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學》2020年第8期|陸源:夜書札
一
關于納博科夫
1. 愛情的災禍
談論《洛麗塔》的困難在于,談論者終歸會暴露自己的偏激或淺薄。然而我們仍可以試著去談論它。應該說,以道德眼光看待《洛麗塔》固不足取,以非道德眼光看待它也無異于一種貶低。作者杜撰的一位老詩人如此寫道:“人類的道德觀念是我們/ 不得不向美的現世觀念所致的敬意?!睙o論如何,對于談論者而言,完全不去觸碰“道德” 也許才算明智,但你同樣不要輕易附和這個觀點。至于把《洛麗塔》說成是“古老的歐洲誘奸了年輕的美國”或“年輕的美國誘奸了古老的歐洲”,無非文學編輯式的電線短路。我相信,納博科夫花了那么多的章節(jié),那么多敘述和描寫,是為了從容而勇敢地寫出下面這段話,并且讓它無可置疑:“我對她看了又看,心里就像清楚地知道我會死亡那樣,知道我愛她,勝過這個世上我所見過或想象得到的一切,勝過任何其他地方我所希望的一切?!币岄L篇小說如大河奔流般抵達這么一個入???,廣闊、雄渾、平穩(wěn)而勢不可當,好像《霍亂時期的愛情》最后那一句“永生永世”,委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也是一名小說家能夠企求的最高獎賞。
故事的種子早在幾十年前已埋藏于作者心底,但構思《洛麗塔》的悲劇性結局時, 納博科夫腦海中浮現的人物無疑是梅里美筆下的吉卜賽女郎,我們永志不忘的卡門。奧妙在于——陳詞濫調,其實并無奧妙——《洛麗塔》仿佛是反書的《卡門》,因為讀者顯然會將更多感情票投給亨伯特? 亨伯特,從而認識到,并在接下來的重讀中果真看到, 確如老淫棍本人所說,他瘋狂占有的并不是洛麗塔,而是他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是另一個想象出來的洛麗塔,這個幻影沒有知覺,沒有意志,但可能比洛麗塔更加真實。
2. 華麗的空殼
《洛麗塔》是從《魔法師》這顆種子生長出來的。作為文體家,弗拉基米爾? 納博科夫不愧為一座高峰,我也一直在向老頭子偷師學拳。問題是,除了那些“壯麗得難以形容”的云霞和星空,他還剩下文學史、淡淡的鄉(xiāng)愁,以及老男人飽受壓抑的淫欲。甚至,他描述的隱秘幻想給人以極深印象。可無論上述事物多么豐美,似乎仍難以觸及讀者的心靈。理想作品,巴別爾認為,將誕生在這個基礎之上:“高超的技巧同我們時代的激情與節(jié)奏相結合?!倍{博科夫恰恰無法感應到此類激情。他的沒落貴族的期望與隱衷,仿佛全灌注在魔法師和亨伯特身上。我們這才明白他為什么不遺余力反對弗洛伊德。當然,小說家虛構的角色——納博科夫將其歸入“劃槳的奴隸”之列,驕傲地宣稱他們盡在掌握,我想加西亞? 馬爾克斯大概不會如此評價奧雷良諾上?;蚯喂媚锢倜拂旖z——與小說家本人不是一回事,高明的讀者也絕無可能去對號入座,但納博科夫更不曾創(chuàng)造任何形象,要么震撼了我們,要么可愛, 要么值得欽慕。換言之,歸根究底,歷史、未來、現實與他無關,不嫌敘事之累贅,何妨避而不談。納博科夫的頭號作品或為一部回憶錄。洛莉-多洛萊斯-洛麗塔,既是他筆下名氣最大的人物,也正是作者向世人呈現的終極文學形象: 一個無靈魂的美麗少女。
3.《瑪麗》及其他
