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新歌中援引了哪些文學(xué)作品
剛剛度過79歲生日的美國歌手、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鮑勃·迪倫,6月19日發(fā)表了他的新專輯Rough And Rowdy Ways,這是他時隔八年第一次發(fā)布原創(chuàng)專輯,也是獲頒諾貝爾文學(xué)獎后的首張專輯。其中最早(美國當(dāng)?shù)貢r間3月27日午夜)發(fā)布的新歌Murder Most Foul更是長達17分鐘,是他時長最長的一首歌。歌中提到了大量的歷史事件和歌曲,可以視作對二十世紀(jì)歷史、文化事件的一次回顧和重返,外媒稱之為“史詩級的散文詩”。也有論者認為,疫情期間,鮑勃·迪倫意圖借助這首歌曲安撫各國人民的心靈。
除了引用大量的歷史事件和歌曲、電影之外,歌詞中也提到了一些文學(xué)作品。這是鮑勃·迪倫歌詞創(chuàng)作中慣用的手法,通過援引文學(xué)作品中的句子或人物,傳達豐富的意蘊,諸如此前的作品Desolation Row中,便大量援引了作家和文學(xué)作品。那么,這次在新歌Murder Most Foul中,鮑勃·迪倫又為文學(xué)愛好者們埋下了哪些彩蛋呢?
《哈姆雷特》
Murder Most Foul
歌曲的題目便出自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中的經(jīng)典臺詞:“Murder most foul, as in the best it is, But this most foul, strange, and unnatural”(“殺人是重大的罪惡;可是這一件謀殺的慘案,更是駭人聽聞而逆天害理的罪行”)。
《哈姆雷特》講述了一個王子復(fù)仇的故事,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勞狄斯貪圖王位,謀殺了哈姆雷特的父親,并娶了他的母親喬特魯?shù)?,還騙哈姆雷特說他的父親是意外去世。歌詞中的這一段出自《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場,哈姆雷特的父親通過鬼魂向哈姆雷特告知自己的冤情,鬼魂要哈姆雷特為他報復(fù)那“殺身的仇恨”。
鮑勃·迪倫將這一句用作歌曲的題目,是暗示震動美國的肯尼迪被刺事件。這一事件發(fā)生在1963年11月22日的12:30,當(dāng)時肯尼迪與其夫人乘坐敞蓬轎車到達迪利廣場(Dealey Plaza)時,遭到槍擊身亡。隨后,槍手奧斯瓦爾德又被酒店老板杰克·魯比槍殺(迪倫的歌詞中也提到了這兩個殺手,“What is the truth, and where did it go? Ask Oswald and Ruby; they oughta know”)。此后,陸續(xù)有其他關(guān)鍵證人死亡,使得這一案件更加撲朔迷離。這一事件是歌曲前半部分的主線,一開頭就提到:“It was a dark day in Dallas, November '63”(1963年11月22日,黑暗籠罩著達拉斯),他將這起謀殺事件稱之為“it's murder most foul”。
《飄》
Frankly, Miss Scarlett, I don't give a damn
這一著名對白出自瑪格麗特·米切爾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飄》(Gone with the wind)。小說的故事背景是美國內(nèi)戰(zhàn)前后,描繪了那一時期美國南方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習(xí)俗,以及美國南方白人和黑人之間的關(guān)系。故事的主線是斯嘉麗和瑞德之間糾纏的愛情故事,瑞德對斯嘉麗一見鐘情,然而斯嘉麗直到故事結(jié)尾才發(fā)現(xiàn)了自己對瑞德的愛。當(dāng)斯嘉麗回到塔拉莊園,想要挽回瑞德的愛情時,瑞德已經(jīng)感到疲憊不堪,他說:“我的愛已經(jīng)磨光了”,“我不想拿我的心作第三次冒險了”。一味付出的愛情,使他渾身傷痕,失去了感知愛的欲望,失去了對愛情的希望。于是他疲憊地說:“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親愛的,我不在乎。)這是瑞德在全書中說的最后一句話。
