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創(chuàng)好書榜
《天行有?!?/strong>
周振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書收錄周振鶴教授在《新京報》等報刊專欄上發(fā)表的時評類短文六十余篇,內容涉及文化、教育、法制、旅游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處處可見作者對現(xiàn)實的深度思考,飽含人文關懷。此類評論性文字在作者的作品中較為少見,體現(xiàn)了一位知識分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雖然所敘之事已過去十多年,但所揭示的現(xiàn)象,所表達的觀點仍有很強的時效性和現(xiàn)實意義。
《長路:鄧小南學術文化隨筆》
鄧小南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書作者是著名宋史專家,在宋史研究領域成果豐碩,本書匯集了她關于史學研究、 教學的思考,也收錄了她對不少師友的深情回憶,勾勒出一幅豐富而生動的學術面貌。
《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歷史中國的認知與實踐》
王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的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系,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系而形成的關于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民族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關系的認識。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歷史脈絡。
《古典主義在中國》
潘水萍著,暨南大學出版社
作為影響中國20世紀文壇的一種文學思潮和審美理想,古典主義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經(jīng)歷了敞開至沉寂的命運。從某種意義上說,古典主義為現(xiàn)代中國文學對中西古典傳統(tǒng)文化的秉承與宣揚的建構,提供了一種不可或缺的導向性鏡鑒視角與嶄新的文學透視內力。本書既對古典主義早期被引介至中國文壇的契機進行了考察,又綜觀了古典主義在中國經(jīng)受褒貶毀譽的獨特映象;既是古典主義文學理論思想滲透于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內涵考辨,又是對古典主義與中國20世紀諸多文學關系歷史現(xiàn)場的理性反思與重述。
《保厘云間:上海歷史上的神祇、信仰與空間》
王啟元、石夢潔著,上海通志館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書臚列了上海歷史上羅神廟、龍華寺等十余處主要的神祠寺觀和徐光啟、趙樸初等幾位有代表性的宗教人物,對這些傳統(tǒng)宗教場所和人物進行介紹,詳細梳理了這些宗教場所的區(qū)位環(huán)境、歷史源流、文化內涵與意義,以及幾位宗教人物在上海歷史上的活動及產(chǎn)生的影響,從而描述了上海的社會信仰內容及空間。文章性質包涵考證論文、人物紀實、書評、口述史等,佐以大量歷史圖片、新舊地圖,呈現(xiàn)了上海地區(qū)自古以來繁榮的宗教活動和豐富的宗教文化,突出展現(xiàn)了上海本地特殊的信仰構成和宗教體系。
《尊右軍以翼圣教》
[意]畢羅(PietroDe Laurentis)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介紹名碑《集王圣教序》(立于673年1月1日,現(xiàn)存西安碑林博物館)的著作,也是意大利漢學家畢羅專門研究《集王圣教序》的最終總結?!都跏ソ绦颉非擅畹厝谌肓酥袊鴼v史上三位影響力甚大的人物——玄奘、唐太宗李世民和書圣王羲之的事跡。太宗、高宗王朝的中國已經(jīng)非常繁榮,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首都長安是充滿著國際氣息的大都市,同時漢人文士也具有開放包容的性格,書法作為漢人文化獨有的藝術,理所當然也會受到當時的文化氛圍的薰染。本書一方面以嚴謹?shù)奈墨I基礎與合乎邏輯的推理,論述了《集王圣教序》的立碑動因和歷史環(huán)境,另一方面對此碑的制作和書法特征做了逐字地探討。
《陶淵明經(jīng)緯》
錢志熙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北京大學中文系錢志熙教授對陶淵明的生平、思想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全面研究。全書分考據(jù)篇、義理篇、辭章篇、影響篇四大部分。
《題寫名勝:從黃鶴樓到鳳凰臺》
商偉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本書是商偉“重讀唐詩”三部曲的第一部,它從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對崔顥《黃鶴樓》詩所做的回應入手,將前后相關的登臨名勝的唐詩串聯(lián)起來解讀。通過強力詩人的勾連與創(chuàng)造,這些詩歌共處互文的意義之網(wǎng),共享相似的模型結構,形成一系列名與實、有與空、今與昔、見與不見的對照,彰顯了人心之于景物的感知關系。簡潔有力的詩句,道盡物是人非的感懷,也讓后來者超越自身所處的有限時空,追問個體生命當下存在的意義。作者借此個案,探討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以及與之相關的批評話語和文化現(xiàn)象,為耳熟能詳?shù)奶圃娮髌逢U發(fā)新意。
