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黃昱寧、小白:英美文學那聲“我愛你“純真又世故
8月18日,帶著不舍,為期一周的精神嘉年華上海2020書展華麗落幕。
“破圈融合”是今年上海書展的關鍵詞?!熬€上線下同步、圈內(nèi)圈外共享的未來書展模式”讓讀者驚呼“書展會玩”。上海國際文學周今年也走入第十個年頭,今年的國際文學周全部七場講座全部上線運行,在“上海書展朋友圈”這個虛擬地點,共邀請21位業(yè)內(nèi)老中青領軍學者,加上主持人的動情朗讀,漫談英美文學、法國文學、俄羅斯文學、日本文學、德語文學、西班牙美洲文學外加科幻文學,這不失為文學愛好者的饕餮盛宴。視頻依然可回看,其中不少講者曾在講堂的采寫圖譜里。
現(xiàn)將這七組視頻訪談用文字形式,重新整合梳理,從20日起分四天刊發(fā),供更多讀者領略世界文學的不同風景。人類需要文學,世界需要文學,文學提供了另一個更為浪漫、深刻的世界,在特別的2020年,文學讓我們溫暖情感、升起希望、獲取能量、走向升華。
感謝上海書展國際文學周的神策劃,感謝將每位視頻做文字轉(zhuǎn)換的講堂聽友,感謝撰稿的海內(nèi)外小伙伴們,縱然跨越千山萬水,我們依然可以在這里(文學里)相遇、神交。
(撰稿總策劃李念)
30年后,阿徹爾站在埃倫——這個他愛了半生的女人的樓下,彷徨又彷徨:
他想她也許靠著火爐坐在沙發(fā)一角,身后的桌上杜鵑花正在怒放。“對我來說,留在這里比上樓更真實。”突然他聽見自己說,他害怕真實失去最后一絲力量,于是一動不動的坐著,等著時間一分一分的過去,他在長椅上坐了很久,暮色越來越濃,他的眼睛一直沒有離開那個陽臺。最后一道燈光,從窗子透出。過了一會兒,一名男仆走上陽臺,拉起遮篷,關好了百葉窗,這時候紐蘭·阿徹爾仿佛看到了久等的信號,慢慢站起來,獨自朝旅館走去。
——(美)伊迪絲·華頓《純真年代》
“英美文學很經(jīng)驗主義,什么樣的故事形態(tài)都能找到對應的文本……”
“尤其是愛情,幾乎是長盛不衰的話題……”
“但表面說愛情,背后卻有一個更廣闊的視野……”
聊起英美文學,華東師大教授毛尖、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黃昱寧和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小白滔滔不絕。巧的是,雖身處文學的不同領域,三人卻有一個共識——英美文學里的愛情真是“純真又世故”。這種巧妙的沖突不僅存在于小說故事本身,同時也被裹挾于作者的創(chuàng)作與讀者的接受之中。
正值上海國際文學周十周年生日,上周,三人做客“萬水千山”系列線上特別活動的首場講座。文人學者漫談英美文學間,主持人SMG新聞主播王幸抑揚頓挫的朗讀聲穿插其中。古往今來,疫情縱然在短暫時間內(nèi)阻礙了人們在物理空間上的遷徙,卻始終無法阻擋那一段段英美文學中的“純真”愛戀縱身躍入地域、文化與歷史的“世故”深淵。
“萬水千山”系列線上特別活動的首場講座,文人學者漫談英美文學間
簡·奧斯汀的字典里,純真=世故
翻開英國文學的史冊,簡·奧斯汀一定是不得不提的一位?;蛟S是因為一輩子未婚,加之生活圈子也較為簡單,她有了比常人更多的閑暇時間進行寫作。
