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太空與太空生活 ——新太空時代科幻電影述評
《星際探索》電影海報
2013年,阿方索·卡隆導演的太空題材科幻電影《地心引力》成為有史以來第一部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科幻電影,從此之后,一個新的太空電影熱潮似乎開始了。
近年來以太空為題材的科幻電影有《遺落戰(zhàn)境》(2013)、《星際穿越》(2014)、《明日世界》(2015)、《火星救援》(2015)、《太空旅客》(2016)、《異星覺醒》(2017)、《安尼亞拉號》(2018)、《太空生活》(2018)、《星際探索》(2019)、《比鄰星》(2019)、《天空中的露西》(2019)等。我把更偏向于超級英雄類型的漫威宇宙電影排除在外,《銀河護衛(wèi)隊》《變形金剛》或者盧克·貝松的《星際特工:千星之城》等也沒有被算進去,因為它們都更偏于動作、冒險類型,太空在這些影片中更像一個想象出來的奇幻背景。
此外,美、英、加拿大電視劇中有關太空題材的劇集也相當繁榮,包括《為了全人類》(2019-)、大受好評的《蒼穹浩瀚》(2015-)、《暗物質》(2015-)、《星際迷航:發(fā)現號》(2017-)、帶有喜劇色彩的《奧維爾號》(2017-)、《星際迷航:皮卡德》(2020-)等。其他像《隕落星辰》《地球百子》《史前新紀元》《V星入侵》《抗爭》這樣借太空題材的外殼構造一個科幻動作或末世故事的劇集更不勝枚舉。
曾經的太空電影時代
1902年,梅麗愛的《月球旅行記》堪稱一部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科幻電影,或許是人類第一部關于太空的電影。上世紀50-70年代,則可以算作第一個太空電影繁榮期。二戰(zhàn)后科技高速發(fā)展,人類進入了核能時代和計算機時代。1969年美國成功登月,更標志著人類擁有了星際航行甚至宇航探險的能力。這些技術力量如此深入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把我們的日常與整個人類的存亡發(fā)展聯系起來。有國外的研究者指出:“對各種太空中事物的迷戀與客廳和廚房中使用的新技術帶來的驚嘆結合起來……(50年代的)美國人已經準備好相信,藉由科學和技術,任何事都有可能?!钡苹秒娪爸械奶杖匀桓褚粋€充滿魔法的奇幻世界:外星人往往奇形怪狀、恐怖嚇人,例如1953年版《地球爭霸戰(zhàn)》中躲在章魚型機械里的軟體外星怪物、《我的老公是異形》中類似后來鐵血戰(zhàn)士的外星異形、《天外魔花》中從蟲繭里出來取代人類的外星人、《魔童村》中的怪眼外星孩童等等。即使到了六七十年代,科幻電影中的太空也還是一個想象構造出來的世界,因此我們才會在《星球大戰(zhàn)》中看到飛船在近乎真空的太空發(fā)出嗚嗚的聲音飛過;而《魯濱遜太空歷險》中的火星無論重力、地貌都和地球沒多大差別……只有庫布里克的巨作《2001太空漫游》和《星際迷航》系列等少數電影帶著宏偉的氣象,展現了人類勇于探索太空的精神。
到八九十年代,第二個太空電影時代接踵而來。這個時期的太空電影更加崇尚寫實性地描繪太空場景:《太空先鋒》《阿波羅13號》《超時空接觸》以及2000年的《火星任務》《紅色星球》《太空牛仔》等等,甚至還可以加上《十月的天空》這樣基本沒有出現太空畫面的“太空電影”。這些電影往往在細節(jié)上較為真實可信,突出宇宙太空的宏偉、莫測,以及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和信念。
隨著冷戰(zhàn)結束,世界走向地球村,這個時期太空電影表現出一種有些莫名其妙的“革命樂觀主義”,其具體表現是:英雄主義的主題;充滿正能量的直線情節(jié);幽默的臺詞與橋段;對美國強大的自信心;流行元素的混搭等等。像《獨立日》《火星人玩轉地球》《第五元素》《迷失太空》《世界末日》等科幻大片無不呈現出“假如那外星人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的大無畏氣概,哪怕地球被外星入侵艦隊炸得稀爛,人們仍然對戰(zhàn)勝外星敵人充滿信心。人定勝天的情緒充斥在這些電影當中。其中《超時空接觸》(1997)堪稱當時人類探索宇宙的宣言書,片中那句來自卡爾·薩根的名言“如果宇宙中只有人類一種生命存在,那將是對空間的極大浪費”能代表人類探索征服太空的決心。
生活太空化與太空生活化
2000年之后,太空電影沒有隨著千禧年的到來而更加繁榮。隨著世界經濟的衰退、地區(qū)問題的加重、NASA太空探索腳步的放慢,太空題材在十多年間越來越稀少,那種宇宙大開發(fā)的沖動慢慢在電影中消失了。
隨著埃隆·馬斯克及其個人商業(yè)航天公司SpaceX的異軍突起,一個新的太空電影時代也隨之到來。但我們會明顯覺察到,新的太空電影與過去的已截然不同。過去的太空題材電影,基本都采用了宏大敘事,比如《阿波羅13號》將整個故事描寫成全人類都在關注的事件;《2001太空漫游》更是拋棄了對角色的刻畫描寫,從人類的角度去展現一個橫跨巨大時間和空間尺度的故事。這里所謂的宏大敘事,是指這些電影站在整個人類的高度,表達了對冷戰(zhàn)背景下核毀滅末日的恐懼、對宇宙的探索熱情夢想、對人類本質以及未來的終極思考等等。它們試圖從一種普遍的、終極的敘述思路出發(fā),去闡釋對世界的認識,甚或找到人類的出路。由此,很多過去的太空電影都采用了群像式的角色、樂觀主義態(tài)度以及全球化視角,比如《星際迷航》中各個宇宙種族的大融合。
