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神秘的敖魯古雅
在內(nèi)蒙古根河市最北部的大興安嶺林區(qū),坐落著聞名遐邇的敖魯古雅鄉(xiāng)?!鞍紧敼叛拧睘槎鯗乜苏Z,意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敖魯古雅鄉(xiāng),因河而得名,素有“中國馴鹿文化之鄉(xiāng)”“樺樹皮文化之鄉(xiāng)”的美譽,也是我國最后的狩獵部落——使鹿鄂溫克人的居住地。在這里,“撮羅子”、馴鹿、樺樹皮等獨特而具有魅力的民族符號,向世人講述著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300多年前,使鹿鄂溫克人游獵遷徙至額爾古納河流域,此后一直在大興安嶺密林中靠狩獵和飼養(yǎng)馴鹿為生。
新中國成立后,大興安嶺深處的鄂溫克族獵民曾進行過兩次大規(guī)模搬遷,一次是1965年從奇乾鄉(xiāng)到敖魯古雅鄉(xiāng)(老敖鄉(xiāng)),另一次是2003年,依托生態(tài)移民,從老敖鄉(xiāng)搬遷到如今的根河市郊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xiāng)新址。
走進敖魯古雅鄉(xiāng),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馴鹿文化博物館。博物館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木質(zhì)裝修為主,分6個展廳,展示了鄂溫克使鹿部落的狩獵、樺樹皮、薩滿教、獸皮、馴鹿及北極圈文化。展覽穿越了鄂溫克族的歷史長河,再現(xiàn)了原生態(tài)的民族文化。
在博物館四周,一排排黑褐色的木質(zhì)板房掩映在森林中,靜謐安詳。烏日娜的旅游商店就在其中。烏日娜是當?shù)赜忻闹赂荒苁?,她家的旅游產(chǎn)品在敖鄉(xiāng)頗有名氣。烏日娜家的房子分上下兩層,室內(nèi)各種現(xiàn)代化家電一應(yīng)俱全。一樓專門設(shè)有工藝品店,擺放著樺樹皮等制成的各式手工藝品,以及民族服飾和中草藥等。門前的草地上,是用帆布和木桿搭建的簡易“撮羅子”,里面堆放著雜物。房屋旁邊的地里,種著豆角、茄子、西紅柿等各種蔬菜。
在烏日娜的工藝品店里,性格開朗、為人熱情的她向我們說起了當初開店的情形,“為了減少資金投入,我自己也學著做太陽花、燙樺樹皮畫等工藝品,常常忙得忘了吃飯,不過很開心?!比缃?,隨著當?shù)孛袼茁糜蔚呐畈l(fā)展,烏日娜的工藝品店也火了起來。正說話間,一批游客涌進店內(nèi),烏日娜熱情地打著招呼,熟練地介紹著每一件工藝品的制作過程。游客們挑選了一些太陽花及其他特產(chǎn),一邊付款一邊贊嘆她的手藝精湛,烏日娜微笑的臉龐像一朵綻開了的太陽花。
走出烏日娜家,一位有著高顴骨、淺褐色眼睛的鄂溫克族老額尼(媽媽)恰好從門前悠閑地路過,她和烏日娜打了個招呼,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鄂溫克族同胞從過去的居無定所到現(xiàn)在的安居樂業(yè),真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不過,因為馴鹿沒法適應(yīng)圈養(yǎng)的方式,部分鄂溫克人又牽著馴鹿重返森林,重新“回歸”傳統(tǒng)的生活。目前敖魯古雅鄂溫克人還有馴鹿放牧點14個,分別以布冬霞、瑪利亞·索等人的名字命名,分布在根河林業(yè)局、金河林業(yè)局和阿龍山林業(yè)局的施業(yè)區(qū)內(nèi)。黨和政府對這些放牧點非常照顧,陸續(xù)為他們發(fā)放了木屋宿營車、太陽能發(fā)電系統(tǒng)、移動電視接收設(shè)備等。
