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伊索寓言出發(fā)
如今,伊索寓言多用作少兒啟蒙讀物。我想,孩子們聽了伊索寓言,如果再接觸一下索伊寓言,那就不僅“兼聽”,更可拓寬思路,活躍思想,培養(yǎng)“逆向思維”能力,甚至養(yǎng)成“換位思考”習(xí)慣,能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問題。
拙譯《伊索寓言》1996年初版,含寓言313則,因?qū)矣刑砑?,增?00多則。后來發(fā)現(xiàn)《伊索寓言》有大量英語詩體本,其中我最喜歡林頓(W.J.Linton,1812—1897)那本《寶寶的伊索》(The Baby’s Own Aesop),全書有名家科瑞恩 (Walter Crane,1845—1915)的精彩配圖,且所有寓言都以獨特的“立馬銳克”(limerick)詩體寫成。這種五行格律詩出現(xiàn)于19世紀(jì)初的英國,原為“胡調(diào)詩”(nonsense verse)專用,隨后成為英語世界最流行的一種詩體,廣泛用于“輕松詩”(light verse)“滑稽詩”(comic verse)。這也是我特有興趣的詩體,因其短小活潑,帶有現(xiàn)代氣息,且頗有特色的排印方式更凸顯其格律。
這種詩體我先前已很熟悉,因為越來越不濟的眼力使我只能看看短詩,其中這類作品極有吸引力,而與其相應(yīng)的漢語形式“立馬銳克”在拙譯中也已定型,標(biāo)準(zhǔn)形式為:第一、第二、第五行含四頓十字,押同一尾韻;第三、第四行較短,為三頓八字,押另一尾韻(詩行字?jǐn)?shù)可略有浮動,也可押近似韻)。于是按忠實于原作內(nèi)容與形式的要求,將66首“寶寶的伊索”全部譯出,如第一首《狐貍和葡萄》:
這狐貍一心要想吃葡萄,
他跳呀蹦呀總是夠不到。
據(jù)說在走開的時候,
他酸溜溜地開了口,
說是沒什么胃口吃葡萄。
此后我對“立馬銳克”和寓言詩更有興趣,希望在結(jié)束譯事前再這樣“過把癮”。這時我想到,希臘的散文寓言既然可譯成英文寓言詩,英語散文寓言不也可以譯成漢語寓言詩?而外國名詩《神曲》《浮士德》等可漢譯成散文,那么把散文原作譯成詩體更有趣也更有意義,因為《伊索寓言》雖有大量中譯,還從未見過現(xiàn)代漢語的詩體本,于是做成《伊索寓言詩365首》(以下簡稱“365首”)。
一
做了“365首”,本以為就此告別伊索寓言,想不到藕斷絲連,雖不再譯伊索寓言,做的事仍與之有關(guān)。原來,譯那些寓言時,我常冒出不同想法。例如“365首”里的《牛和車軸》(第31首——“365首”中序號,下同)中,拉車的牛聽得車軸吱吱嘎嘎響,就對車軸呵斥道:“干什么亂哼亂叫!/拉這車,你出了多大力量?”我覺得牛的呵斥不太有理,這寓言是一面之詞。因為拉車的雖然是他,但大車和車上的一切重量都壓在車軸上,也正因為車軸出了這份力,牛省力不少。本來,這樣的想法在翻譯時一閃而過,有了定型的“立馬銳克”,就可寫成《車軸和?!罚?/p>
聽了牛的話,車軸很惱火,
忍不住扯大嗓門對牛說:
“你以為就你在出力?
這全車重量,我問你,
是誰在承受?告訴你,是我!”
伊索寓言《牛和車軸》以牛的一面之詞結(jié)束,沒讓對方發(fā)言,而如果讓對方發(fā)言,可能有不同結(jié)果。例如伊索的《螞蟻和蟈蟈》(第7首)中,蟈蟈在冬天里餓得不行,見螞蟻翻曬谷物,便上前乞討,螞蟻問他夏天在干嘛,他說在唱歌。于是螞蟻諷刺說:“那你現(xiàn)在該跳舞”,故事就此結(jié)束??磥砦浵亴οX蟈的話很反感,不愿施舍,有見死不救傾向。而如果給蟈蟈回答機會,把乞討改為借貸,又動之以情,也許可讓螞蟻回心轉(zhuǎn)意:
蟈蟈說:“現(xiàn)在我不想跳舞,
想活命才向你借幾粒谷。
我知錯當(dāng)然就會改,
來年準(zhǔn)還清借的債——
餓死在這里,你有何面目?”
