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夢澤:肉體在鋼鐵面前柔弱無比,卻生生不息
作為一個軍事迷、一個有英雄情結的人、一個作者,如果不能寫出一本戰(zhàn)爭題材的小說,肯定是件遺憾的事。如今,這一遺憾終于填補。
之所以選擇“朝鮮戰(zhàn)爭”作為切入點,這也是多年來的一件心愿。大約從二十幾歲起,我先后閱讀過一些相關作品,比如約瑟夫·古爾登的《朝鮮戰(zhàn)爭:未曾透露的真相》、大衛(wèi)·哈伯斯塔姆的《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里的朝鮮戰(zhàn)爭》等。也包括一些國內作者的著作,方便對比和探尋。閱讀,只是通過作者的筆去看歷史,難免會受其理解力和想象力的束縛,所以關于這段歷史在我心中的地位形成,更重要的來自親耳所聽。
中學的時候有幸聆聽過一場報告會,抗美援朝老兵給我們講述了一段他們的戰(zhàn)史。開始他是帶講稿說的,有備而來,可以視為“思想教育”。等他開始脫稿講故事,我們才第一次覺得震撼。他講起他們的連隊在一個山谷里設伏,一支美軍部隊從下面經過,然后開火,他第一槍就把坦克上的那名軍官擊斃了,“那個家伙啪就倒下啦”,然后各種手榴彈、迫擊炮一通打,血肉橫飛……我們聽了都傻成一片,對戰(zhàn)爭的殘酷性頭一次有了不同的體會。
此后的認知逐漸清晰起來。在重機槍的攢射下,人類的肢體真的會斷裂橫飛,甚至軀干都會被打斷成兩截,而不是用力捂住傷口就行了。肉體在鋼鐵面前柔弱無比。事實上唯有單兵素質過硬的戰(zhàn)士、身經百戰(zhàn)的老兵,才敢在敵人的火力下行動。而當他們遭遇炮擊的時候,也會心驚膽寒。這沒什么不對的。大家千萬不要以電影里的某些畫面作為辨別依據,不管它是來自東方的還是好萊塢的。
前幾年一個意外的飯局,讓我獲得了第二次現場聆聽的機會。我妻子的祖父也是一名老兵,而且資歷極深。他是保定高陽人,十幾歲的時候參加了著名的“高蠡暴動”,就是《紅旗譜》那個故事,作為首批河北游擊支隊的紅軍戰(zhàn)士,真是從大刀長矛搞起。隨后參加了游擊隊,打日本打汪偽。
從紅軍時期的游擊隊到八路軍抗日勝利,從解放戰(zhàn)爭再到抗美援朝,他怕是把一個人這輩子能打的仗都打遍了。老人家的身影也出現在這篇小說里?!笆毫侄酥鴥赏菘耸捷p機槍突出重圍”便是以他為原型。順便說,老人家身高一米八五,八十歲高齡依然能夠去戶外獵殺野兔,一頓飯可以吃下一斤肥肉,從來不考慮養(yǎng)生,前幾年得了前列腺癌,醫(yī)生說年齡大的不給做手術了怕下不來,他就冒充說只有七十歲,一看紅光滿面的也像,就給做了,而跟他同病房同病情的那個三十多歲的工程師卻怕得要死,還痛哭流涕地寫遺書。當初見慣了生死,如今才懂得活著。
在此,我要向老人家致敬,并給予最真摯的祝福,希望他可以活過百歲!
小說之所以選取第九兵團作為事件背景,不單是因為我對宋時輪將軍的崇敬,以及對粟裕部華野十縱的欽佩,更多的原因則是來自于他們的遭遇。作為首批入朝作戰(zhàn),缺乏心理準備、缺衣少穿、缺糧缺藥、缺槍缺炮,就這樣去面對全球第一實力的美軍和來自百年不遇的低溫天氣,艱苦兇險可想而知?不,應該是無法想象。那些對于你不曾經歷過的苦難,永遠只會停留在唏噓的層面。
而我們又是如何獲勝的呢?前方將士敢于效死,后方民眾全力支援。整個民族的凝聚力,自此而始。西方人總是把“人海戰(zhàn)術”作為一種勉為其難的理由,為其失敗進行開脫。因為他們不能承認志愿軍在精神意志方面凌駕于自己之上,在單兵素質和犧牲勇氣上遭受碾壓。他們實在無話可說。
自二戰(zhàn)結束至今,在人類的所有規(guī)模沖突和局部戰(zhàn)爭中,再也見不到使用落后武器的一方追擊敵人的情況,再也見不到沒有瞄準具的狙擊手活躍在最前線,同樣再也見不到幾名士兵自發(fā)地結成臨時戰(zhàn)斗小組,就敢于去攻擊為數眾多的敵人。只有中國人可以。
那時候,我們沒有鋼鐵洪流,只是一個百多年來受盡屈辱的農耕民族。在一片廣袤大地上繁衍至今的人群,熱愛土地和貿易、傳承特有的習俗文化、接受最溫和的宗教、注重交流崇尚禮儀,可一旦卷入危亡就會迸發(fā)出耀眼的力量,戰(zhàn)斗不止,生生不息,血可熔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