《飄》反映了美國內(nèi)戰(zhàn)前后南方人的生活,其中對于南方的黑人奴隸制也有所涉及,塑造了一位慈愛的黑人奶媽。近日由于黑人弗洛伊德被美國警察暴力執(zhí)法引發(fā)的系列騷亂,《飄》改編的經(jīng)典電影《亂世佳人》遭美國流媒體HBO MAX暫時下架,一度引起熱議。但除此之外,這部小說確實是一部情節(jié)、文筆俱佳的小說,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描繪了動人的愛情。鮑勃·迪倫這里略作修改,但很明顯能夠看出出處。前后幾句意思晦澀,這一句的引用含義不明。
《麥克白》
Play"Stella by Starlight" for Lady Macbeth
“l(fā)ady Macbeth”應(yīng)該出自《麥克白》中“麥克白夫人”一角?!尔溈税住肥巧勘葋喌谋瘎∽髌?,寫麥克白在夫人的慫恿下,刺殺國王鄧肯,取而代之,并且一步步害死了更多的人,最終眾叛親離,被鄧肯之子成功復(fù)仇的故事?!癝tella by Starlight”則是一首爵士樂作品,著名的爵士樂手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曾演奏過。
麥克白夫人已經(jīng)成為莎劇中最為著名的形象之一,她展現(xiàn)了欲望和邪念對于人行為的操縱,以及對人精神的摧毀。麥克白夫人與魔鬼交易,用邪惡和瘋狂取代懦弱和仁慈,但她最終經(jīng)受不住惡念和惡行給她精神帶來的沉重壓力,發(fā)瘋自殺。作惡的人最終為罪惡所壓垮,這也是后世的文學(xué)作品中常常出現(xiàn)的情節(jié)。麥克白夫人的形象預(yù)見了破壞一切道德的虛無主義觀念的惡果,人最終不可能肆無忌憚地作惡。
《麥克白》也是一個有關(guān)謀殺的故事,鮑勃·迪倫在此處援引該劇,點出麥克白夫人,與整首歌的立意是吻合的。
《威尼斯商人》
Play"Merchant of Venice", play "Merchants of Death"
《威尼斯商人》也是莎士比亞的戲劇。安東尼奧為了借錢給好友巴薩尼奧,幫助他求婚,向猶太商人夏洛克借了高利貸,但由于意外海難,他無法還款,夏洛克趁機要他身上的一磅肉來代替,意圖害他性命。另一面,巴薩尼奧求婚成功,他的未婚妻鮑西婭在法庭上動用計謀,讓夏洛克害人不成反害己,沒能成功害死安東尼奧,反而因為企圖謀害威尼斯市民獲罪。
傳統(tǒng)觀點認為,這部戲劇批判了猶太人夏洛克的利己主義觀念,將夏洛克看作典型的吝嗇鬼形象,因此也將這部戲劇看作惡人有惡報,好人皆大歡喜的喜劇。但隨著社會意識的改變,論者也發(fā)現(xiàn)故事中蘊含著對于反猶主義的潛在批判。夏洛克的吝嗇和復(fù)仇心理,不僅僅是他個人私德有虧,與整個時代仇猶的心理也不無關(guān)系。因此他的身上也帶有一定的悲劇性,現(xiàn)在通常將《威尼斯商人》視作一部悲喜劇杰作。
其中夏洛克關(guān)于猶太人處境的一段獨白,向來被視作經(jīng)典:“難道猶太人沒有眼睛嗎?難道猶太人沒有五官四肢、沒有知覺、沒有感情、沒有血氣嗎?他不是吃著同樣的食物,同樣的武器可以傷害他,同樣的醫(yī)藥可以療治他,冬天同樣會冷,夏天同樣會熱,就像一個基督徒一樣嗎?你們要是用刀劍刺我們,我們不是也會出血的嗎?你們要是搔我們的癢,我們不是也會笑起來的嗎?你們要是用毒藥謀害我們,我們不是也會死的嗎?那么要是你們欺侮了我們,我們難道不會復(fù)仇嗎?”
鮑勃·迪倫在歌曲的后半段,歌詞均以“play”開頭,提到了數(shù)十首美國上世紀(jì)的歌曲、電影,可以看做鮑勃·迪倫為歌迷精心準(zhǔn)備的一份歌單。
《看不見的人》
Shoot him while he runs, boy, shoot him while you can
See if you can shoot the invisible man
這里的“The invisible man”疑似出自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美國黑人作家拉爾夫·艾里森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看不見的人》(Invisible man)。小說講述了一個年輕的黑人,努力在美國社會中尋找自身定位的故事。所謂“看不見的人”指的是不被社會所認可所重視的人,可以視作那一時代黑人的普遍命運,為了讓自己“被看見”,他嘗試過做“老實的黑人”,勤懇地工作,也曾加入“兄弟會”,參與政治運動,但這些嘗試都失敗了,他最終選擇寧愿做一個地下人。
美國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黑人運動如火如荼,肯尼迪總統(tǒng)在任期間,也是黑人運動的高峰期,他去世前三個月,馬丁·路德·金剛剛在華盛頓的林肯紀(jì)念館前發(fā)表了他的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鮑勃·迪倫在此處引用這首歌含義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