如果這段話可能使情況發(fā)生轉(zhuǎn)機,那么下個例子中,轉(zhuǎn)機已成定局。在伊索的《驢子和羊倌》(第108首)中,羊倌看到仇敵,想騎上驢子逃走,但驢子不走,因為“給誰騎都一樣”。但如果讓羊倌再說幾句,情況頓時逆轉(zhuǎn):
“瞧那個屠夫個子多么大,”
羊倌說,“肯定會把你壓垮。
這家伙愛吃驢皮膏,
更愛用驢皮做皮包——”
驢子急忙道:“咱倆快逃吧!”
二
上兩個例子中,蟈蟈和羊倌的發(fā)言都性命攸關(guān),但很多寓言并不如此。例如伊索的《葫蘆與松樹》(第347首)中,葫蘆在很短時間里就攀援到松樹頂尖,葉子、花朵和果實也很好看,在松樹面前很得意。松樹則認為自己歷經(jīng)酷暑嚴(yán)寒,老而彌堅,嘲笑葫蘆經(jīng)不起風(fēng)雨,“一點霜就叫你不再風(fēng)光”。松樹的話當(dāng)然沒錯,但葫蘆也有話說,沒讓松樹“一言為定”:
“這么多年來你沒啥變化,”
葫蘆說,“表明你進步不大。
我生命雖脆弱短暫,
卻沒有遺憾。你看——
有你這高度,還開了好花。”
這里,葫蘆的話打破了松樹的“一言堂”。他們各說各的話,各有各的理,真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雙方看到的都是自己之長和對方之短,但讀者卻兼聽則明。當(dāng)然,打破“一言堂”的話有的也未必有理。例如伊索的《賊和看家狗》(第123首)中,賊進了人家院子,遇見看家狗,便丟肉給他吃。狗起了疑心,因為“你來喂我肉沒理由”。這故事本已到此結(jié)束,但賊心不死的家伙不愿讓肉白扔,還要耍弄三寸不爛之舌,于是有了下面的對話:
賊說:“初次見面,小意思?!?/p>
狗說:“小意思是什么意思?”
賊說:“就意思意思。”
狗說:“順了你意思,
東家那里我怎么好意思?”
這家伙畢竟做賊心虛,說話含含糊糊。如果那看門狗碰上的是狐貍或狼,聽到的可能就是歪理,而如果來的是獅子,或許就蠻不講理了。
三
這樣的“立馬銳克”越來越多,該有個名稱了。叫什么呢?我想稱之為“索伊寓言”簡便又合理。首先,它們都由伊索寓言而來,同母體難以分離,沒有伊索寓言就沒有索伊寓言。其次,它們雖附著于伊索寓言,卻與之不同,是對伊索寓言的回應(yīng)或反應(yīng)。再其次,“索”表明我探索、求索的意向,“伊”則是探索、求索的對象。
“索伊寓言”越做越有勁,因為在這里享受到翻譯中難以享受的自由,于是老夫聊發(fā)少年狂,試一試以前很少一用的想象力。于是想到既可散發(fā)余熱舊情又不必多花眼力的辦法,就是從我熟悉的伊索寓言出發(fā),像上面那樣做下去,做出與《伊索寓言詩365首》相應(yīng)的《索伊寓言詩365首》。
定下了這個目標(biāo),就不能像先前那樣專從那種“一面之詞”的寓言著手,而要對每首“伊索寓言詩”提供“另一種可能”,這就讓索伊寓言多樣化起來。例如伊索的《男人和兩個情人》(第221首)中,那個中年男子頭發(fā)雖開始變白,卻追求著兩個情人,那半老的一位要他顯得老氣,就拔掉他黑發(fā),而年輕的那位要他顯得年輕,就拔掉他白發(fā),結(jié)果,他“一根頭發(fā)也不?!薄_@里沒有“一面之詞”,而頭發(fā)已被拔光,即使有生發(fā)水幫頭發(fā)長出來仍要被拔光。怎么辦?于是有如下的索伊寓言《男人變光頭之后》:
這尷尬的多情郎沒辦法,
就買來三種精致的假發(fā),
一白一黑一花白,
根據(jù)場合換著戴——
這一下,倒也沒人笑話他。
這就解決了伊索寓言留下的尷尬,可說是其補充或續(xù)篇。