“與以前相比,現(xiàn)在的放牧點生活條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牧民們的生活和收入有了相當大的改善。”烏日娜的介紹對我們充滿了誘惑,我們?nèi)滩蛔⊙肭笏_上越野車帶我們進山去尋找放牧點。
車子在密林深處穿行,潔白的云朵在瓦藍色的天上游蕩,白樺樹的年輪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缆吩阶咴秸⒌臉渲ε拇蛑嚧?,沿途可見離地3至4米高的“靠老寶”,這是牧民獨有的樹上倉庫。烏日娜說,牧民是要不斷遷徙的。馴鹿的主要食物是苔蘚類植物,一個地方的苔蘚吃完了,牧民就會搬到下一個放牧點。搬遷的時候,鄂溫克人會在“靠老寶”內(nèi)放進衣物、皮張、食品等,以備需要的時候來取。但他們的“靠老寶”永遠不上鎖,只防野獸而絕不防人。過路者、迷路者、遇險者、受傷者,不管是誰,只要需要,都可以登上梯子,到“靠老寶”里自取自用。取用之后,只要將來再把東西還回即可。即便不還,也沒有人會抱怨誰一個字。鄂溫克族牧民有句諺語:“人是不會背著家出門的。”“靠老寶”就是山林里相識或者不相識的人們的驛站。
車子七拐八拐,大約在森林里穿行了3個多小時,遠處隱約傳來鹿鈴聲。一個飄著彩旗的白樺樹架子映入眼簾,上面吊著一塊木板,木板上寫著醒目的大字:布冬霞部落。木牌下正是鄂溫克族牧民傳統(tǒng)的“撮羅子”?!按榱_子”圓形尖頂,一般用25根至30根落葉松桿搭起來,高約3米,直徑4米左右,尖頂處留有的小孔,成了自然的煙囪。在過去,“撮羅子”夏天用樺樹皮做圍子,冬天蓋上獸皮或毛氈,用以防雨御寒,現(xiàn)在則用帆布代替樺樹皮。如今,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在放牧點已經(jīng)不再住“撮羅子”了,而是住進了帳篷或者移動宿營車。在敖魯古雅狩獵部落景區(qū),原本簡陋的“撮羅子”被改良成精致的供游客觀賞和體驗的旅游產(chǎn)品。
一陣清脆悅耳的鹿鈴聲,吸引著我們循聲而去。主人布冬霞被一群馴鹿簇擁著緩緩走來,金色的夕陽打在她的身上,泛著點點光斑,此時的布冬霞就像一位來自森林深處的女神。作為青年牧民代表,布冬霞率先隨著老敖鄉(xiāng)整體生態(tài)移民搬遷到了根河市近郊的新敖鄉(xiāng)。之后,布冬霞夫妻又進入森林深處,開辦起民俗家庭游項目。
布冬霞拿起鹽簍,抓起少量的鹽挨個喂馴鹿。我們也學著她的樣子,挎著籃子一把一把給馴鹿喂苔蘚,感受著與馴鹿近距離交流的欣喜和美好,激動地與馴鹿合影留念。古老的鄂溫克人在長期的狩獵生活中馴養(yǎng)了馴鹿,鄂溫克語稱馴鹿為“奧倫”。馴鹿體高個大,性情溫順,身體靈活,蹄瓣寬大,適合在林間和沼澤穿行,是運輸獵物和搬家時最好的工具,被人們稱為“森林之舟”。
溪水、草原、森林、山岡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最適宜馴鹿生長,也成就了鄂溫克族的馴鹿文化。鄂溫克人離不開馴鹿,他們認為馴鹿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鄂溫克人對待馴鹿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不但給它們?nèi)『寐牭拿郑€對其百般呵護。
在“布冬霞部落”,我們品嘗了烤列巴、鹿奶以及純天然的松籽和藍莓汁,愜意地感受著使鹿鄂溫克人古老的生活方式,體會那種融入大自然的快樂。
黃昏,我們懷揣著對鄂溫克族同胞的敬仰和祝福,走出了“布冬霞部落”。此時,晚霞像一支神奇的畫筆,在留下使鹿鄂溫克人腳印和炊煙的原始森林里任意揮灑,無拘無束。山風陣陣,森林里發(fā)出颯颯的響聲,仿佛是使鹿鄂溫克人牧養(yǎng)和歌舞匯成的美麗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