在描摹光影方面,《瑪麗》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讀者仿佛是在重閱或預覽《說吧,記憶》: 年輕的小說家“停泊在自己漾動著的條條光柱的倒影中”。我?guī)缀醺铱隙?,蒲寧不是因為《防守》,而恰恰是因為處女作《瑪麗》,才說納博科夫把包括他本人在內的老一輩統統干掉了。因為這篇小說顯然既有繼承,也不乏超越,而氣喘吁吁的《防守》并無它那難以掩蓋的藝術家鋒芒?,F實與懷想之間的躍進十分自然、流暢,可資借鑒處頗多。但是,納博科夫最終的文學形象確乎從一開始就奠定了,而且他已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在小說末尾,加寧深感膩煩,愛情注定將徹底結束,讀者原本戀戀不舍的心境也隨之豁然開朗了,因為瑪申卡唯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不外乎她脖子后面的黑色蝴蝶結,更何況她還莫名其妙嫁了個滑稽的老頭子。相形之下,《絕望》里那位健忘的胖乎乎的麗迪亞要活潑可愛得多。于是乎,動人的戀曲,優(yōu)美的場景,當加寧遠離這一切,忽然厭倦了女子的柔弱蒼白,他難免生出“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之慨。愛情學是一門包羅萬象的非凡學問。
4. 獨抒己見
仰賴弗拉基米爾? 納博科夫刺耳的高分貝, 有些人得以對帕斯捷爾納克、海明威、薩特諸家保持愉快的沉默,并順手拋開無聊的反烏托邦小說。納博科夫知道,他將因為出言不遜而遭驅逐。他強調“藝術是困難的”,這提醒我們凡事應認真對待,但困難的閱讀有時會惡化成厭倦,像我這樣的寫作者無論如何不愿見此慘劇發(fā)生。所以把《微暗的火》留給文學教授和批評家吧,我依然認為,納博科夫最好的作品是《天賦》里革命導師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傳記,為此他投入的誠實勞動之巨大顯而易見。盡管至今還沒讀過《塞巴斯蒂安? 奈特的真實生活》,可要說它更優(yōu)秀我無論如何不相信。前者是納博科夫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那時他與伊凡? 蒲寧還沒鬧僵, 老前輩的稱贊還能讓他感到歡欣鼓舞。然而,向《巴黎評論》的記者列舉優(yōu)秀作家時,他忽略了自己的同胞(當然他還不至于提到美國人)。納博科夫很清楚自己在開玩笑。依我之見,巴別爾對他做出漫不經心卻也力道萬鈞的評價后,納博科夫的一切言談仿佛皆為環(huán)繞它而展開的防守動作。他說寫作屬于純粹的主觀事件,他本人的小說不摻雜任何道德信息或社會觀念。他說“作家的藝術是他真正的護照”。當被再三問及他究竟該歸類為哪一國作家時,納博科夫表示“誰都無法確定我是個中年美國作家還是一個老朽俄國作家,或一個沒有年齡特征的國際怪人”。其實,他永遠有兩個形象:一位意氣風發(fā)的俄羅斯大少爺和一名在亞利桑那州公路旁捕蝴蝶的臭老頭。作家的形象由作品決定。我們很難想象超過三十歲的普魯斯特,而博爾赫斯剛生下來就失明且年逾七旬了。納博科夫的藝術是多么美妙又空洞。
二
騎士布里昂
