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的路上學會思考 ——訪全國人大代表馬慧娟
記 者:您曾這樣介紹自己:“我是一名從基層成長起來的全國人大代表。在我的身上,有著多重身份和特點,既是一個農村婦女,又是一個文字寫作者;既種著自己的土地,又出版了兩本鄉(xiāng)土散文集;既是全國人大代表,也是全國婦女代表。”這幾個身份對您意味著什么?
馬慧娟:這么多年,自己既不是一個合格的農民,也不是一個合格的寫作者,很多時候游走在這些多重的身份之間,會生出一種錯覺,我到底是誰?也許剝去這些多重的身份,我依然只是西北那片土地上毫不起眼的一個農村婦女。但又因為這些身份,讓我的世界開始豐富起來,行走、思考,做一個積極努力的人。當然,我也一直積極承擔著這些身份帶來的社會責任,試圖表達一個群體的聲音。盡管表達的不是那么盡善盡美,但一直在努力。很多時候改變只是開始,物質的改變可以看得見,精神世界的改變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
記 者:今年的兩會,您最關心什么問題?可否談談您的建議?
馬慧娟:我自己的成長得益于文化,這幾年也一直在關注農村文化的發(fā)展,今年帶來的建議還是和基層文化建設有關,例如加強基層文化協(xié)管員隊伍建設。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窗口,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的位置尤為重要,我在議案中建議財政適當提高村級文化協(xié)管員待遇,招聘有學歷、有才藝、有能力、有干勁的新型文化協(xié)管員,同時施行業(yè)績加考核制度,以留住基層文化人才,服務鄉(xiāng)村振興。
記 者:當前全國正在開展脫貧攻堅戰(zhàn),您所在的紅寺堡區(qū)村民們的生活有哪些變化?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
馬慧娟: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工作中最有效的一種方式,能盡快讓大家在新的地方安居樂業(yè),有效阻斷貧困的根源,讓大家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是值得推廣和借鑒的扶貧方式。比如紅寺堡移民安置區(qū),在短短21年的發(fā)展建設中,就達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標準,退出了貧困縣的序列,群眾有了自己的產(chǎn)業(yè),能得以在一片土地上生活下去,如今取得的成果是非常珍貴的。
記 者:作為全國婦女代表,您覺得農村婦女在鄉(xiāng)村文化建設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她們在日常生活生產(chǎn)與文化教育上還存在哪些困難?
馬慧娟:老百姓有句話,一個好女人可以影響三代人,這可能和一個女人本身有沒有文化關系不大,但婦女的覺醒在鄉(xiāng)村文化建設中功不可沒,她們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視足以支持鄉(xiāng)村文化建設。但目前,農村婦女的生活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少發(fā)聲的平臺、缺少資金支持,缺少鼓勵和關愛等。
記 者: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您很關注鄉(xiāng)村文化的振興,您都是通過哪些途徑去發(fā)現(xiàn)、了解潛藏在鄉(xiāng)村里的優(yōu)秀民間藝術與文化的?
馬慧娟:我的途徑基本上是在基層走訪、調研,與人交流、聽大家講述,認真記錄并適時推廣。我認為,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精神,是土地上千百年來的積淀。
記 者:據(jù)了解,您在家鄉(xiāng)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qū)創(chuàng)辦了“泥土書香讀書社”,可以談談辦這個讀書社的初衷和現(xiàn)狀嗎?
馬慧娟:當初創(chuàng)辦這個讀書社,是想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但隨著成員的增多,才發(fā)現(xiàn)大家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很難用具體的方式來搞文化活動。后來,我們用年齡段和學歷高低劃分活動,如識字的、讀書的、參與其他活動的等。兩年過去了,大家有學會了基礎漢字的,有參與微電影拍攝獲獎的,有尋求獨立走出家門謀一份工作的。無論怎樣,都希望這個讀書社給大家?guī)硪粋€心靈寄托,讓大家在成長的路上學會思考,學會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