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中的男人和女人,生活與死亡
“《都柏林人》離我們并非那么遙遠,它的價值歷久彌新?!?/p>
公元842年冬,常年侵擾愛爾蘭島海岸線的維京人繞過霍斯海岬,沿黎菲河而上,在名為Dubh Linn(愛爾蘭語,意為“黑池”)的地方拋錨登陸,并于河畔修筑起第一道圍欄。1000多年后,最初的海盜小鎮(zhèn)成為詹姆斯·喬伊斯在《都柏林人》中所描寫的愛爾蘭第一大城市。因書中內(nèi)容“犯眾怒”,1905年之前已完稿(初稿,后作出某些修改)的《都柏林人》,于1914年才得以出版。喬伊斯20歲出頭之時,就寫下了這部精妙而杰出的短篇小說集,驚世駭俗的《尤利西斯》在其中已然影影綽綽。《都柏林人》書影,[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 著 王逢振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都柏林人》書影,[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 著 王逢振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對天主教晦澀而尖銳的批判
喬伊斯在寫給出版商格蘭特·理查茲的信中表露,他試圖寫一部國人的“道德史”。《都柏林人》中,愛爾蘭人的道德與宗教深刻糾纏在一起,天主教深度侵入私人和公共生活。整部小說集布滿了反諷,對天主教的批判晦澀而尖銳。
《姊妹們》講述童年的“我”對弗林神父的死亡抱有一種“困惑”心理。神父在某種程度上是“我”的老師,然而“令我奇怪的是,不論我自己還是天氣,似乎都沒有哀傷的意思,我甚至還不安地發(fā)現(xiàn)自己有一種獲得自由的感覺,仿佛他的死使我擺脫了某種束縛?!备S刺的是,弗林神父作為布道者,其本身的精神狀態(tài)卻異常脆弱。表面上,他因打破了圣杯而變得郁郁寡歡,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更深層次的精神和信仰問題困擾著他。在身體癱瘓之前,他的精神更早地癱瘓了,這種“癱瘓”狀態(tài)在整部《都柏林人》中,竟是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人普遍呈現(xiàn)的精神面貌。
神父死亡事件中的“我”對宗教產(chǎn)生了困惑,《一次遭遇》中,“我”開始想要逃離?!拔掖蚨ㄖ饕?,至少花一天時間擺脫令人厭倦的學校生活”——天主教當時掌管絕大部分的公共教育,在教會學校里,學生不能看《半便士奇聞》之類的任何世俗讀物?!拔摇表樌与x了學校,去了碼頭、乘渡船過了黎菲河、逛了倫森德,即便心里有些疲憊,旅伴也不甚令人滿意。就在這次閑逛步入尾聲之時,“我”在河岸的斜坡上遇到了一個白胡子老人,他的需要用“鞭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的看法,讓“我”震驚并慌亂地想要離開。這個故事中的“我”暫時逃離了學校,但終究逃離不了宗教教育對社會的滲透以及成人世界對少年的操控。
對天主教最晦澀的批判,莫過于《圣恩》。乍一看,該篇似乎在說宗教之于成人世界的道德指引作用,而實際上,喬伊斯極盡反諷地揭露著教會的虛偽性。故事起因于柯南先生酗酒受傷,引發(fā)好友想要借宗教活動讓他重新做人;中間部分,諸好友與柯南先生進行了一場宗教主題對話,朋友們巧妙說服了他去參加耶穌會(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會之一)靜修活動;小說的高潮部分,描寫了靜修儀式中神父“精彩”的布道:珀頓神父(與都柏林著名的紅燈區(qū)珀頓街同名)同在座的政、商界人士沆瀣一氣,用教義的“個性化”解釋來美化世俗追名逐利的行為,以期保持教會對世俗生活的控制。