列夫? 托爾斯泰為契訶夫的《寶貝兒》寫序時說,作者受到社會輿論的邀請,揣著某種關于“婦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模糊概念,試圖在這篇小說里勾畫一位可笑的奧蓮卡,那個“軟弱、順從、不發(fā)達、忠于男人”的寶貝兒。小說中的一切都那么可笑,“唯獨寶貝兒美好的靈魂卻不可笑,而是神圣的,因為她善于將自己的全副身心都獻給她所愛的人”。托爾斯泰舉出《民數記》里先知巴蘭打算詛咒以色列卻說出了祝福的故事,類比契訶夫本想嘲笑、貶低奧蓮卡,卻“把詩人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她身上了,于是反而抬高了她”。
確實如此??蓱z的寶貝兒之所以惹人愛,只因為“她老得愛一個人,不這樣就不行”。奧蓮卡飽滿的愛情一旦下碇,便奢望永世停泊,否則她的心會“跟以前一樣又空洞又煩悶,充滿苦味”。托爾斯泰自告奮勇,為我們指點迷津,敦請讀者不要弄錯作家的初衷,即使這份誤解對《寶貝兒》本身并無損害。至于契訶夫,托爾斯泰認為:“他同巴蘭一樣,本意是想詛咒,可是詩的上帝卻禁止他,并吩咐他祝福,于是他就祝福了,不自覺地給這個可愛的人物披上了奇異的光彩?!?/p>
我們注意到,在沃爾特? 司各特爵士的歷史小說代表作《艾凡赫》之中,有一位與寶貝兒奧蓮卡榮辱相埒、性情又判若云泥的人物:圣殿騎士布里昂? 德? 波阿- 基爾勃。這名諾曼貴族的佼佼者武力超群,野心勃勃,戰(zhàn)功卓著,聲名煊赫,擁有遠大的前程。當然,依照“邪不壓正” 的古老法則,他敵不過倒霉而英勇的男主人公艾凡赫。盡管布里昂一開始似乎是個令讀者不快的角色,殘忍,放縱,驕橫,好像一只陰郁的灰椋鳥,但他擄走猶太姑娘蕊貝卡之后,情況悄然變化了。在高聳的城堡深處,在孤立無援的劫難當中,蕊貝卡以她忠貞不屈的氣節(jié)贏得布里昂的尊敬,圣殿騎士則由此對猶太姑娘萌發(fā)了愛戀。接下來的日子里,他甘冒槍林彈雨,寧可自己多承受好漢們尖銳的箭鏃,也要舉盾護住蕊貝卡。(哦,瘀斑,刀痕,戰(zhàn)士的情書?。┐撕?,作者司各特的所有注意力統統集中到這對男女身上, 艾凡赫和查理王迅速淪落為配角,在兩個生死冤家那耐人尋味的較量中黯然失色。為了挽救蕊貝卡的生命并攘奪她珍貴的愛情,布里昂費盡心機,卻每每弄巧成拙,把她(同時也把他自己) 推向更加危險的境地。蕊貝卡一如既往,奮力斥責布里昂,因為他天理難容的淫欲是一切不幸的開端。然而圣殿騎士在用全部的勇氣和愛去爭取蕊貝卡。這份愛無疑是自私的、傲慢的,充斥著強迫的言行,唯其如此,更顯熾烈不渝。蕊貝卡遭到宗教審判前夕,布里昂對自己說:“憑著上天,我絕不讓她受罰!”圣殿騎士下定決心,只要蕊貝卡肯隨他逃走,他便拋棄地位和榮譽,拋棄即將到手的崇高權力,帶她亡命天涯,縱使投入異教也在所不惜。難以饒恕的巨大罪惡撐得他幾近爆裂,他體內的野獸也即將撞破籠網,失去控制。奈何蕊貝卡只顧厲聲痛罵布里昂,竟看不到他比艾凡赫更可親可敬。故事中,猶太族的倔強在姑娘身上似癲癇肆意發(fā)作,因此圣殿騎士之愛純?yōu)榭酀?、悲憤:“我還要盡一次努力來搭救你,但你不能再對我無情無義了!若是我再碰到你的釘子,那我的仇恨就要趕上我的愛情了……”
布里昂在意志的角斗中一敗涂地。他以勇者的驕傲方式展現柔情,注定等不到猶太族女子的回應。圣殿騎士設計的“比武決獄”未能湔雪積恥,反而導致自己的覆亡,但他并非死于艾凡赫之手,實乃死于爭不來愛情的絕望。直至終局, 癡戀成狂的布里昂仍拒絕放棄,仍妄想換得蕊貝卡的芳心。他只犯了一個錯誤,即不應使愛情成為理智的蒙眼布,成為他再次劫縛猶太姑娘的無形障礙。在一名天真的讀者看來,憑圣殿騎士的本領和膽色,不難找到一些無須征得蕊貝卡同意的處置方法,或權宜當前,或一勞永逸。然而, 恰恰是這一失誤表明,我們的布里昂大人愛得太深,已經“被魔鬼的妖術迷住”。