四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個個獨立,但有些故事情節(jié)非常相像。例如在《隼和夜鶯》(第128首)和《漁夫和小魚》(第252首)中,被隼捉住的夜鶯和被漁夫捉住的小魚都以自己體小肉少為由,哀求暫免一死,待以后長大了,再來供對方享用。這樣的話居然還用于《熟睡的狗和狼》(第200首)。這條狗被狼撲住后,竟然也自稱只是“一把骨頭”,要求“等東家辦幾次酒席”后再說,因為“到那時我就滿身都是肉”。同樣,伊索寓言《驢子和狼》(第271首)與《馬和獅子(第318首)也出于一個模式,其中驢子和馬都謊稱腳底有刺,然后趁對方低頭找刺就猛踢對方,于是狼“被飛起的一腳踢破頭”,獅子則被“馬飛起一腳踢昏”。這樣的寓言在翻譯上沒有問題,照直譯就可,但索伊寓言中還是避免“一技兩用”為好。下面是相應(yīng)于《驢子和狼》的《挨了一腳的狼》:
狼還被踢斷了三顆牙齒,
覺得上這個當(dāng)難以啟齒——
大家都知道驢子傻,
而他是出名地狡詐——
就只能咽下斷掉的牙齒。
相應(yīng)于《馬和獅子》的索伊寓言是《獅子和馬》,不便讓獅子被踢掉牙齒,于是換個角度:
前面那《驢子和狼》的寓言
成就這《馬和獅子》的寓言:
馬學(xué)到驢子的智慧,
叫獅子吃了他的虧,
也讓他自己安然脫了險。
而那頭獅子顯然很無知,
不知道《驢子和狼》的故事——
真的,要是他知道,
哪會挨馬的那一腳!
可見讀《伊索寓言》長知識。
這里點明兩個寓言相似,也為角色建立跨寓言的聯(lián)系,讓“馬學(xué)到驢子的智慧”。我覺得通過這樣的聯(lián)系和組織,能讓寓言多一點方面、層次和趣味,再說,世界上的事本不像伊索寓言中那樣,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所以不妨讓寓言中的角色有點聯(lián)系。
索伊寓言還有一種做法,就是把不同寓言中的同類角色串起來,讓故事有所擴展,形象較為豐滿。例如很多伊索寓言以狼、狐貍為主角,其中,《狼和狐貍》(第187首)、《落井的狐貍》(第319首)、《狐貍和山羊》(第328首)、《獅子、狼和狐貍》(第358首)本來各自獨立,互不相關(guān)?!独呛秃偂氛f的是狼想當(dāng)首腦,發(fā)出堂皇號召,卻遭狐貍揭發(fā);《落井的狐貍》說的是狐貍落在井里,請狼相救,狼只是口頭上同情,狐貍則要求狼有實際行動;《狐貍和山羊》說的是落井的狐貍騙山羊下到井里,然后蹬著山羊頭躥到井外;《獅子、狼和狐貍》說的是狼在獅王前進讒,正好狐貍聽見,就反守為攻,讓獅王把狼殺掉。
這四個寓言串起來非常方便:狼因為狐貍的揭發(fā)而與之結(jié)仇,所以不肯救落井的狐貍,以致怨仇更深,而狐貍“自救”成功后,及時趕到獅王跟前報復(fù)……要將它們串起來,只須在索伊寓言中點明狼和狐貍冤冤相報,就為最后的結(jié)果做好鋪墊。有時候,索伊寓言中只要有這樣的聯(lián)系,不必增添任何情節(jié),就“自動”成為新寓言。當(dāng)然,多樣化的索伊寓言同伊索寓言一樣,寓意有的明顯,有的不太明顯,但事實上每個故事都有寓意,而索伊寓言本身就是寓言,說明任何事物都有其另一面,所以對問題要有多方面考慮。(下轉(zhuǎn)第7版)
(上接第6版)
五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之一,對歐洲文明起過重要作用,也開創(chuàng)了寓言這一文學(xué)形式。法國17世紀(jì)的《拉封丹寓言》、德國18世紀(jì)的《萊辛寓言》、俄國19世紀(jì)的《克雷洛夫寓言》都受其影響,可謂一脈相承。例如他們(包括16世紀(jì)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狐貍和烏鴉》,都可說是伊索寓言的重寫,基本情節(jié)仍是狐貍恭維烏鴉,騙得他開口唱歌,就趁機叼走他口中落下的食物。只有萊辛那篇略有改動,就是烏鴉那偷來的肉涂過毒藥,是園丁為貓準(zhǔn)備的,結(jié)果毒死了犯欺詐的狐貍,而犯了盜劫的烏鴉逃過一劫。
