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長篇小說:人物·思想·城市
2019年對長篇小說而言是很重要的年份,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就在這一年評選,最終評出了《人世間》等5部作品。為了參與茅盾文學獎的評選,出版社攢足了勁趕在這一年的前夕把他們所認為的好作品推出來。按說,這一年也就只會是長篇小說的小年了。然而到了年底一回望,竟然驚喜地發(fā)現,我們在長篇小說園地里的收獲不菲。我想,這不應該是意外的收獲吧,它或許說明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越來越成熟和沉穩(wěn),外在的干擾已經敵不過文學內在品質的自然生長。
人 物
成熟和沉穩(wěn),不僅可以用來描述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而且也可以描述作家對長篇小說這一文體的理解和把握。傳統(tǒng)的長篇小說強調塑造人物的重要性,這似乎應該是長篇小說的一條鐵律。經典作品無不是給我們留下了文學典型人物形象。我們對當代長篇小說不滿的原因之一也是作家不再把精力放在塑造人物上。但是2019年的長篇小說留下了不少具有獨特性的人物形象。阿來的《云中記》是這一年長篇小說的重要收獲,小說以特別的構思來緬懷10年前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的生命,而小說的主題正是依靠一個特殊的人物形象來完成的,這就是小說主人公阿巴。阿巴是云中村的祭師,他代表了傳統(tǒng)信仰,但他同時又被政府選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意味著他要把傳統(tǒng)信仰與現代文明連通起來。阿巴是一個對生命充滿著愛憐的人物,在阿巴的心目中,人與大自然是相依為命的,因此,生與死不僅關乎人類,也關乎大地和自然。人類的生死是與自然的生死相溝通的,人的情感也會移植到自然草木的情感上去。面對大自然,阿巴的靈魂開竅了,生態(tài)文明在他的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記。阿巴既吃過人類文明不尊重自然的苦頭,他也被現代文明激活,正是這樣一個人物,會在大地災難面前滋生出一種對整個生命體系的“哀憐之情”,這是一種面向未來的生態(tài)之情,阿巴可以說是一個由生態(tài)意識凝聚而成的文學形象。
鄧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是這一年長篇小說又一個重要收獲。這是一部具有極其強大沖擊力的作品,它的沖擊力來自于主人公郁漱石。這是鄧一光精心塑造的一個人物,是一個拒絕戰(zhàn)爭卻又敢于直面戰(zhàn)爭的悲劇式英雄人物,在當代文學的戰(zhàn)爭小說系列里,這完全是一個嶄新的文學典型。郁漱石內心具有強大的和平主義情結,他看透了戰(zhàn)爭的本質,但在炮火連天的時刻,他不得不參與香港保衛(wèi)戰(zhàn),他成為了日軍的戰(zhàn)俘,在戰(zhàn)俘營里,他更像一名頑強的戰(zhàn)士,同時又是一個匍匐在污泥中的和平天使。
黃孝陽是一位癡迷于以現代理念來結構小說的作家,過去并不看重人物形象在小說敘述中的作用,但在《人間值得》中,他也把塑造人物作為小說的第一要素來對待了。他塑造了一個惡人張三,這個人物貪婪、齷齪、墮落、冷血,但他又是一個有著自我認知焦慮的惡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惡來自哪里,他是從社會經驗中得到了“樸素真理”,但這些樸素真理在他身上卻拓展出惡。黃孝陽在小說中說這是自由必須付出的代價。事實上,通過這個惡人的塑造,黃孝陽堅定地貫徹了自己的思想意圖,他要將形而下的惡推演至形而上的自由狀態(tài)。
麥家發(fā)揮他對密碼符號鉆研透徹的優(yōu)勢,在《人生海?!分兴茉炝艘粋€具有高度神秘性的上校形象。上校的身體成為一種秘密,封存了歷史的復雜多變,他以一種不變應萬變的方式應對人生的坎坷,只求好好活下去。
