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語言要和諧相處
當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語言是人類的共同財富,語言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文化與人類文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保護瀕危語言和方言就是保護語言的“生態(tài)平衡”。近30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保護語言和文化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中國作為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130種語言,97個方言片,101個方言小片,還有世界最多的網絡語言使用者,保護語言的多樣性自然責無旁貸。目前我國在拯救瀕危語言和方言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政府各級部門主導實施了語言保護工程,制定了統(tǒng)一的規(guī)范與標準。相關專家學者也加快了語言調查的步伐,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開展語言資料數字化的工作,建立音頻視頻語料庫等。
目前世界上的語言可以確定的有10多個語系,語系下再分語族、語支、語群等。但這些語言的使用情況差異巨大、地位懸殊,尤其是在族群接觸和人口流動格外頻繁的現代社會,強勢語言對弱勢語言的影響日益加劇。據統(tǒng)計,在全球6000多種語言中,只有600多種處于暫時“安全”的狀態(tài),有40%的語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劃定為瀕危語言,每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
而中國作為一個語言大國,擁有五大語系130多種語言,但由于使用范圍與人口的差異以及社會經濟水平發(fā)展的不平衡性,一些語言同樣面臨著使用人數逐漸減少、代際傳承受阻的困境。同一語言的不同方言也體現了語言的多樣性。方言是民族語言的地域分支,漢語一共有七大方言,大的方言區(qū)下還可以劃分次方言,再進一步劃分方言片和方言點。據統(tǒng)計,目前瀕危的漢語方言大約有近20種,如站話、畬話、九姓話、軍話、鄉(xiāng)話等。在七大方言中,客家話的使用情況最復雜,而廣東、福建及臺灣與閩南話、粵語交接地帶的客家話,都因受到臨近閩南話或粵方言的影響而逐漸萎縮。
我國很多文學藝術形式的載體就是方言,各地的地方戲以及民間流傳的歌謠、評話、山歌等,不同的語言特色展現出各具特色的文學藝術。以疍家話為例,疍家話分布在嶺南各地,但目前處于急劇流失中,沙田咸水歌是疍家人口耳相傳的民歌,我們可以想象如果疍家話消失,那么即使用其他語言吟唱咸水歌也終將因失去其本來的面目而變得名不副實。
不同的社會群體由于性別、年齡、職業(yè)、地位的不同也會在語言使用上產生差異,所以社會方言體現的是一類人在語言使用上的特點。當今社會,影響最大的社會方言莫過于網絡語言了。網絡語言是社會科技發(fā)展帶來的新興的語言文化現象,很多人認為網絡語言對現代漢語的純潔性造成了嚴重威脅,視“網絡語言”為“洪水猛獸”,其實這大可不必。和傳統(tǒng)語言相比,網絡語言由網民自己創(chuàng)造、使用和傳播,體現了使用者對語言的最大掌控力度,它的新穎性、自由性、開放性、互動性、詼諧性等滿足了高節(jié)奏信息化社會的交際娛樂需求,豐富了民眾的語言生活。事實上,很多網絡用語已被民眾接受,成為現代漢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現代漢語注入了新鮮血液,所以我們也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網絡語言在多元化的社會文化中得到健康發(fā)展。
語言其實是動態(tài)性發(fā)展,在語言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不同的語言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才能更好地推動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