《劉禹錫新論》
肖瑞峰著,浙江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作者繼《劉禹錫詩論》《劉禹錫詩傳》后撰寫的又一部劉禹錫研究專著。上編“且隨仕履尋詩蹤”將劉禹錫一生的詩歌創(chuàng)作劃分為八個時段,依次加以探討,屬于縱向的勾勒。下編“試從嚶鳴探詩心”系統(tǒng)梳理與評析劉禹錫與同儕的唱和詩,屬于橫向的掃描。因此,作者撰著本書既是為了匡補本人前所未逮者,也意在精耕學界迄猶鋤犁罕及者,在縱橫交錯中對劉禹錫的心路歷程及其與中唐詩壇的互動進行更準確的把握和更深入的揭示。
《北宋種氏將門之形成》
曾瑞龍著,浙江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已故學者曾瑞龍的碩士論文。他推究北宋種氏三代建功西北的過程和原因。種氏本出于文臣家族,從種世衡筑青澗城,以文易武開始,歷經(jīng)種諤、種師道等三代在西比建功立業(yè),成為北宋中后期顯赫的武將世家。同時,作者也深入探討了北宋武將的生存狀況以及當時的文武關系。
《宋元文學與文獻論考》
羅鷺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本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南宋書棚本與江湖派研究,涉及陳起、張良臣等江湖詩人生平事跡考證,書棚本唐人小集、南宋群賢小集、《江湖集》等江湖派基本文獻研究;第二部分是元代文學文獻整理,在對海內外公藏元刻本進行目錄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對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元刻元人別集進行敘錄,并對《全元文》所收虞集、楊翮文進行輯佚;第三部分是元代文學文獻考證,以個案的形式對偽托虞集的《杜律虞注》、偽托夏天祐的《正思齋文集》、偽托釋明本的《梅花百詠》七言絕句進行辨?zhèn)?,并考證韓璧《云樵詩稿》、楊翮《佩玉齋類稿》等稀見元人別集版本的文獻價值;第四部分是元詩接受研究,包括日本五山時代與元朝的文學交流、晉安詩派與明末清初的元詩接受、法式善與乾嘉之際的元詩接受。
《西醫(yī)來華十記》
蘇精著,中華書局
近代西方醫(yī)學來華已有兩百多年。本書以第一個百年(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相關的人與事為論述對象,并利用第一手史料,如來華西醫(yī)及學習西醫(yī)的中國人的書信、檔案和報告作為論述的主要基礎,其中不乏前人論述未及、不盡正確,甚或有誤的內容。
本書含十篇文章,大致按照內容或人物年代先后排序,主要是基督教傳教醫(yī)生的活動。關注中國人對西方醫(yī)學的反應,記載十九世紀學習西醫(yī)的中國人,如中國第一位留學英國的醫(yī)學博士黃寬、上海第一位中國人西醫(yī)黃春甫,以及一些學徒出身的中國西醫(yī)的生平行止,討論他們習醫(yī)的經(jīng)過、學成后的生涯,和面臨的文化適應等各種難題;同時,留意中國人對西方醫(yī)學的態(tài)度與行為,試圖從施與受雙方互動的視角,觀照西醫(yī)來華過程中人與事交織而成的各種現(xiàn)象與意涵。
《西洋稅制在近代中國的發(fā)展》
林美莉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晚清以來,為解決財政困難與改良傳統(tǒng)稅制,中國政府引進西洋稅制,帶來一連串的制度變革,掀起了影響深遠的直接稅運動。這種現(xiàn)代稅制在中國的推行,交織著官方與民間、中央與地方的博弈,并受重要政治事件和外力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原有間接稅稅源大量喪失,在國民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各項以直接稅為名的稅制獲得全面拓展的機會,擴大了直接稅體系的實踐范圍,為近代中國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租稅國家的局面。20世紀前半期,中國經(jīng)歷了一場租稅體制理念的變化,以直接稅為目標的稅政改革運動在此進程中發(fā)揮了主導性與前瞻性的作用。
《民國學術的知識譜系》(《新史學發(fā)覆》《考古學的考古》《器物學與藝術史》)
朱淵清主編,中西書局
本叢書《民國學術的知識譜系》一套三冊,共收錄文章24篇,從知識考古的角度,去發(fā)掘、梳理民國時期的學術史,作者均為相關領域的重要學者,根據(jù)歷史學、考古學、器物學與藝術史三個主題分為三冊,通過文章的編聯(lián),展現(xiàn)出一幅民國學術的脈絡圖景。第一冊《新史學發(fā)覆》內容涉及史學理論、學者生平研究等,提出了一些史學理論和個案研究的新觀點、新研究方法等。第二冊《考古學的考古》內容涉及中國考古學的早期面貌、中外考古學的交流發(fā)展、考古學界早期重要人物研究、考古學理論研究等。第三冊《器物學與藝術史》內容涉及中國早期“器物學”到現(xiàn)代考古學的轉型、藝術學概念的分析探討、古典建筑設計觀念及實物分析、圖像史的視覺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