如果我們回到奧斯汀所生活的18世紀的英國,當時,小說的出版量已經(jīng)很大,但大部分故事都包含一種超自然性,用黃昱寧的話形容就是“哥特式的一驚一乍”。例如,女主角看到某個奇異的現(xiàn)象,突然昏過去。雖被此類小說包圍,奧斯汀拿起筆的時候,卻選擇不走尋常路。對比傳統(tǒng)的言情小說,在黃昱寧看來,奧斯汀的寫作中極少出現(xiàn)生生死死與山盟海誓,相反,所有故事都浸潤于日常生活之中——聊天、打牌、喝下午茶。“但這種平常的記錄又不是白描,還是通過一些策略組織起來,最后一步步達到大團圓”,從事文字編輯工作多年,黃昱寧依然十分佩服奧斯汀貫徹文本意圖的能力。
當天現(xiàn)場,毛尖對奧斯汀也是贊不絕口,稱她為“散文界的莎士比亞”。雖然是一位女作家,奧斯汀的數(shù)學卻特別厲害。在她的小說中,各種數(shù)字,例如某家人的年收入、兩個莊園之間坐馬車所需的時間等等,都被她以一種習以為常的筆調(diào),精確地記錄下來。這種記錄既體現(xiàn)了人物的等級,又同時增強了文本的世故性。
毛尖以《傲慢與偏見》中兩位男性人物為例——賓利先生的年收入為5000英鎊,達西先生的年收入為10000英鎊,對比之下,村子里所有人都覺得后者更為迷人。毛尖認為這一幕表面看上去似乎充滿了浪漫的情調(diào),但背后卻是現(xiàn)實主義作為支撐。
“精確的匹配之后,人物的婚姻狀態(tài)便會讓人覺得很舒服”,想到時下一些偶像劇中,大學生剛畢業(yè)就入住兩層樓,戴大鉆戒,毛尖搖搖頭,“太不準確了……厲害的文藝作品是可以讓世故和純真變成一對同義詞的”。小說中,喋喋不休的班納特太太看似很傻很天真,卻在故事一開頭就道出真理:一個有錢的單身漢都需要一個漂亮的太太。
但常常,集純真與世故于一身,是一件難事。小白在現(xiàn)場向聽眾分享了另一本英國小說《克拉麗莎》。當一個世故的浪子邂逅一個純真的深閨少女,盡管少女已經(jīng)選擇和他私奔,但由于對人性過度的揣測,他一次次地試探和下套,最后逼死了對方。
現(xiàn)象級小說《正常人》撥弄著英國人心里的那根刺
近兩年中,英國小說《正常人》又是拿獎,又是拍成電視劇,討論度頗高。然而,這樣一部新興小說,在黃昱寧眼中,卻并沒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閱讀的時候,她總是不斷地想起狄更斯晚期的一部作品《遠大前程》。兩個故事都從小鎮(zhèn)開始,《遠大前程》中的兩位主人公分別是小鎮(zhèn)青年匹普和“上等人”艾絲戴拉小姐。類似的,在《正常人》中,兩個主角則分別是傭人家的兒子康奈爾和富人家的女兒瑪麗安,二人在一所學校念書。人物設置雖有相似性,黃昱寧提醒聽眾:“在19世紀,你是無法想象這樣兩個階層的人會在同一個學校!”更有意思的是,在小鎮(zhèn)時,瑪麗安的階層導致她成為大家排擠的對象,相反,康奈爾卻混得如魚得水;等到倆人入讀都柏林最著名的圣三一大學后,權力關系發(fā)生了變化?,旣惏驳募彝ヘ斄ψ屗纳钍煮w面,而康奈爾卻和整個環(huán)境格格不入。
和19世紀的《遠大前程》相比,誕生于21世紀的《正常人》似乎講述了一個更為復雜的故事。然而如果從人物階層和人物所處環(huán)境的關系看,黃昱寧依然堅持自己最初的觀點:“《正常人》是一個古典作品,它在關注19世紀的一些東西。”而這些東西,一言以蔽之,乃是那根一直扎在英國人心中的刺——你的階層和你所處的環(huán)境都在時時刻刻確認著你的身份。例如,小說中,康奈爾迫于周遭的壓力,不愿意約瑪麗安一同參加小鎮(zhèn)的舞會。因而,“成為正常人”實際上是英國文學中一個隱秘的傳統(tǒng)。正如小白提到的,當代作家之所以不遺余力地希望找回19世紀的這種寫作技藝,正是這個原因。當天,作為追劇者之一,毛尖醍醐灌頂:“題目Normal People就該翻譯為‘正常人’而不是‘普通人’!”