而從近年來《地心引力》《星際穿越》《星際探索》《太空生活》等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是越來越明顯的個人化敘事態(tài)度。探索太空或者宇宙航行,不再是一個事關全體人類未來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壯闊史詩,甚至常常無關理想,它更多是關于一個個體記憶、家庭、尋找的一段旅程。它往往會從女性的視角出發(fā),細膩、具體、簡單、反奇觀化,甚至涉及以前極少見到的性愛方面。比如《太空生活》中,整個影片彌漫著莫名的情欲與對身體的強烈關注。而當年的太空電影往往具有非常強烈的男性特征,擅長刻畫巨大的飛船、冰冷的太空生活、將理性投射在情感和欲望之上?!?001太空漫游》中,結尾星孩的誕生既是人類的進化,也可看作是一種無性繁殖意向,男女的性別在影片中幾乎被消除抹平了。
換句更簡單的表述:過去的太空科幻電影,是“生活在太空”;今日的太空科幻電影,著眼于“在太空生活”,其重心完全改變了。
盡管始終有導演會懷抱著宏大敘事的野心(例如卡梅?。?,但整體上現今電影的潮流早已從宏大敘事演變成為更多元化的敘事,特別是私人化的敘事角度。這顯然是一股世界性的波及各個藝術領域的潮流演變,就像《中國藝術學大系》序言中說的:“今天的藝術理論研究越來越反對宏大敘述,試圖以一種理論解釋全部藝術世界各種復雜現象的努力,被無數個例外擊碎了?!鼻也徽f《她》《龍蝦》《月球》《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這類獨立小成本科幻電影,即便是像《地心引力》《星際穿越》《阿凡達》這樣的大制作,也往往都沒有了《2001太空漫游》以及同時期科幻電影那種“天問” 式的對整個人類命運思考的主題,影片主要的故事線及最終落腳點,都集中在了“這一個”角色身上。我們看到,《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其實都是關于個人求生的故事,宇宙的宏大和殘酷,只是為個人的災難做映襯的背景;《星際穿越》的結尾落在了父女情上面,想表達的是“愛是惟一一種可以超越時空讓我們感知它存在的力量”?!缎请H探索》是一個兒子追尋離開他的父親的故事,結尾同樣落腳于回歸地球、回歸親情與家庭;《比鄰星》則是一對母女因為即將到來的火星探索而離別的故事,同樣聚焦于太空生活帶來的情感矛盾。
這種變化當然主要源于時代的改變。今日的世界,遠不如當年科學幻想展望的那樣純凈、簡單,科技發(fā)展并未消除很多問題,反而帶來了更多的困惑和恐懼:例如對人工智能AI取代人類的擔憂、對基因編輯帶來的無法確定后果的茫然、大規(guī)模監(jiān)控及電子支付產生的隱私危機、人類對生存環(huán)境越來越嚴重的污染問題等等。由此,那種單一的、宏大的,似乎可以解答一切問題的敘事就顯得過于空洞和盲目。電影創(chuàng)作者們更愿意通過具體的個性化事件來講述故事,甚至放棄了對全局性宏大敘事的追求。
同時,這也是一種新的審美和價值取向。過去的太空科幻電影往往缺少一點“生活的味道”,毫無煙火氣。今天的太空電影更強調生活的質感而不是技術的真實感——兩者有時看似接近,但骨子里審美取向截然不同。最典型的就是《星際探索》,影片中的科技bug無處不在,比如影片設定在近未來,卻能在79天從火星飛到海王星(NASA預計未來地球到火星的載人飛船需要80到150天);比如主角在海王星星環(huán)帶能用一塊飛船門板抵御迎面而來的隕石碎片……但也要注意到,影片更多描寫了一個人在太空吃喝拉撒的生活化細節(jié),特別是宇航員的精神狀態(tài)。很多新太空時代的科幻電影,都把眼光投向了以往太空電影不會注意的角落,猶如揭開了一張巨大的幕布,讓觀眾可以走近去審視太空的生活。
當然,新太空時代的科幻電影也帶著種種的問題:比如不再那么關注探索宇宙,揭示普遍真理,為此寧肯犧牲開拓故事;美學上過于追求細膩、溫婉、迷離,少了些宏大、壯美的審美意象;英雄主義的缺失,對個人主義不完美的寬容,也讓影片往往缺少撼人心魄的沖擊力;情節(jié)和細節(jié)上缺乏科技精神、嚴謹態(tài)度,以人文情懷代替理性等等。
縱觀太空科幻電影的發(fā)展,真的像一條螺旋上升的曲線。人類關照宇宙的視角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我想,那份對世界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卻不會消失。就像康德的名言所說:“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復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長的驚贊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