生活就像考古復(fù)原,得極其耐心:用小刷子一點一點的刷,一點一點地找,只是終年不是野外而在字里行間,要一個句子一個句子地找,一個詞一個詞地刷,復(fù)原許多年前的防空洞現(xiàn)場談何容易?但一點點總算刷出點模樣。復(fù)原是回憶\想象\創(chuàng)造的一種綜合,三者不可分割,事實上沒有想象、創(chuàng)造同樣很難回憶出原生態(tài)的東西,這也是紀實的真實與虛構(gòu)的真實之最大不同,前者的真實是平面的,后者立體有太多可穿越的孔。
2017.9.12
對小說而言,心一天不用就生銹。別的文體散文隨筆都不這樣,都可拿起就寫,唯小說是個近在咫尺,卻又總抓不住它的文體。當然一旦抓住了就有狼狽同體的快樂,這也是小說的魅力所在。
2017.9.21
寫著一些絕望的、枯槁的、毫無才氣的文字。如果還能繼續(xù),還能忍受,還能像推土機一樣麻木地前進多半就是天才了。一個人若不能忍受自己的平庸、笨拙、僵硬、遲鈍,一如穿山甲或這類事物,就當不了一個作家。沒才氣還要硬寫不僅是一個白癡的問題,也是天才的問題。
2017.10.2
有些小說就是有這樣的悖論魅力:明明是一件壞事,卻希望它成功。這里有兩個邏輯,一個是壞事邏輯,一個是小說敘述邏輯。兩個邏輯不是統(tǒng)一的,而是悖離的。奇妙在于恰恰是在這種悖離或乖離中,壞事的深度與復(fù)雜性顯現(xiàn)出來。而小說本身的維度——甚至獨立的維度,也得以建立,也就是超越性得以構(gòu)成。如果壞事與敘述邏輯是統(tǒng)一的,如1+1=2一樣的統(tǒng)一,就是簡單化。就得不到壞事和小說雙重倒影的魅力。真實最大的敵人不是虛假,而是簡單,多年前我就講過這話。何為簡單?統(tǒng)一性即是之一。今天終于看到《防空洞》尾聲了,在尾聲中更清楚地感到上述。
2017.10.5
最終還是無表情音樂適合寂靜寫作背景音樂。抽象極簡非鋼琴莫屬:敲擊,如同古寺木魚。不同在于鋼琴有漣漪,波,一樣抽象,這卻是木魚沒有的。木魚消滅思考,極簡主義如鋼琴的寂靜敲擊則將思考最邊緣、最隱秘化,就最遠海王星、冥王星在最邊緣那兒守護著思考,生生不息,不是:不生不滅。
2017.10.22
每個局部,語言跟生活的質(zhì)感打交道,都如同一磚一瓦跟建筑打交道:更多與整體無關(guān)而與細部有關(guān)。細部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寫作快樂,最大的快樂。不要遠望,我們存在于細部。細部的質(zhì)感同樣讓人望洋興嘆。就是說,把語言安放妥貼就是把生活安放妥貼,當語言逼視生活以至同一,生活才算安放妥當。這時風(fēng)格并不重要,風(fēng)格應(yīng)讓位于真實,也是在這意義上司湯達寫作前總要先讀一會兒字典。
2017.10.28
寫作中的“隔”是個有趣現(xiàn)象。它還不是“跳”,而是上下文暫時不連,另起一段。這看起來違反起承轉(zhuǎn)合。但過一會兒又連上,這就是隔。一味起承轉(zhuǎn)合會有些膩,粘,隔一下會有換氣感,也是力量的表現(xiàn)。
2017.11.6
中斷,開始,總是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沒有比時間更脆弱的了,任何一點小事都會擊潰它,它就是這么敏感。但是還會開始,從斷處生長,無論多脆弱都抵不上它的頑強,脆弱就是它的頑強。不斷被中斷,又從斷處長出詞語,句子,一如草之露頭。
2017.11.18
面對屏幕上的小說,面對四十年前的七十年代,就像兩個表針,不兼容又有關(guān)系。時針與分針,更多時候分開,如分裂,仿佛各走各的。埃利亞斯·卡內(nèi)蒂曾為真正的作家開列了三個條件:首先,他需要融入自己的時代,成為其謙卑的奴仆,其次,他應(yīng)具有一種去把握他時代的嚴肅的意志,追求淵博性,再次,他要挺身反抗他的時代,不是反抗時代的某一方面,而是反抗整個時代。