伊索寓言早在1625年已傳入我國,那年在西安刊行的《況義》含22則伊索寓言,是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口述)與教徒張騫合作的產(chǎn)物。此后,漢譯的數(shù)量由少而多,從文言到白話,有了很大發(fā)展,不久前又有了詩體漢譯。
伊索寓言的傳入也推動了我國寓言和寓言詩創(chuàng)作,但就我管見所及,尚未見到可與拉封丹、萊辛、克雷洛夫作品相當(dāng)?shù)臐h語創(chuàng)作。當(dāng)然這并不奇怪,因為《伊索寓言》已有大量忠實漢譯,再寫情節(jié)與之相仿的作品能有多少新鮮感?而《索伊寓言詩365首》與那些作品不同,例如《烏鴉和狐貍》中的那只烏鴉,是在另一則寓言中吃過老烏鴉虧的,有了教訓(xùn)也學(xué)了乖。狐貍的花言巧語雖一時得逞并諷刺烏鴉“你有嗓音沒腦筋”,卻讓烏鴉頓時醒悟,當(dāng)即以學(xué)來的一招應(yīng)付,讓狐貍“功敗垂成”:
上當(dāng)?shù)臑貘f還不是太笨,
好歹也算老烏鴉的門生,
保留著那蚌殼碎片,
做那次受教的紀(jì)念。
現(xiàn)在他取出碎片吻了吻,
回答狐貍道:“謝謝你開導(dǎo),
我要再送你一個寶。接好!”
說著便扭頭猛一甩。
狐貍躥過去咬起來——
烏鴉已叼起肉飛上樹梢。
這《烏鴉和狐貍》可說是伊索寓言《狐貍和烏鴉》的續(xù)篇,但這烏鴉有了從《烏鴉與蚌》(第190首)中得來的經(jīng)驗,終于避免損失,不再是那受騙上當(dāng)?shù)摹皞鹘y(tǒng)”角色,因為他善于從失敗中獲取教訓(xùn),有了進步,有了新的面貌。
六
如今,伊索寓言多用作少兒啟蒙讀物,成年人給他們講的也常是這樣的故事,可說是少兒最早接觸的外國文學(xué)。我想,他們聽了伊索寓言,如果再接觸一下索伊寓言,那就不僅“兼聽”,更可拓寬思路,活躍思想,培養(yǎng)“逆向思維”能力,甚至養(yǎng)成“換位思考”習(xí)慣,能從另一個角度(甚至是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出于同樣考慮,索伊寓言后沒有伊索寓言常有的“寓意結(jié)尾”,因為同一個故事從不同角度看,可有不同寓意。例如“龜兔賽跑”的寓意可以是“驕者必敗”,也可以是“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寫定了一個寓意就容易掩蓋另外的可能。在同少兒的交流中,這也正是可以啟發(fā)的地方,讓他們通過同一個故事尋求不同答案,而索伊寓言提供的別種可能只是開始,是通過伊索寓言打開思路的嘗試,以求發(fā)揮想象,鍛煉思考能力,讓思想更加活躍。
索伊寓言從伊索寓言出發(fā),但并非重寫或改寫的“新說”,它全然不同的內(nèi)容可視為一個中國老漢復(fù)習(xí)伊索寓言的筆記。當(dāng)然,這也可能是半盲愚叟的“瞎說”,因為以我這樣的條件來作這全新的嘗試,難免有諸多不足,但愿這“新說”之磚引來眾多智者之玉。
可順便一提的是,譯詩在國外有個重要功能,就是介紹和引進外國詩體,以豐富本國詩歌品種。這一功能在漢語中并不顯著,譯詩大多不反映原作格律。但對limerick來說,反映格律很必要,因其格律特色格外明顯,且其中含有時代、地域、內(nèi)容傾向等多方面信息,而實踐證明,以現(xiàn)代漢語譯詩,可準(zhǔn)確地反映原作的內(nèi)容和格律形式。另一方面,單憑“立馬銳克”,也足以證明上述譯詩功能的有效:通過翻譯,介紹的三本原作《諧趣詩A到Z》《寶寶的伊索》《胡調(diào)集》含300多個limerick,而“伊索”“索伊“兩本寓言詩中的“立馬銳克”則在1000以上。不知道這詩體會不會像拙譯中定型的“柔巴依”那樣,被詩人們用于創(chuàng)作,但我相信,以這詩體承載的寓言當(dāng)可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