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海灘》:游蕩在華麗的廢墟間
《鋼鐵海灘》
作者: [美] 約翰·瓦利
譯者: [加] 仇春卉
出品:八光分文化
新星出版社 2020年5月
我碰到了幾個認識的人,也經人介紹結識了一些朋友——不過大部分名字我轉身就忘了——包括祖魯國的沙卡王、日本天皇、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大君,還有大俄羅斯的女沙皇。
說不定他們只是一些擺出王室貴胄架勢、穿著愚蠢戲服的冒牌貨。
……
我還認識了數不勝數的伯爵、哈里發(fā)、奧地利大公、中毒、酋長以及東方富豪。
……
高考前夕,筆者曾經做過一個夢。在夢里,富麗堂皇的大禮堂里正在舉辦空前絕后的盛大晚宴,但是一則消息卻周而復始地在嘉賓當中流傳著:世界末日很快就要到來,潮水般的喪尸正在城市里橫行。而我們并不知道這座禮堂究竟還有多少尚未封鎖的后門。于是,宴會的氛圍變得躁動不安,盡管直到筆者睡醒,僵尸都仍未拋頭露面。
整體上講,《鋼鐵海灘》中的月球社會帶給我的印象與此可謂如出一轍。它的設定松散,破碎,存在大量留白,但是背景故事卻將這些支離破碎的設定安置在了恰到好處的位置上,與它們共同搭建起了一個封閉但又危機四伏的敵托邦,并利用這個建構完成了“困在鋼鐵海灘上不停掙扎的魚”這個對人類社會的現(xiàn)狀的比喻。
在故事中,人類被外星人趕出了地球,在月球上借助中樞電腦的力量建造起了空前絕后的安樂窩。有趣的是,由于外星人過于高深莫測,人類甚至無力一窺它們的面貌,更不用說它們的科技水平了。于是,整部小說雖然文風頗有海因萊因的風韻,卻并不具備海因萊因小說的精神內核——《異鄉(xiāng)異客》或《時間足夠你愛》至少在試圖搭建沙堡,而《鋼鐵海灘》中的世界就是徹頭徹尾的一片廢墟,甚至以譏諷海因萊因主義者的方式,否定了絕地反擊的展開。
在這片廢墟上,幸存的人類龜縮在穹頂之下,將和平年代的各種生理危機逐一化解。生老病死不再能威脅人類,中樞電腦更是以深入人腦的方式照料著每個人的日常起居。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作者所拋出的每一個設定,都在不斷強調技術發(fā)展已經逼近極限:八星(Eight Worlds)殖民地指向空間探索技術的高峰,哪怕人類文明已經淪陷;恐龍牧場和高仿復古主題樂園代表著一種另類的時間機器;而中樞電腦炫技式的腦內沉浸式虛擬現(xiàn)實漫游體驗更是暗示著計算機技術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
然而,一方面,登峰造極本身便暗含著無法再前進一步,從而構成一種抽象的囚籠;而另一方面,理想社會僅僅在穹頂以內有效,在穹頂外面,真正的危機仍然沒有得到化解——月球依舊是貧瘠的荒漠,不可知的外星人仍然像利劍一樣高懸星際。面對這些潛在的“三體人”或“歌者”,人類取得的所有成就都顯得荒謬可笑——它們絕不代表著希望,不過是絕境中的自我陶醉而已。
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我們的主人公希爾迪登場了。從故事的第二章開始,他便以死侍般的姿態(tài)和讀者展開了對話。從他的嬉笑怒罵里,我們至少知道一件事:和許多人不同,這個角色是一個主動的審視者,會有意識地觀察自我,觀察周圍的世界——事實上,這也是故事中所有主要角色的共同特質,而且他/她們并非剛剛覺醒,而是自始至終都清醒地明白自己的糟糕境遇。這意味著《鋼鐵海灘》并不是一部關于覺醒的敵托邦小說,和所有優(yōu)秀的敵托邦小說一樣,它甚至并不指向確切的答案或出路。如果你想在這個故事里看到人物弧光之類的玩意,那這里可沒有你想要的東西。
于是,在七百余頁的故事中,我們看到的真的就是一條條擱淺的魚,不斷苦苦掙扎,卻只是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越發(fā)支離破碎。失去國家的英國女王從一種小丑變成另一種小丑;希爾迪的跟班花費多年,終于成長到了和故事開端時的希爾迪相當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才剛剛來到了起跑線上;一心求死的人變成僵尸;意欲歸鄉(xiāng)的幫派苦心經營多年,終于淪為恐怖分子;就連超級電腦也在困惑自己究竟在干什么,要不要擱置甚至倒帶科技的發(fā)展……
事情似乎在不斷演進,但是作為讀者,我們始終看不到心中期待看到的變化,既沒有進步,但好像也沒有退步。
到頭來,似乎書中唯一穩(wěn)定存在的只有掙扎的過程本身。希爾迪的每次行動,都是在試圖獲得一種新的體驗,新的身份,新的認識世界的方式,他變性成女人,入駐偽德克薩斯,加入海因萊因幫,懷孕生子,最后飛向太空,其誘因都是先前的探索最終遭到了否定。這種探索是希爾迪與世界對抗的武器,因為除此之外,在這樣一片娛樂至死,但又沒有確切敵人的“美麗新世界”里,再無其他方式來維系自身存在的意義。
以此為主線,《鋼鐵海灘》的現(xiàn)實指向性不言自明??紤]到作者約翰·瓦利的嬉皮士背景,和該書的創(chuàng)作年代,不難發(fā)現(xiàn)書中含糊不清的社會與近幾十年間的國際局勢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了無方向感的展開充滿了后現(xiàn)代感。
而在這樣的世界里,瓦利的思考則經由小說角色們的探索過程被傳達給讀者。由于探索并不指向答案,因此思考也只是在展現(xiàn)相應的思辨過程。不幸的是,《鋼鐵海灘》中的這條探索之路展開得并不漂亮。雖然作者塑造的人物魅力四射——尤其是經由性轉而獲得了超越性形象的希爾迪——但是整個故事從希爾迪自海因萊因幫大本營重返大城之后,便明顯暴露出思辨性和故事性的雙重疲軟。
以血與火為故事的高潮尚且能夠令人接受,但是尾聲前夕的最后反轉(為避免劇透,在此不展開敘述)未免也太突兀了,仿佛不把這個故事徹底扭成《在路上》《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或者《五號屠場》就不算大功告成一樣。在筆者看來,這無疑是本書的一個遺憾。
當然,這并不足以掩蓋本書的魅力。而就算拋卻八星宇宙的世界觀和其中有血有肉的人物們,《鋼鐵海灘》也至少在一件事上是非常成功的——它拋出了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這個問題自九十年代起一直在困擾著當代社會,而且在未來也很可能會一直持續(xù)困擾著全人類。
故事中的人類至少有一個主觀不作惡的數字神明,希爾迪至少還可以前往其他世界,但是繭房中的我們,真的有可能得到這么好的待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