在2019年長篇小說的人物序列中,我還發(fā)現有一組正面英模人物形象特別搶眼。如反映現實生活的《戰(zhàn)國紅》中的杏兒、《經山海》中的吳小蒿、《海邊春秋》中的劉書雷,反映革命歷史和革命戰(zhàn)爭的《新世界》中的侯春生、《穿插》中的凌云峰,等等。這幾部作品都可以稱之為主旋律文學,如前三部反映現實生活的小說都是以扶貧工作為主題的,后一部則是反映革命歷史斗爭的。主流文學一直倡導寫好主旋律作品,希望主旋律作品不僅思想性有保證,而且還要做到可讀性強,有文學性。但主旋律作品卻是因為其思想主題的明確規(guī)定性,要在文學性上有所建樹顯得比較有難度,正面人物形象塑造的概念化和模式化更是主旋律作品的一大瓶頸。因此,當我在2019年的長篇小說中看到這么多生動感人的正面英模人物形象時,就覺得這真是值得認真對待的創(chuàng)作現象,它在如何塑造正面人物形象方面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啟示。
如滕貞甫在《戰(zhàn)國紅》這部寫扶貧工作的作品中并不是重點塑造一名扶貧干部,而是塑造了一位貧困鄉(xiāng)村里的年輕女孩杏兒。年輕美麗的杏兒心地善良,冰清玉潔,更重要的是,她還會寫詩。她的詩都是從心底流出來的,也是她表達真情的一種方式。這個人物的象征意蘊也非常明顯,她就像是埋在鄉(xiāng)村的一枚戰(zhàn)國紅瑪瑙,因為扶貧干部的到來,她的價值也顯現出來了。
趙德發(fā)則是從成長的角度塑造一位基層干部的形象。《經山?!分械膮切≥锸且晃晦r家女子,在城市讀了大學又回到鄉(xiāng)鎮(zhèn)工作,正是鄉(xiāng)村的脫貧和新農村建設工作,讓她一步步從“小我”的世界里走出來,自覺擔當起地方文化建設的重任,在申遺、丹墟考古、辦祭海節(jié)、建漁業(yè)博物館等一樁樁實際工作中找到了自我的定位。這一形象在當代青年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楊少衡的《新世界》講述的是共和國成立之初發(fā)生在閩南一帶的反特剿匪故事,小說主人公侯春生無疑是一個革命者形象,他忠于革命事業(yè),在斗爭中勇敢堅定,同時他又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這使他常常對敵特分子的偽裝和狡詐估計不足,對人性的復雜和多變也缺乏認識。但作者并不是將這些純粹當成是英雄人物的缺點來寫。事實上這些所謂的“缺點”從根本上說體現出侯春生對新中國這一他心目中的“新世界”的美好想象。他覺得這個新世界就是要讓人人都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他懷著這樣的愿望去對待每一個人。盡管他因為善良而在復雜的斗爭中有所失誤,甚至在關鍵時刻他犧牲在連文正的槍下,但他的偉大人格和美好人性也終于讓連文正沒有徹底泯滅人性之善。過去我們的主旋律作品在塑造英雄人物時,一度將人物寫成完美無缺的英雄,使英雄人物既不真實也不親切。后來就給英雄人物加上一些缺點和毛病,這似乎成為寫英雄的一條基本規(guī)律。但這樣的寫法往往不是對人物的整體把握,優(yōu)點和缺點只是在一個人物身上的簡單相加拼接。楊少衡克服了這一矛盾,他對侯春生這一人物的塑造是有創(chuàng)新之處的。
徐貴祥在《穿插》中塑造的凌云峰是一位戰(zhàn)爭年代造就的英雄,但這位英雄的身份和經歷又特別的撲朔迷離,這種撲朔迷離傳達出作者對于歷史和英雄精神的重新審視和理解,在他看來,英雄精神應該是一種能夠超越具體歷史約束而屬于全人類的共同精神。
思 想
2019年的長篇小說對于世界的描述同樣是多方位的,呈現出一個多姿多彩的文學世界,而照亮這個文學世界的則是作家新穎而深邃的思想。
在談到新穎而深邃的思想時,我首先想到的是鄧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我在閱讀這部80萬字巨大篇幅的作品時,始終被一股強大的思想光芒所籠罩。我以為這是一股可以打開不同文化差異之門的思想光芒,是一部可以與世界各民族的戰(zhàn)爭小說進行對話的中國文學作品。思想光芒來自作者宏闊的胸襟,他將香港保衛(wèi)戰(zhàn)以及中國抗日戰(zhàn)爭視為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因果鏈中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存在。思想光芒也來自作者對戰(zhàn)爭本質的反思,他從和平思維的角度去思考戰(zhàn)爭與和平的問題,其思考的深度和視域在中國當代戰(zhàn)爭小說中都是非常稀有的。他通過刻畫人物內心的恐懼來提醒人們一定不要忽視戰(zhàn)爭對于人類文明的破壞性。