2018.7.5
童年,廢墟時代,七十年代,短篇作為廢墟形式,再恰當不過。這些器物,山墻,因為時間非常緩慢就變得自然,時間成為它們的組成部分,以至似乎已成為時間本身。
2018.7.7
你在敘事中越來越熱衷于分析,思辨,而懶得描述動作,作為小說家這是一種衰退。你傾心于原因,然后給出結(jié)果,或者給出結(jié)果,分析原因,這是一種同構(gòu)的思維方式,是想象事物的方式,但慣于這種方式就不再是小說的方式。小說是現(xiàn)象,而不是現(xiàn)象學(xué)。過多使用一種思維式就會抑制另一種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靈活表明著思想的靈活,反之也一樣。這一切都要注意了。
2018.7.11
七十年代,北京,胡同的可能性,就審美而言,一個不可多得的特別的年代?,F(xiàn)實是蟲,小說是蝶,蝶與蟲有著最神秘最深刻的聯(lián)系。有許多那個年代的蟲,但蝶太少了。整體而言我們的文學(xué)之蝶都偏少,巨量的蟲與半蟲爬滿大地,獲得贊譽,很少飛起來的。但是必須飛起來,逃脫蟲的繭縛,飛出來。因為沒有蝶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蟲,表現(xiàn)蟲。蟲不能表現(xiàn)蟲。但飛起來又需要怎樣的獨立,審美,個性,強健主體,這些鈣的東西?
2018.7.15
與地域有關(guān)的小說要寫出腔調(diào),方言必不可少,地域性有時就是時代性。但腔調(diào)也會規(guī)約敘述,局限敘述,過于現(xiàn)象,也能飛起來,但飛不高。所以在腔調(diào)與敘述之間應(yīng)有一個平衡,不是現(xiàn)象學(xué),但有現(xiàn)象學(xué)的維度。因此不能用腔調(diào)統(tǒng)攝敘述,反過來要用敘述統(tǒng)攝腔調(diào)。需要時腔調(diào)自然出來,高蹈時則是一種巨大的客觀,后者夾雜一些腔調(diào)會使整體的客觀有一種質(zhì)地,甚至某種風(fēng)格。但不要被此迷惑,本末倒置。風(fēng)格為什么往往學(xué)不來?或東施效顰,蓋因風(fēng)格背后有著強大的基本的東西,要學(xué)首先學(xué)那個。
2018.7.27
每到關(guān)鍵時刻都有一種兵臨城下之感,大戰(zhàn)在即,十分張力,像拉滿的弓。之前的一切都是鋪墊,蓄勢,準備。但事實上還差點什么。像調(diào)色一樣,需要一段過渡色,一個緩沖,甚至消解。然后發(fā)起猛攻。兩個張力直接銜接有點笨,有點傻。微妙無處不在,哪怕在最緊張之時,兩刃相交的時候。
2018.7.29
調(diào)色完畢。開始,向結(jié)尾沖擊,堅決,毫不猶豫。
2019.6.17
我們的底子是WG十年廢墟,無文明,無正常,正常寥若晨星。反映那段廢墟非常重要,知道我們的底子是廢墟,就什么都不會奇怪。同樣,寥若晨星的“正常”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廢墟上的晨星并不浪漫而是活下去存在的理由,因為事實也是如此。這就是《城與年》,一個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的文本。不管反映任何時代一個文本都應(yīng)具有兩個方向,一個是過去,一個是永恒即寫出我們活著的理由。不需要太多理由,哪怕寥若晨星。
2019.6.19
用寫長篇之力壓向一個短篇,會是什么結(jié)果?看不出長篇的痕跡,全部是短篇的技藝,但整個會有一種什么東西呢?一種怎樣不可知的東西?在這個意義上,一個寫作者如果對自身產(chǎn)了極大的好奇,那么他就該必須表彰一下自己:繼續(xù)這種好奇。到這時候,這種好奇已完全不需要外界評價,你就是你最好的批評家。批評與寫作集于自己一身,并且不為外人所知。