根據以上詮述,《艾凡赫》可更名為《布里昂》。沃爾特? 司各特爵士,這位歐洲歷史小說之父,二十余部長篇以及《魔鬼學與巫術書信集》的創(chuàng)作者,興許迫于成見,要讓蒼白無力的“正義”戰(zhàn)勝真實動人的“邪惡”,讓盎格魯- 撒克遜的反抗精神擊敗諾曼的王座與權杖,興許他深諳敘事藝術的不傳之秘:“抬高受辱的人們?!?無論如何,圣殿騎士布里昂的慘敗身死令你我神傷。他是個貨真價實的受辱者,僅以激起同情這一點而言,其悲劇幾乎不遜于《百年孤獨》中奧雷良諾上校捍衛(wèi)理想的凄愴事跡。
回到列夫? 托爾斯泰所寫序言。大文豪聲稱,奧蓮卡“這個人物將永遠是婦女可能做到的典范,教導她們要使自己幸福,而且也使命運把她與之撮合在一起的人幸?!薄1姸嘧杂膳膳韵氡貙@一教條式評判深感不滿,深表不屑,視之為舊年月的遺孑余灰。若避開無謂的道德爭論,純粹從藝術角度考慮,那么,我斗膽主張, 她們正是寶貝兒這一神奇形象的現實基礎,反襯她獨特的光芒。實際上,出于相似理由,我們也不提倡強有力的男子去效法圣殿騎士布里昂。他將長久待在艾凡赫的陰影下,于晦暗中鼓蕩無數個世代的夜讀心靈。
三
讀《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據稱是“所有有趣的小說中最難懂的一部,同時也是難懂的小說中最有趣味的一部”。某些現代小說理論認為,《尤利西斯》和《堂吉訶德》這類作品,其情節(jié)頻繁遭到各種聯想、引用、插科打諢與疊加的神話所打亂,敘述的推進一再被阻撓或破壞,從而實現了“心理時間消融物理時間”的效果——這無疑是一個獨特的切入角度,隱隱散發(fā)著“從小說到文本”的后結構主義之流的摩登氣息。但必須指明,如果喬伊斯的主旨僅止于此,或者他并非為了引起讀者興致而刻意“延緩情節(jié)”,那么很難想象,這部中譯本厚達一千頁的小說能與“意趣”二字產生關聯。很多情況下,文學研究一旦脫離了人類情感的最基本傾向,試圖以“科學”的面目出現, 忽略了作家的夢想與讀者的愿望,不知曉何為創(chuàng)作之動力,不領會創(chuàng)作的秘密,不深察與其相伴的一切艱難困苦,這時候,膚淺的歸納推演便可能生成錯誤的(至少是毫不重要的)結論。它非但枯燥乏味,而且妨礙我們對原作的閱讀欣賞。
歌德說:“想象如果創(chuàng)造不出對知解力永遠是疑問的事物來,它就做不出什么事情來了?!?在《尤利西斯》當中,情節(jié)之外的內容恰恰最為重要。甚至應該認為,喬伊斯構造情節(jié)的主要意圖,正是為了串起珍珠般晶瑩剔透的閃念、入詩的場景、種種雄渾有力的印象、巧妙的聯系,以及妙趣橫生的旁征博引。我們不難推測作者為此抄寫過多少文句,細心收集過多少素材,匆忙記錄過多少一閃而逝的思想,再以靈魂的呼吸、意識流的脈動為針線,將它們挦補成章。所有這一切,經由小說家獨具慧眼的篩選和營建,收斂了多余的鋒芒,共同為著某個統一的、無窮無盡的意象出力。它們展現了恢宏的背景與命運。而小市民身份的利奧波德? 布盧姆——這是巨大的欺騙——恣意拋射的濃稠意緒和銳利思想,他那借助日常生活將政治、民族、宗教、性以及食欲糅合一處的幽默世界觀,使之成為一位現代英雄。