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文學表達好脫貧攻堅?四川女作家章泥做了場云分享
如何將脫貧攻堅這一偉大社會實踐主題,用文學的方式表達出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四川作家章泥的長篇小說《迎風山上的告別》,就是脫貧攻堅文學作品的優(yōu)秀代表。這部作品取材于四川涼山、達州等地區(qū),通過兒童的眼睛和心靈,把小主人翁自身經(jīng)歷的今非昔比的變遷,置之于精準扶貧這一對當代中國社會有著深刻影響的大背景之中,既聚焦眾多貧困戶在國家、省、縣、鄉(xiāng)、村各方面積極外力作用下的改觀,又關注貧困戶與鄉(xiāng)親之間的相互幫扶,特別刻畫了殘障弱勢群體的自身努力和心路歷程。其中既有對脫貧攻堅“啃硬骨頭”的客觀呈現(xiàn)、理性思考,又有對夢想的詩意撫慰和對希望的溫暖傳遞。
作品被名家高度肯定
章泥曾在大涼山從事基礎教育工作,長期關注貧困地區(qū)青少年成長,對“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有深刻的體悟和獨到的思考。
2018年12月,在北京舉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年·四川省脫貧攻堅文學作品研討會”上,吉狄馬加、梁鴻鷹、王山、施戰(zhàn)軍等作家、文學評論家從不同角度,對《迎風山上的告別》進行了深入研討,并給予高度肯定。
章泥備受稱贊的是,她在這部作品中,把扶貧與文學藝術表達結合得很到位。并且這部作品不是一般地寫扶貧,而是把目標對準貧困人口里的殘疾群體,實際上把扶貧與助殘有機地結合起來。她描寫了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因病因殘致貧的老百姓,如何擺脫長久以來的窮困現(xiàn)狀,走向生活的自理與人格自立。
云講座講述人物塑造
章泥是怎么寫出這一作品的?6月6日,封面開講了云講座第八期迎來一場主題為“脫貧攻堅中殘障少年群體的成長之路”的愛讀I DO周末閱讀分享會。章泥攜帶《迎風山上的告別》,通過封面新聞客戶端直播平臺,在“云”中向大家講述脫貧攻堅中殘障少年群體的成長之路,分享了自己如何用文學書寫“脫貧”的心得體會。她首先以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白居易《賣炭翁》為例,梳理分享了古今中外文學史上跟“貧困”相關的經(jīng)典作品,提到中國當下“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給文學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接著她還細致講述了自己在《迎風山上的告別》中所塑造的多個人物的命運軌跡,以及他們?nèi)绾挝镔|(zhì)脫貧、精神脫貧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