2019.6.18
這些臺階,門,地,窗,柱,簾,月亮門都很熟,七十年代初亦如此,稍后一挖防空洞,空間全亂了,格局一破壞,家家門口蓋起了小房,院子曲里拐彎,滿滿當當,所謂大雜院誕生。
2019.6.21
最后站定——就像自由體操一樣——短篇小說最后的站定非常重要,完成度是否好在最后站定上。前面不管多出色最后沒站定,搖晃,歪,摔倒都是失敗。
2020.5.4
一直試圖在小說中消滅時間,至少盡量不提時間,模糊時間。時間是一種邏輯,故事依托時間自然也是一種邏輯。而時間的本質(zhì)是一種束縛,正是反對束縛才反對時間,反對故事——盡量不把故事納入時間。納入到空間或模糊時間。既然存在模糊數(shù)學(xué)也一定存在模糊時間,相對鐘表的精四季就是模糊時間。
2020.5.10
《土站》完了,《防空洞》開始。板爺兒,瘋子,侏儒,頑主結(jié)成的一家,構(gòu)成七十年代的北京,一個獨特的北京,沒人敘述的北京,隱喻與生活肌理結(jié)晶的北京,熟悉又陌生的北京。與京味無關(guān),老舍無關(guān),因為那年代太特殊了。卻又是地道的北京,井一樣的北京,野性的北京。沒有小吃,沒有物質(zhì),沒有民俗,只有赤裸裸人性的粗礪的北京。有人這么寫過北京么?沒有,非你莫屬。如果沒有這樣一個你,時代就白過了。
2020.5.11
政治口號,傳統(tǒng),流氓,人性——四種元素的量子糾纏,相互肯定否定,悖謬中共生,難論好壞,每個觀點都是滑動的,構(gòu)成一種類似鐘的心臟卻不是鐘,這就是七十年代簡單與復(fù)雜的防空洞,而任何單一的結(jié)構(gòu)都有極復(fù)雜的一面,任何復(fù)雜的結(jié)構(gòu)也都可以簡化,兩個不同的方向都是真理,都是一種對稱的糾纏。
2020.5.15
慢慢來,不急,不能有了把握就加速。所以速度快一定是語言慣性起的作用,語言慣性是語言惰性部分,平板之源,與語言的活性(思維的活性)角度的變換、錯落正相反。而慢不同,慢正是對語言可能性活性的端詳,調(diào)整,像轉(zhuǎn)動魔方一樣,冥想,亦如參禪。小說的秘密常常不在故事中,恰在語言的縫隙中,由語言生長出的故事不是構(gòu)思出的故事,往往是生長型的故事,創(chuàng)新型的故事,不會落入俗套。另外,由于設(shè)計感不強結(jié)尾也相對容易,常常水到渠成自然就結(jié)了。所以語言的重要性絕非是詞句的問題,而是思維的問題,創(chuàng)生的問題。一定要記住,時時告訴自己你不是天才,你很笨,是人群中最笨的那部分人,因此只能慢,只有慢才能拯救自己,能才進入語言的縫隙,找到別人不易見,非你莫屬的東西。在這個意義上天才就是笨人,至少有一種天才就是笨。
2020.5.25
老張的老婆瞪著獨眼看著院里的虛空:“扎一下就行了,還扎那么多下干嗎呀?”我們被抓住后后悔極了,總是想起當時那個望天的獨眼,想起自行車快要修好老張開始打氣,五一子竟然出來倒尿盆。五一子應(yīng)該沒看到獨眼,否則就不會倒尿盆了,然而,我們同時看到五一子和獨眼,非常吃驚!《防空洞》之倫勃朗。一句話定乾坤,不僅開頭是這樣,許多重要的開始或段落也是這樣。找到這句話頗費腦筋,但是值得??纯茨切械〉膽T性往下敘述的文本,就知道那樣的句子,那種思維、角度有多重要。那就像閃電,一部沒有閃電或極少閃電的作品一定是平庸之作,而時有閃電的作品就像雨天。而閃電僅僅體現(xiàn)在語言上,不是故事上。故事是雷鳴,但在我看來雷鳴越少越好,還是閃電多點好。神來之筆不容易,要抓住不放,寫足,寫深,寫透,把所有的可能性寫一個底兒掉。寫出一種邏輯力量,反邏輯力量,寫得嘆為觀止,絕不見見好就收,要翻來覆去,最終成為一種性格。甚至不是漢語的性格,但是你不能不承認卡夫卡已賦予了漢語一種性格,換句話說,漢語同樣可具有卡夫卡的性格,甚至卡夫卡式的漢語,這難道不神奇嗎?還有托爾斯泰式的漢語,拉什迪式的漢語,難道不神奇嗎?