都說純真的愛情很累人,雙方互相猜疑,小心翼翼。在小說里,康奈爾和瑪麗安便是這樣。黃昱寧卻看到了這種“作”背后的世故:“這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階層和另一個階層的關系?!币虼?,盡管在今天的英國,“階層”似乎是一個過時的詞匯,但它所涉及的問題其實一直未被解決。
天真的美國人與世故的英國人相愛
跳出了英國人與英國人的愛情故事,海明威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記錄了一段發(fā)生于一戰(zhàn)結(jié)束后、二戰(zhàn)開始前的“國際化戀愛”——美國人杰克與英國人勃萊特相愛了。當天,一聊起海明威,幾位老師都在不停地強調(diào)一個“真”字。作為當時駐歐洲的一位美國記者,海明威的文字風格是典型的電報文體。在現(xiàn)場,小白舉了許多例子,包括女主人公勃萊特的原型、女主人公的前夫喜歡拿著羊皮酒袋喝酒、去西班牙參加奔牛節(jié)等等,一切都指向一種真實性?!爸徊贿^海明威在寫作時,將這些細節(jié)風格化了”,小白補充道。在現(xiàn)場,主持人王幸用生動的電影腔,為聽眾們讀出了小說中男女主人公在汽車上的一組對話:
“那么我們只能到此為止了,”我說。
“不知道,”她說,“我不愿意再受折磨了?!?/p>
“那么我們還是分手的好。”
“可是,親愛的,我看不到你可不行。你并不完全明白。”
“我不明白,不過在一起總得這樣。”
“這是我的過錯。不過,難道我們不在為我們這一切行為付出代價?我想到我給很多人帶來痛苦。我現(xiàn)在正在還這筆債呢?!?/p>
“別說傻話了,”我說。
“而且,對我自己的遭遇,我總是一笑置之。我從來不去想它?!?/p>
“是的,我想你是不會的?!?/p>
“好了,別談這些啦?!?/p>
小白向聽眾介紹,在那個年代,歐洲象征文明、世故和老練,而美國則代表天真和傻氣。這樣的文化沖突落到個體身上,就變成了一種與周圍環(huán)境的格格不入。作為“迷惘的一代”,美國人杰克漂流于歐洲。一方面,他既享受著歐洲文化帶來的的新鮮刺激,但另一方面,他的內(nèi)心又無法融入到傳統(tǒng)的文化之中。黃昱寧將其形容為“一個永遠的流放者”。流放是杰克式人群的宿命,既然永遠無法也不可能成為“老歐洲”,那么,流放恐怕便是找到自己的唯一出路。
和海明威類似,伊迪絲·華頓創(chuàng)作的故事也汲取于現(xiàn)實生活。“她的《純真年代》在中國被低估了”,毛尖在現(xiàn)場打抱不平。在她看來,《純真年代》的特殊性在于結(jié)束了對歐洲的謳歌,轉(zhuǎn)而泛起了對紐約的鄉(xiāng)愁。這種轉(zhuǎn)變同時反應在男主人公阿徹爾的情感選擇上。最初,他對未婚妻梅身上的那種機械的純真感到厭煩,轉(zhuǎn)身愛上了從歐洲回來的埃倫。在阿徹爾眼中,埃倫兼具世故的魅力與純真的可愛。然而,上流社會的圍剿和梅的心機卻讓這對真正相愛的戀人分隔了30年。30年后,站在埃論的樓下的阿徹爾顯得非??酥?,他最終放棄了和愛人見面的機會。不同于一些批評家將阿徹爾定義為“連最后一個機會都不要的人”,毛尖認為,這樣的結(jié)尾,更顯深情,亦更顯真實:“它達到了最高級的世故?!?/p>
雖然是線上講座,當天,毛尖、黃昱寧和小白依然聊得興致勃勃。鏡頭掃過那一本本經(jīng)典的亦或是新潮的英美小說,帶起讀者們豐富的閱讀記憶。
幾十年來,后現(xiàn)代的浪潮助推著歐洲大陸文學開始對語言的探究,然而另一頭,英美文學依然固執(zhí)地堅持著自己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探索。復雜又交織的關系,醞釀到了愛情的高度,便變得純真又世故——從一個女性的視角看,大抵就像伊迪絲描述的那樣:
我是一個大大的屋子,里面滿是分隔的空間。
在大廳,每個人自由出入;
在會客室,我正式地問候著一些人;
在客廳,我的家庭成員來來又去去;
除此之外,
有一些房間,門的把手或許永遠不會被轉(zhuǎn)動,無人知曉通向它們的路,亦不清楚它們通 向何處;
以及,
在最深處的那個房間,那個圣潔之地,
我的靈魂形單影只,
等待著那個永遠不會出現(xiàn)的腳步。
(感謝文匯講堂聽友袁忠凱和柴俊的文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