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寨之光
漫步在山水畫廊般的湖南通道縣城,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這里的侗族元素日漸豐富。侗族“三寶”寨門、鼓樓、風雨橋,散布在河濱、小區(qū)和廣場,飛檐翹角時隱時現(xiàn)。這讓我想起了芋頭侗寨來,相較于小城規(guī)劃出來的文化符號,芋頭古寨更多了一線內(nèi)斂的光芒和一種曠遠的意味。
一
芋頭侗寨位于通道縣城西南9公里處的芋頭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勤勞智慧的古寨先民,選中這塊風水寶地,在此繁衍生息。侗族人崇尚自然,熱愛自然。他們愛山護山,也靠山吃山,從山上伐來林木,建起了特色民居吊腳樓。吊腳樓依山就勢,用材取于自然,又融于山水,制作起來不費一釘一鐵,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全是卯榫嵌合,蘊含著自然的真意。
在侗鄉(xiāng),有寨必有樓,有水必有橋。4座鼓樓默默守候著芋頭古寨:寨中鼓樓樸實無華,蘆笙鼓樓隔溪高聳,牙上鼓樓懸空貼崖,龍氏鼓樓傲然云端。古寨還有3座風雨橋。風雨橋一般都建在水口處。在侗寨百姓心中,水寓意財富。擇水口建風雨橋,方能守財守寨,護佑村寨人畜平安、人杰地靈。寨尾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二年的廻龍橋,因歲月侵蝕、洪水沖擊而損毀,只剩原址立有“津梁有托”的石碑。重修廻龍橋,是全寨村民的愿望。
“艷梁頭,代代兒孫出公侯。艷梁中,一路求財百事通。艷梁尾,兒孫代代出秀才?!睋焓坝洃?,深沉粗獷的“艷梁歌”似乎回旋在耳畔,那年古寨重修廻龍橋的上梁儀式恍如昨日。
“吃油茶啦,吃油茶啦……”神秘的廻龍橋上梁儀式剛結束,甜潤的吆喝聲就從橋上傳了出來。橋上已擺開了長桌席,濃濃的油茶香氣飄散開來,四野的山嶺,橋下的溪水,也洋溢著醉人的清香。頭戴銀飾、身著盛裝的侗家阿妹們,端來鑲著花邊的托盤,上面是一碗碗打好的油茶,油茶蒸騰的熱氣、誘人的色澤、撲鼻的清香,引得人味蕾大動。
我一口一口品嘗,似乎要把每一絲的清香都汲進身體的最深處。香噴噴、熱騰騰的油茶,高亢悠揚的蘆笙曲、踩堂歌,我驚嘆古寨人的勤勞能干,他們以飯養(yǎng)身、以歌養(yǎng)心,將一個山里的古侗寨經(jīng)營得充滿了韻味和詩意。
二
古寨有的不僅是韻味與詩意,還有著歲月長河生命流轉(zhuǎn)的積淀。
就在2009年9月芋頭侗寨重修廻龍橋時,我認識了楊通位老師,一位對侗學很有研究的民間鄉(xiāng)賢。還記得楊老師穿著一件干凈的青布侗衣,甩著鐮刀砍去灌木和雜草,蹲下身子指著“津梁有托”的石碑,向眾人講述廻龍橋與古寨的故事。樸實無華的語言里,道出的是一橋一碑的風雨沉浮,飽含的是對古寨刻入骨髓的情感。
“講了廻龍橋的來歷,再給大家講一講它與寶島臺灣的緣分吧。”走在溪邊的田埂上,楊老師徹底打開了話匣子。
2008年春,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張駿逸一行走進侗鄉(xiāng),邂逅了芋頭古寨。那山那水,那樓那橋,古寨的一切,都深深吸引著遠方的客人。張教授說:“在這古寨,感覺心靈很寧靜,有一種回歸家園的親切感,讓鄉(xiāng)愁得以歸依?!痹趯τ箢^村侗族建筑進行田野調(diào)查后,張教授一行深刻體會到廻龍橋?qū)耪囊饬x。分別之際,張教授與村民們約定:重修廻龍橋,來年再相會。
