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家鄉(xiāng)的擁抱出發(fā)
從一個天山腳下的牧羊女,到一名新聞工作者,一路走來的經(jīng)歷,讓我對于從小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于親人和家鄉(xiāng)對我的期望之情,都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公家的人
我的家鄉(xiāng)在新疆塔城地區(qū)沙灣縣老沙灣鎮(zhèn)大梁坡村,這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小村莊。1983年參加高考之后,我一邊幫家里放羊、拔草、拾牛糞,一邊暗懷著希望,等待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到來。班上的一個同學收到了新疆大學法律專業(yè)的錄取通知書,上學前來家里向我道別。送走那位同學后,父親帶著失望的眼神看著我說:“人家是公家的人了?!?/p>
以我的理解,父親的這句表述很簡單,“公家的人”就是國家的人,是能為國家效力的人。父親說話的語氣中透露出一種贊賞和肯定,讓我領會了他話里的含義,做“公家的人”是一件很光榮、很驕傲的事。
事實上,父親的這句話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我的一生。
錄取通知書遲遲未到。一天,父親在一邊高聲說:“你是家里的老大,成不了公家的人,不要耽誤你的弟弟、妹妹,我要把他們培養(yǎng)成公家的人?!备赣H一生的愿望,就是把他的孩子們都培養(yǎng)成為公家的人。
之后,父親將牧羊鞭和照顧一大家子生活的擔子交給了我。以為從此就要告別心愛的書本,我含著淚整理那一摞快要被翻爛了的課本。然而,就在這一天,我等來了改變我一生命運的大學錄取通知書。
班主任把錄取通知書送到我手里時,我的第一反應是跳起來撲向父親,幾乎就在同時,父親向我張開了他的雙臂,這擁抱之于我和父親,除了欣喜,還意味著一種和解。
我記事以來,這是父親第一次擁抱我。他擁抱的不僅僅是他的女兒,更是他希望成為“公家人”的我。
帶著父親意味深長的擁抱,我從家鄉(xiāng)出發(fā),進入蘭州商業(yè)學院學習財會專業(yè)。我們班是一個多民族的班級,就跟我從小生活、成長的大梁坡村一樣。用我父親的話說,我們班聚集了多民族的“公家的人”。
我們這個班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商業(yè)廳代培班,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大學畢業(yè)后,我的同學們分別被分配到自治區(qū)以及各州市的商務、財稅、審計等系統(tǒng),成為掌管“公家賬本”的人。
塔城記憶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塔城一家糖廠當會計,因為從小數(shù)學成績不佳,我自感當會計力不從心,便毛遂自薦去宣傳科辦廠報。殊不知,辦廠報的短暫經(jīng)歷,為我這一生做一名報人埋下了種子。
不久,我代表糖廠參加塔城地區(qū)職工電視演講大賽,獲得了一等獎,之后就被借調(diào)到《今日塔城》編輯部做執(zhí)行編輯。《今日塔城》是塔城地區(qū)當時為慶祝新中國成立40周年特意組織編寫的一部專著,目的在于反映塔城地區(qū)40年來各行各業(yè)取得的重大成就。
在編寫《今日塔城》的過程中,我所寫的一篇報告文學,有幸獲得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首屆開發(fā)建設文學獎一等獎。這個獎項讓我意識到,即使我不能替公家掌管賬本,也一樣能為新疆的建設、發(fā)展效力。于是,在《今日塔城》一書出版后,我選擇去塔城報社當記者。
在塔城當記者的8年間,我跑遍了塔城各縣和塔城市周邊的農(nóng)村牧區(qū),對這座城市更是了如指掌。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快活林三景》,快活林是塔城城區(qū)的一塊沼澤濕地,林木繁茂,空氣清新,鳥聲清脆,那是我記憶中塔城最美的地方。時隔30年后的去年夏季,我隨作家采風團到塔城采風,感覺如今塔城四處的農(nóng)家樂都像那時的快活林一樣,令人賞心悅目、清新愜意。
記憶中,那時候的塔城市只有兩個十字路口有幾分繁華。30年后再回塔城,除了我曾經(jīng)工作過的地方《塔城日報》原址紅樓(現(xiàn)為塔城博物館),還保留著一些熟悉的色彩,其余的街區(qū)、道路、建筑都已煥然一新,幾乎看不出這座邊陲城市原來的模樣,讓我這個“老塔城”充滿了驚異。如今,塔城市北面的塔爾巴哈臺山影依舊,但山上的山花似乎開得更加爛漫。