天主教之于愛爾蘭的影響是兩面性的。一方面,其在塑造愛爾蘭人民族性過程中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17世紀初,英格蘭完全占領(lǐng)愛爾蘭島,愛爾蘭人同殖民者的斗爭圍繞著天主教、新教信仰而展開,一直到1829年《天主教解放法案》的通過,才迫使殖民者放棄了改變愛爾蘭天主教信仰的目標。天主教是愛爾蘭形成獨立民族并最終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愛爾蘭于1949年4月宣布成立共和國,自動退出英聯(lián)邦)的信仰邊界。
另一方面,教會對世俗生活的鉗制也深刻地影響了愛爾蘭的進步與發(fā)展,改革需求十分緊迫。喬伊斯筆下,兒童被賦予了一些清醒的反叛精神,成人世界對宗教的態(tài)度則是順從的功利取向,他將籠罩在都柏林人身上癱瘓、麻木、停滯的精神狀態(tài)部分歸罪于天主教對人的桎梏。
男性角色無激情,女性形象更多元
15個短篇中的男男女女,都生活得不很順遂,每一個人都被束縛在既定的生活范式中,沒有太多選擇。女性主義者也許會感到欣慰,喬伊斯對待不同性別的態(tài)度是不太一樣的,對女性的同情要遠甚于男性。
都柏林的男人們受制于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滯后,前途黯淡??用晒镇_的浪漢、懷揣詩與遠方的夢想?yún)s囿于現(xiàn)實生活的公務(wù)員、酗酒且對孩子家暴的小職員、沒有能力去愛的單身男人等等人物,對現(xiàn)實充滿了敵對和不滿情緒,卻又不采取任何積極措施去改變現(xiàn)狀,甚至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暴自棄。
《一小片陰云》中,海的那邊充滿希望和激情的倫敦是死氣沉沉的都柏林的對立面。彼時,東邊的英帝國受惠于工業(yè)革命如日中天,西邊的愛爾蘭仍然是一個大農(nóng)村。去了倫敦的加拉赫從窮困潦倒變成報業(yè)明星;而留在都柏林的小錢德勒守著一份毫無激情的公務(wù)員工作,和同樣沒有激情的婚姻生活,悔恨而無力?!锻纯嗟氖录访鑼懥酥心陠紊砟凶拥囊淮翁疑录憾欧葡壬苍e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遲遲未到來的變革以及黨派的分裂讓他失望,從此封閉在自我的精神世界中獨善其身;面對肉體的激情,他選擇了退縮,直到4年后獲悉愛人死去的消息,才質(zhì)疑自己對所謂道德和孤獨的追求是否真的有意義。
相對于男性的“喪”,都柏林的女人們顯得更有激情一些,然而卻受到來自性別本身的頑固束縛。女性渴望婚姻,但現(xiàn)實使婚姻成為了奢侈品。喬伊斯的時代,愛爾蘭經(jīng)歷著大饑荒后的蕭條,晚婚、不婚很普遍,出現(xiàn)在《姊妹倆》、《死者》中的老姐妹們是當時常見的單身老婦形象?!赌嗤痢分械默斃麃嗠m然“不得不笑笑說,她既不要戒指也不要男人”,但“眼睛中流露出失望的羞澀”——不婚對她而言是被動的,畢竟“盡管歲月銷蝕,她發(fā)現(xiàn)自己小巧的身軀仍然嬌嫩健美”?!豆ⅰ穭t描寫穆尼太太處心積慮想把女兒嫁出去,她有策略地任由女兒去勾搭男人,并以道德要挾對方接受婚姻。然而,對婚姻的渴望并不能帶來幸福的婚姻,穆尼太太本人就遭遇了醉鬼丈夫,《一小片陰云》、《何其相似》等篇目中的婚姻,也毫無幸福可言,人們只是從一種不婚的痛苦進入了另一種結(jié)婚的痛苦中去。
喬伊斯亦寫了幾位試圖沖破束縛的女性,以及她們所遭受的阻力?!兑淋搅铡肪实靥接懥伺栽谧杂膳c束縛之間的掙扎心理。處于父權(quán)、家庭作坊式生產(chǎn)方式不公正的壓迫下,到底還有什么能夠阻擋女性的逃離,去建立屬于自己的新生活呢?是自由伴隨的危險和束縛捆綁的安定,讓伊芙琳在最后關(guān)頭卻步了?!赌赣H》中的基爾尼太太熱情又認真地參與操辦一場由女兒擔任伴奏的音樂會,然而負責團隊卻懶懶散散地并不想把事情做漂亮,甚至拖欠女兒的演出報酬。無奈之下,基爾尼太太只能選擇讓女兒罷演來爭取權(quán)利。此舉卻使她遭到了孤立,人們普遍認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女士不應(yīng)該因金錢而打破固有的秩序?;鶢柲崽脑庥觯从沉四袡?quán)對女性虛偽的道德要求:男人可以不誠信,女人則必須隱忍、良善。