都是一家人,你來我往是自然。2009年6月底,在張駿逸教授的促成下,楊通位等侗學專家的臺灣之旅得以成行。兩岸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創(chuàng)意論壇在美麗的臺灣政治大學校園內(nèi)舉辦。研討會上,楊通位一行向臺灣政治大學贈送了一面“親情友情,情系侗鄉(xiāng)”的錦旗。之后,在深刻的主題研討、精彩的專家點評和臺上臺下的互動中,民族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民族情感在這里溝通交流。
“真不敢相信,一個山窩窩里的農(nóng)民,居然有機會坐飛機去了臺灣。快到臺灣的時候,我還忍不住趴向窗戶,尋找云底下的臺灣海峽,從云里、從空中看看寶島臺灣?!毙蕾p了臺北、高雄的瑰麗,楊老師直言最觸動他內(nèi)心的還是彰化。
“晚上住的是彰化特色民宿花宿,那里遍地都是花草、苗木,眼里都是綠色,到處都是花香。枕著花宿的花香入睡,夢見回到芋頭古寨。夢里的古寨和花宿一樣美,村民們圍著篝火唱啊,跳啊,笑啊?!?/p>
“花宿的美,有現(xiàn)代都市的時尚新潮,又有一份傳統(tǒng)鄉(xiāng)村的芬芳質(zhì)樸。也許一生就這么一次來臺灣的機會,大家都不想浪費在這里的一分一秒,想將菁芳園的蘭花乃至庭院拍全,將田尾的苗木產(chǎn)業(yè)了解個完,為通道侗鄉(xiāng)的發(fā)展借鑒一點思路,為我們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的發(fā)展找到一些啟發(fā)?!?/p>
回程時,楊通位帶著臺灣大學生送給芋頭侗寨小學生的文具滿載而歸,當然還帶回了那個春天里的美好約會。
2009年秋,芋頭古寨,滿山滿野的綠色,夾著紅的黃的楓葉,在風中搖曳生姿。在這醉人的秋里,由海峽兩岸同胞共同捐建的芋頭廻龍橋在原址上落成。張駿逸教授書寫的楹聯(lián)“芋村山水皆入畫,廻泉流韻;手腳頭足亦成歌,龍菊吐香”,與古寨新橋相映成輝。
三
幾年后,我再一次走進侗寨,行走在古寨石板路上。那是一個陰雨天,云層使勁擠壓著天空,雨水沖刷著青磚青瓦青石板,整個古寨籠罩在煙雨中,顯得格外清冷惆悵。當問起楊老師時,向?qū)s告知我們,他已因病去世。一陣錯愕,一片沉默,只有雨淅淅瀝瀝地下著。
雨點敲打在青石板上,濺起一蓬蓬水花,思緒隨之飄遠。
走在古寨的石板驛道上,我想起了楊通位老師講過的古寨故事,其中還有紅軍的故事。1934年12月,中央紅軍在此決定“通道轉(zhuǎn)兵”,向貴州進發(fā)?!拔黠L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萬紅軍夜過芋頭寨,草木不驚。毛澤東和張聞天躺在擔架上邊行軍邊商議,為遵義會議作準備。在芋頭寨至今還保留著紅軍用的馬燈和傳單,它們見證了那段非凡的歷史。
如今,古寨沿著黨旗指引的方向,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長征路上。新時代的東風吹過山巒,山巒一片春色;拂過古寨,古寨一片錦繡。
“來啦,來啦。”“歇歇腳,歇歇腳?!惫臉抢?,阿婆們熱情地打著招呼,邀請客人到鼓樓里坐坐。
“阿婆,您這幾樣物品我都買了,給您100元好了?!笨腿藗兲糁⑵琶媲暗氖止に嚻?,問了價格后,準備多給些錢?!安挥眠@么多,哪要這么多啊。我沒好多零錢找,掃一下微信吧?!卑⑵拍贸龆S碼卡片,給客人掃碼。
古寨最高的地方,是款坪和戲臺。外出打工回歸古寨的阿哥阿妹們,正抱著琵琶、牛腿琴等侗族樂器,很投入地練習著彈唱,他們要為古寨的客人準備行歌坐夜的演出。邊上,一群娃兒在嬉鬧著,學唱著侗歌。
古寨還是老樣子,炊煙依舊裊裊,建筑古色古香,老人質(zhì)樸慈祥。古寨又是嶄新的,遠山近嶺,一簇簇紅艷艷的映山紅,迎著風雨,恣肆開放。鼓樓、風雨樓、吊腳樓里,老人的笑語,孩子的歡歌,阿哥阿妹的彈唱,感染了古寨。在這春天里,古寨愈發(fā)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