我那時就住在哈爾墩四道巷子,巷子兩旁是土塊砌的平房。每次下雨后,巷道里泥濘難行,以至于在離住處1公里左右,原本的人騎車,就要換成“車騎人”模式。后來再遇上下雨天,我干脆把自行車寄放在石子路盡頭的一戶人家,等巷道里的泥水干了后再去取回。
我當年寫的那篇報告文學,反映的是塔城地區(qū)公路交通建設的內(nèi)容,歌頌了一群樸實勤勞的養(yǎng)路工人。一年四季,這些養(yǎng)路工人都堅守崗位,修路、鋪路、養(yǎng)路。尤其是在隆冬季節(jié),他們冒著暴風雪、冒著危險,幫助那些被堵在路上的人們,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在從烏魯木齊到塔城必經(jīng)之路上的“老風口”道班,有幾位養(yǎng)路工人就是這樣成為了烈士。
記憶中,長達20多公里的“老風口”路段,常常刮起10級左右的大風,夏季飛沙走石,冬季大風則卷著積雪向來往車輛橫沖直撞,道路經(jīng)常被大雪覆蓋,使車輛受阻,造成人員傷亡。如今,“老風口”早已得到治理,沙漠變綠洲,新修的多條道路也都繞開了危險地帶。塔城地區(qū)的道路已經(jīng)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通到了村村戶戶。
我記憶中的四道巷子,現(xiàn)在已成為塔城市農(nóng)家樂最集中的地方,寬闊平坦的柏油路四通八達,道路兩旁樹木蔥蘢。巷子里的居民蓋起了別墅,修建了花園。葡萄架下,手風琴聲悠揚,踢踏舞步飛旋,這里成為游客們最鐘情的地方。一位跟我一起到塔城參加采訪活動的寧波詩人,在走訪了哈爾墩的幾戶人家后,寫了首詩贊美人們的幸福生活:
黑紫、深紅、淺粉、純白
一種植物開出了不同顏色的花
不同的顏色相互映襯
每一種都那么美
吾熱肯,一個柯爾克孜族男子
娶了蒙古族姑娘
他的姐妹,嫁給了
漢族和哈薩克族小伙兒
這家人的全家福
每一張臉上都開著花
塔城,這座祖國西北端的邊陲城市,作為新疆發(fā)展的一個縮影,就這樣展示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新疆發(fā)生的巨大變化。
采風期間,我特意去探訪了曾經(jīng)工作過的糖廠,過去我們栽的小樹如今已遮天蔽日,懷抱著廠區(qū)里林立的樓房。廠區(qū)里還建起了幼兒園、小學、衛(wèi)生所、小公園,人們在林蔭道上散步,在涼亭里聊天,儼然一幅幸福美好的生活圖景。
飛翔的翅膀
又一次回到家鄉(xiāng),故地重游,讓我感慨萬千,也趁機梳理了自己的成長和經(jīng)歷。
年輕的時候,總想有多個嘗試,一路行走,一路成長。機緣巧合,我最后選擇了在浙江余姚定居生活,并在當?shù)氐囊患覉笊绻ぷ鳌?/p>
可以說,我的記者生涯和文學寫作都得益于時代給了我能夠自由飛翔的語言翅膀。幼年時,我清晰地記得,在學校里學到了“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熟悉牧區(qū)生活的我,不難理解它的意思,這個成語最讓我感動的是古人對放牧人群的體恤,從而讓我產(chǎn)生了擁有共同經(jīng)歷般的親切感。以致后來每次從學?;氐郊依?,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醒父親檢查羊圈。
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我生命的寬度不斷拓展,讓我這20年來能夠游刃有余地深入到南方文化之中。真正理解一種文化,并為這種文化找到一種合適的表達方式,并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經(jīng)過近半個世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熏陶和浸染,我的文字表達能力更強,我的文學作品也能夠更為廣泛地傳播。
我也感謝我的父親!因為他的教育和堅持,我最終能夠成為為國家效力的人。喜歡看報紙的父親明白,報紙傳達的是黨和國家的政策及人民群眾的心聲。在他看來,能在報社工作已經(jīng)是至高的榮譽了。父親的行為還影響了周圍許多人,以至于他去世多年以后,家鄉(xiāng)的親人這樣評價:“他是對的,他看得比我們遠?!?/p>
我是帶著父親的擁抱從新疆出發(fā)的孩子,我慶幸這一路走來,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父親去世以后,他的擁抱在于我,已經(jīng)化為家鄉(xiāng)的擁抱。
家鄉(xiāng)給了我飛翔的翅膀,帶著家鄉(xiāng)的擁抱從新疆出發(fā),最終我還是要飛回家鄉(xiāng)的懷抱。前幾年,我在大梁坡村老房子的原址上蓋了新房,還特地辟出一間10多平方米的房子作為圖書室,將自己的萬余冊藏書全部上架,向村民開放。
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做這些,只為感恩親人,感恩家鄉(xiāng),感恩這個美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