男男女女的痛苦,的確與不完美的外部世界大有關(guān)聯(lián),但喬伊斯的批判側(cè)重點是這些人懦弱、膽怯、虛偽的內(nèi)在世界。他對男性的批判是激烈的,整部小說中幾乎沒有什么形象高大的男人,而對女性則抱有更多同情。他寫女人的處心積慮、尖酸刻薄,也寫她們的敢愛敢恨、寬容隱忍,相對男性表現(xiàn)出相似的喪和頹廢,女性的形象更加多元。
死亡:始終如一的主題
死亡是《都柏林人》始終如一、最核心的主題。小說集以一個死亡事件開始,另一個死亡事件結(jié)尾,中間篇目涉及到大量有關(guān)死亡的話題。關(guān)于死亡的種種探討,最終都導(dǎo)向了喬伊斯試圖讓人們直面的問題:愛爾蘭人的精神死亡。
《姊妹們》通過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一個死亡事件。神父肉體癱瘓的原因不得而知,而通過姊妹倆的口述,他的精神崩潰始于一次打破圣杯(圣杯代表耶穌的身體,打破圣杯是擯棄精神信仰的象征)的事件。在“我”的眼里,“老神父靜靜地躺在棺材里,與我們看到他時一樣,帶著死亡的莊嚴和痛苦,一只無用的圣杯放在他的胸上”——圣杯是無用的,神父的精神早在圣杯打破前就死去了。喬伊斯用這個開篇故事引出了他想探討的死亡主題。
《泥土》一篇的篇名,解釋了主角瑪利亞在萬圣節(jié)抓鬮環(huán)節(jié)摸到的“又軟又濕的東西”是何物,而泥土在愛爾蘭文化中象征著死亡。瑪利亞重新抓鬮摸到了祈禱書,暗示了她將來的選擇。盡管神職人員在愛爾蘭的社會地位很高,瑪利亞本人還有著對激情的向往,她顫抖地唱著“我最高興的還是夢想你愛我一如既往”,現(xiàn)實卻是康奈利太太期待著她去當修女——瑪利亞的世俗生活被看似和睦相處的親人判處了死刑。
《委員會辦公室里的常青節(jié)》記述了一個集體死亡記憶,即對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領(lǐng)導(dǎo)人帕奈爾逝世的記憶。這位政治家曾經(jīng)成功團結(jié)了訴求不同的各大派系,并爭取到英國首相對《愛爾蘭自治法案》(后未通過)的支持。他的死讓愛爾蘭人難以忘懷,也在喬伊斯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喬伊斯這樣描述愛爾蘭人聽說帕奈爾死時的反應(yīng):“帕奈爾!帕奈爾!他逝世了!人們跪下,痛苦地哭泣?!保ā肚嗄晁囆g(shù)家畫像》,長篇小說)海恩斯先生在該篇小說最后朗誦的詩歌,揭露了帕奈爾死于“現(xiàn)代的偽君子”、“怯懦之狗”、“阿諛奉承的教士”之手——愛爾蘭人的精神死亡迫害了帕奈爾,后者的死亡也對前者起到了加速作用。
在最后一篇《死者》中,私人的死亡記憶被賦予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一首《奧芙里姆的少女》讓格麗塔回憶起戀人殉情的往事,加布里埃爾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親密妻子心中,深鎖著這樣一段刻苦銘心的戀情。格麗塔的坦白讓他進一步感受到生活中一切人與事的無常性,那些熱鬧、溫情的背后皆為虛空,“他自己本身也在逐漸消失到一個灰色的無形世界:這個實在的世界本身,這些死者曾一度在這里養(yǎng)育生息的世界,正在漸漸消解和縮小?!睆拈_始到最后,喬伊斯一步一步揭示著他的死亡觀:死去的人未必真的死去了,而活著的人未必真的活著,精神上的死亡比肉體上的死亡更加可怕、更加卑微。整部《都柏林人》,或可稱之為愛爾蘭人的精神死亡斷代史?!抖及亓秩恕烦醢?/p>
從《都柏林人》開始,喬伊斯的作品就讓人不太容易讀懂了,本文也不過是在普通讀者的能力范圍內(nèi)對全書進行的粗淺理解。幸運的是,即便不去理會書中大量的反諷和隱喻,這部小說集依然可以讓人對20世紀初都柏林人的形象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更毋庸說文字本身的感染力。什么是死亡?什么是活著?《都柏林人》離我們并非那么遙遠,它的價值歷久彌新。
(作者趙琦系半層書店合伙人,聯(lián)系郵箱:29709060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