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之間”口罩藝術展,呈現(xiàn)夏陽丁立人李山等作品
“呼吸之間”口罩藝術展近日在上海新橋美術館對外展出,澎湃新聞獲悉,這一展覽的參展藝術家既有年已九旬的知名藝術家夏陽、丁立人,也包括李山、孫良、張郎郎、羅小平等。主辦方表示,經(jīng)歷過疫情之后,這一展覽用“呼”與“吸”這一對充滿象征性與矛盾性的詞,來轉喻、嫁接、呈現(xiàn)、延異、追問,乃至反省當下藝術界一系列的“問題”。
此次展覽共計展出60余件藝術作品,參展藝術家除夏陽、丁立人等名家外,也有剛剛起步的青年藝術家,更有充滿希望與童趣的兒童繪畫。有耄耋之壽的老者,更有此起彼伏的“后浪”,可謂老牌與新銳同場對話,有當代藝術中前衛(wèi)的生物藝術,影像、裝置、雕塑作品,也有探索東方藝術特色的各種藝術形式,如書寫、水墨、民間藝術、大漆、巖畫、戲曲人物再轉化等等,有體制內(nèi)專家教授的嚴肅創(chuàng)作,宏大敘事,也有非體制內(nèi)的原生性涂鴉追痕。
其中,夏陽與丁立人兩位先生,耄耋之年,德高望重,以夏陽先生而言,60多年前即在臺灣創(chuàng)立東方畫會,此后輾轉意大利米蘭、法國巴黎、美國紐約等地,2002年定居上海,可謂流離漂泊大半輩子,在經(jīng)歷過“歐風美雨”之后,西方當代藝術的路子,他基本都走過,而且走得很早,很前衛(wèi),但是他最終還是回到與自己血脈、文化根性貼近的東方。夏陽認為,中國的民間藝術,完全可以進行當代的轉化,“再搞西方那一套把戲,沒意思的,沒自己文化根性的作品,很少有靈魂?!毕年柵c丁立人在繪畫上一個很重要特征就是將中國民間藝術當代化,進行新的轉化與創(chuàng)造,從而喚起大家對東方藝術的視覺感知與精神共鳴。
年已90的丁立人老先生在現(xiàn)場發(fā)言中從大的架上繪畫談到東方繪畫的特殊性,再延展到繪畫藝術的具體美學與呈現(xiàn),并對此次展覽將繪畫與口罩結合的方式給予肯定。
口罩藝術作品
對于展覽的名稱,策展方認為,“呼與吸,不僅僅指人之機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氣體交換的過程,更是人類各個系統(tǒng)依起依變,依生依化的象征,也是權能場有,因果互攝,即用即有的無間全息的生命狀態(tài),人只有呼吸順暢,才能身心逸樂,故此它更是去我執(zhí)以返本心,道體一貫,萬物吐故納新的生生大化之理?!?/p>
主辦方表示,這次展覽意直面藝術生態(tài)當中結構性與系統(tǒng)性的混雜狀態(tài),及其在西方當代藝術沖擊下的尷尬境遇與精神困厄,“近現(xiàn)代以來,我們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有過機械式的模仿,有關跪舔式的崇拜,甚至有過直白的抄襲,當然也有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具體到當代藝術40年,也同樣是五味雜陳。我們必須思考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當代中國藝術可以給世界貢獻什么樣的文化價值觀?”
羅小平雕塑
參展的羅小平的疫期雕塑《隔離期手記》,是把疫情期間每天發(fā)生的社會時事新聞,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當中,表現(xiàn)各類人物的精神世界,表情極為豐富,有的是關于苦難、惶恐、掙扎;有的是關于無助、求援和勇敢;有的是善良、奉獻和犧牲,豐富多元,其中一則《隔離期手記》是記武漢一位九十歲老母親,為了家庭其他成員不被患上新冠肺炎的六十四歲的兒子感染,自己冒險獨自照顧兒子五天五夜,直到把兒子送進隔離病房,還書寫一封永遠無法送達的信,“兒子,要挺住!……”
口罩藝術作品
展覽統(tǒng)籌裴今梅女士表示,疫情對藝術家來說,并不一定都是“負面”的影響,疫情也給了藝術家一個自我認知、自我反思的時間段,就像中國畫的“留白”,大家停止了腳步,交際應酬少了,才能真正走入自己的內(nèi)心,此次“呼吸之間”,是大家在疫情期間的自我認知,自我思考的一次集體呈現(xiàn),也是詩與遠方的再出發(fā)。
據(jù)悉,此次展覽由“藝術的味道”、今絢文化主辦,由新橋美術館、上海巨臣企業(yè)支持,將持續(xù)至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