布盧姆的所見所聞所感也不再是單純的個人體驗,而是強有力的審美,是令人解頤的褻瀆神圣,是以苦悶之名行狂熱之實的詩歌天才。布盧姆的漫游和他一路上紛亂密集的思緒,絕非拙劣寫作者所理解的“意識流”。我們看見公共便池之上的愛爾蘭詩人雕像,置身于“憋住了呼吸”的都柏林小餐館,得知民族主義者吞吃橙子(orange)以反對奧倫治(Orange)黨人……這類奇異生動的形象與機智的描述在書中不勝枚舉。如果說《尤利西斯》采用了意識流,那么也是藝術家兼深邃哲人的意識流,是絕頂智慧的奧德修斯十年漂泊所濃縮而成的非凡一日。
布盧姆的悲劇性源于他純然是那片天地的觀察者,他孤獨地身處其間,而喬伊斯創(chuàng)造了這天地——該判斷明顯出于一種非倫理的人生態(tài)度,對《尤利西斯》或許剛好是適合的。
四
關于《蘇霍多爾》
《蘇霍多爾》正應了奧古斯特? 羅丹那句話:“所謂美,就是性格與表情?!迸c蒲寧其他作品不同,《蘇霍多爾》的事例和形容詞更為生動、極端、強有力,以至于人物個性在此首度上升到悲劇的高度,而他先前創(chuàng)作的散文和小說,晚年撰寫的回憶錄均未提供讀者如此鮮明的印象。重讀《蘇霍多爾》讓我認識到所謂虛構的確只關乎藝術家對現實的巧妙取舍,因此“現實”這座冰山的體積也至關重要。但悲劇或藝術的濃烈并非僅僅靠事實的堆積便可形成,如何避免輕佻或者那種“一貫正確”的處理方式,獲取白日夢的效果?如何增強而不是消減性格的力量?這些無不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蘇霍多爾》的素材大約來源于家族長輩講述的掌故,蒲寧根據它們從容地限定篇幅,平靜地安排結構,免去了許多必要或不必要的苦惱。
五
哦,黛西? 米勒
興許是嫌我們的世界仍不夠復雜,在《亨利? 詹姆斯:〈黛西? 米勒〉》一文中,卡爾維諾大談《黛西? 米勒》“隱含的神秘感”,勉力剖析歐洲與美國、新教日內瓦與天主教羅馬的文化鴻溝,闡說社會禁忌與作者的貞操觀念,探討那攫奪姑娘靈魂的“邪惡世界”。如果黛西? 米勒最大的意義僅僅是充當某種象征,成為一面折射亨利? 詹姆斯性恐懼的鏡子,如果這位有個哲學家哥哥的文學家舊病復發(fā),又企圖領著我們深入他抽象思維的褶皺,那么,《黛西? 米勒》勢必死得比作者本人更早,勢必跟《螺絲在擰緊》一樣, 缺乏閱讀快感,可能也缺乏書寫樂趣,好比身心疲憊的飽學老叟,虛弱,枯槁,安于恬淡無為。
然而《黛西? 米勒》無疑是亨利? 詹姆斯最好的作品——金發(fā)姑娘黛西,這朵輕狂的玫瑰使得塵世間最美妙的情致得以繼續(xù)流傳,她的女斗士的滿腔熱忱和捉弄人的卓異才華與其說是天賦,毋寧說是青春體魄所引發(fā)的、不由自主且無法遏抑的純粹之愛。讀者甚至會覺得,黛西? 米勒不斷反抗著作家,而后者總在為她放蕩的舉止遮掩粉飾,再三強調她“天真無知”,最終還安排了一場墓園對話證明其“清白”。這無異于另一種抹黑。亨利? 詹姆斯稱《黛西? 米勒》是“我所創(chuàng)作的最最幸運的作品”:只有當作者意識到他所創(chuàng)造的角色超越了他本人時,他才會這樣說。
梅里美筆下的卡門和蒲寧記述的眾多俄羅斯姑娘,也因為同樣的氣質而令人神往。至于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中的薇莪拉,一個懂得如何享受愛情游戲的天生尤物,一反模糊、黯淡的譬喻性形象,與作者在其他小說中創(chuàng)造的一切人物皆大相徑庭。薇莪拉與黛西? 米勒之間的隱秘聯系,促使我們大膽猜度:卡爾維諾以一種別扭而不自知的方式,向世人昭示了他的師承。