2020.5.25
思維的縝密與錯落,往往是夾敘夾議的結(jié)果,光敘無議,思想必扁平,體現(xiàn)在行文上。議往往是騎手,敘才能跑起來,并起伏錯落,形成三維敘述。我們很多作品看起來龐大巨制,但無論從大結(jié)構(gòu)——作品框架,還是小結(jié)構(gòu)——語言結(jié)構(gòu),事實上是扁平,如同大象體積很大,卻很單調(diào)。不能不承認我們是扁平大國,現(xiàn)代白話漢語相對古代漢語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扁平,不立體,邏輯維度有限,與思維的扁平一致。白話不是不能建立起立體、錯落思維,只是因白、扁平的慣性太大了稍不注意就會被語言慣性帶著走,變得單一。白話是一個雙刃劍,帶來巨大解放,也帶來致命局限。白話說白了就是口語,口語自由,但不適合思維,特別是深度思維,適合直覺、淺表思維,因此又難有更深的復(fù)雜的自由。不是人在說話,是話在說人,從更大的視野看杰姆遜的這個觀點在相當程度上是成立的。杰姆遜說:“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我們能夠掌握自己的語言,語言是人的工具,人是語言的中心;但事實并非如此,事實是當我們說話時自以為自己控制著語言,實際上我們被語言控制,不是‘人在說話’而是‘話在說人’”白話某種意義上更為明顯。沒有不能改變的事物,認識到本身就是一種改變。我們的當代詩歌在糾正被語言控制方面,即在反對語言結(jié)構(gòu)扁平化上是非常努力的,自覺的,卓有成效的。但我們的小說、散文顯然差得多,至少是不夠自覺,甚至在詩歌面前洋洋得意,實在可笑。只有散文、小說在語言控制方面帶來改變才能帶來普遍的改變。白話漢語百年,據(jù)說成熟起來仍然任重道遠,以前不明就里,不可思議,現(xiàn)在同意這個觀點。
2020.5.29
之所以磨練技巧,就是為把它忘掉,變成無意識。這時才可說技巧不重要。
2020.6.1
切,毫無疑問是電影常用手法,事實上小說更常用。一個新的章節(jié),新的意思,段落,都會用到切。切,不用說是不同的畫面。但在小說中不僅是畫面,小說是語言藝術(shù),語言有著語言的靈活性,小說中的切也可以是議論,談?wù)摚纱嗽僖霎嬅妫盒碌那楣?jié)或章節(jié)。畫面電影可代替小說,但議論電影就很困難,有時還要用畫外音,字幕,比鏡頭語言明顯笨得多。因此小說中的議論、心理活動之自由是電影笨的地方,也是小說存在的根本理由。
2020.6.5
終于揉好這段,是個玩藝兒了。扁平,直,線性——這是人的原始思維。它們常常非常偏執(zhí),與口語流結(jié)在一起,聽可以,看就問題來了。小說就是在看與聽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2020.6.8
有些筆墨不到那份上是出不來的,所謂神來之筆“神”何時來真是不知,就在寫前一句話時還不知。稍一定神,突然,和什么接上了,神現(xiàn)。如“張晨書也跪在了母親身邊?!边@句完全沒想到,根本設(shè)計不出來,但恰時來到。人性的滑動(還不是逆轉(zhuǎn))揭示遠比固定揭示更真實。每一點都是確定的,但整體又是滑動的,測不準的,又不相互否定,二者共同構(gòu)成著表達。
2020.6.9
《防空洞》三稿,時隔已近三年。時光,就是這樣不斷拉長回望。
2020.6.11
第一遍是草稿,第一次修改是擴張,第二遍修改是砸實,追究,定型,第三遍是速度,即流暢,自然,如溪如水,完全是語言,即讓速度統(tǒng)攝。每個人有不同,草稿之后我是這個工序。每道工序都至關(guān)重要,都與完成度有關(guān),最后一道最愉快,刨光,像車出廠一樣。
2020.6.20
很難理解都第四稿了,已完全覺得是定稿,可過了幾天一個眼部小手術(shù)后,回過頭看竟然發(fā)現(xiàn)還有不少笨拙的、不著邊際的敘述?為什么四稿了還發(fā)現(xiàn)不了?還那么執(zhí)迷于愚蠢?為什么許多地方只是“想法”而不是“表現(xiàn)”?口語敘述往往重“說”“流言流”,忽視“表現(xiàn)”“處理”?!翱谡Z”加“表現(xiàn)”才是正途——角度靈活刁鉆,同時保持語言流,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