卡爾維諾談論博爾赫斯時說:“命運省思的最理想來源,并非某個口頭表述前發(fā)生的神話事件,而是一個文本,一個由詞語、意象和意義構成的組織……”實際上,卡爾維諾、博爾赫斯、亨利? 詹姆斯,三人皆為這樣一類作家,他們不僅從先賢的文字中學會了寫作,而且唯有通過閱讀方能更好地把握現實世界,他們的眼睛仿佛生來是對準書架的。
六
海因里希? 伯爾的《女士及眾生相》
閱讀大師之作似乎不應挑肥揀瘦?!杜考氨娚唷返匿侁惙绞脚c《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相仿,而俏姑娘雷麥黛絲倘若不白日飛升, 則無異于另一個萊尼。老作家的最大優(yōu)勢之一是驚人的判斷句,因為沒有哪種手法比直接下定義更方便揭示隱秘的聯系,更能展現年月智慧、輕快的世界觀,以及迅速洞穿表象的概括功力?!拔覀兊脑娙硕际亲钣赂业膸鍧嵐ぁ!闭纭痘魜y時期的愛情》可視為一部愛情警句辭典, 《女士及眾生相》堪稱一本生動簡練的熟語大全。伯爾與加西亞? 馬爾克斯一樣擅長不動聲色的揶揄嘲諷:“一座青樓花院蔚然成風的古老而神圣的城市?!睂Υ笋R塞爾? 賴希- 拉尼茨基有如下評論:“絕望和調侃,嚴厲的控訴和粗俗的笑談、心酸和歡樂混在一起,使全書增色不少?!?足見伯爾是一名細心的觀察者和記錄者。他處理材料的技巧爐火純青,化繁為簡或變簡為繁皆得心應手,既不匱乏也不賣弄。最后,按照康斯坦丁? 帕烏斯托夫斯基的分類法,伯爾顯然屬于鼓舞者、保護人之列?!爸灰x上幾行這個鼓舞者的作品,自己便立即想要寫東西?!薄杜考氨娚唷纺軌蚣ぐl(fā)讀者內心的故事自然成長,猶如大霧消散,景物呈現其原貌。伯爾曾言:“現代文學的一個重要標志不是‘陌生化’,而是‘陌生感’?!吧汀吧小兴煌??!蔽倚湃尾疇柕母杏X,贊賞他引領讀者穿越廣闊風光抵達終點的騙術,他為材料注入想象力的純正方式尤為值得學習。
盡管《女士及眾生相》是一次成功冒險,我們依然認為,以勸誘人思考的問句充當過渡,這么做興許算不得高明?!帮@而易見,至今或多或少耐著性子的讀者會感到不耐煩并問:天啊,這個萊尼難道是十全十美的嗎?”“這位年輕的婦女究竟何許人也?”萊尼和俏姑娘雷麥黛絲這類驚世駭俗的形象不適合深入探究,她們的存在本身即足以實現小說家的所有意圖。我們無須將萊尼視為一類典型、一批犧牲品的代表,因為傷害她的力量遠不及她本人強大。于是小說中任何一筆贊揚或似褒實貶的慨嘆,任何關于萊尼的解釋(哪怕只想借解釋之形式騰挪轉身),均降低了人物的可愛與真實感。要明白虛無和思索經常相伴相生,惋惜的情緒、控訴的欲望一絲一毫都不應摻入密集的行文中,否則難保不走入自我辯解的死巷。T.S. 艾略特指出文藝以外的目標是完全合理的,甚至是必需的,但寫作者越不關注它, 效果往往越好。E.M. 福斯特則更進一步,他認為:“小說家永遠不應該追求美,盡管我們知道如果他達不到美,那就失敗了?!?/p>
陸源,廣西南寧人, 1980 年生?,F居北京。著有長篇小說《祖先的愛情》《童年獸》等,中短篇小說集《大月亮及其他》等,譯著有《沙漏做招牌的療養(yǎng)院》和《蘋果木桌子及其他簡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