生態(tài)意識對作家創(chuàng)作思維的影響不可忽視。比如阿來在《云中記》中就表現出相當清醒的生態(tài)意識。阿來就像一位博物學家,在小說中細致生動地描述阿巴眼前各種各樣的樹木花草、禽鳥蟲獸,不僅寫到它們的一動一靜,而且還寫到它們的習性和功用。阿來的文字讓我聯(lián)想起梭羅的《瓦爾登湖》和懷特的《塞耳彭自然史》,這兩部作品被認為是生態(tài)文學自然書寫的楷模。阿來就像梭羅和懷特一樣,在書寫自然時完全將自己的身心融入其間。但阿來對于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的認識要比梭羅更全面,體現出一種生態(tài)文明時代的高度。因此,他不僅對現代文明保持著批判的姿態(tài),而且也對現代文明的更新和發(fā)展充滿了期待。
陳應松的《森林沉默》同樣是一部高揚生態(tài)意識的作品。小說所描寫的對象是神農架的動物、植物和風情文化,陳應松對森林傾注了極大的感情,全篇幾乎六分之一的篇幅都是關于森林風景的書寫,森林的呼吸以及森林的喜怒哀樂都通過陳應松的文字傳遞了出來。小說的批判意識非常鮮明,但陳應松似乎也意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并非因為提倡生態(tài)理念而能得到完美的調整,森林太神秘,森林又是沉默的,人類還需要懷著虔誠和敬畏之心去面對森林和大自然。生態(tài)文學是一個比較時髦的概念,但現在有些生態(tài)文學只能算是偽生態(tài)文學,并非在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放低人類的姿態(tài),或干脆對人類批判一通就生態(tài)了。生態(tài)文學同樣不能迷失人的主體性。生態(tài)文學應該是將生態(tài)主義與人本主義有機結合起來的文學,是將人道主義推進到更高層次的文學?!对浦杏洝泛汀渡殖聊肪褪沁@樣的作品。
二湘是近些年引人注目的海外華裔作家新人,她的《暗涌》是一部具有全球化語境的小說,作者以一雙超廣角的眼睛,將發(fā)生在不同世界的現實——無論是喀布爾的人肉炸彈,還是深圳大廈內的P2P風暴——置于同一個平面上。她的敘述帶有清新的大洋彼岸的現代氣息,而從筆端流出的文字又浸透了東方文化的意蘊。這也是一部關于心靈和愛的小說,作者心有戚戚地書寫到恐懼經歷如何讓主人公的內心變得漆黑一團,但她賦予那些美好的人一個堅定的信念:有愛就有光。
有些思想發(fā)現往往是作者不經意間獲得的,如周瑄璞的《日近長安遠》。小說寫了兩個農村女孩進城后的命運變化,也許從故事層面來說并沒有超越類似題材小說的地方,但作者通過對兩個女孩的身體寫作揭示出女性身體的另一面,即女性身體不僅存在作為性別的身體,還存在作為勞動工具的身體。小說中的羅錦衣是在犧牲自己作為性別的身體,而甄寶珠則是在犧牲自己作為勞動工具的身體。在我的印象中,女性主義非常關注女性作為性別的身體,但偏偏忽略了女性作為勞動工具的身體。
盛可以的《息壤》通過三代女性的生育史書寫了女性的身體反抗和無奈,息壤是傳說中一種可以自動生長的土壤,盛可以大概是以此暗喻女性的子宮,并慨嘆什么時候它才會真正成為女人的“息壤”。
我之所以把梁曉陽的《出塞書》放在“思想”這一節(jié)來評述,是因為作者在文體上的思考之劇烈。這是作者十來年間往來于新疆和廣西兩地的真實記錄,他將非虛構和真情實感帶入小說敘述中,獲得了一個令人驚異的文本。
梁鴻的《四象》似乎是要嘗試以思想邏輯的方式來架構小說世界,她將“四象”這一古人的形而上理念轉化為小說的四個人物和春夏秋冬的時間序列,自我的體驗和意識流彌散在敘述之中。
徐皓峰的《大地雙心》則是另一種特異之感,這或許與作者的電影導演身份有關,小說有很強的畫面感,敘述的流暢度仿佛來自一位導演對鏡頭自如地掌控,小說將新舊交替時代下人物的多面性描寫得特別充分。
城 市
自中國現代文學以來,鄉(xiāng)村敘述在小說領域始終占據著核心位置,但這種狀況開始發(fā)生了改變,城市逐漸成為了小說最顯著的空間。在現代化和都市化的時代大背景下,城市正在上演一出又一出時代大劇,我們也有理由期待在城市這個空間里孕育出更多有分量的作品。從2019年的小說中也能看出這種變化趨勢的端倪。
但是讓我感到驚喜的并不是僅僅因為城市成為小說的主角,而是因為這些小說多半都是在揭露人性的秘密上做文章。作者們發(fā)現,在城市這個深邃而又隱秘的空間里,人性的復雜性得到了更充分的表現。如果說以往的鄉(xiāng)土小說主要是在倫理上做文章,那么現在的城市小說則主要是在人性上做文章。
陳希我在《心!》中寫了一種罕見的“心碎綜合征”,作者通過眾多人對主人公林修身的描述,試圖要揭示出人心是如何碎的,身與心是如何分離的。
格非的《月落荒寺》是一部直擊中年人生存困境和情感迷亂的小說。小說以某大學老師林宜生事業(yè)上的成功和婚姻、家庭上的失敗為主線,串連起一群生活在城市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生存與精神仿佛總是處于分離狀態(tài),彌漫著一種虛無感。這種虛無感非常準確地表現出知識分子庸俗的日常生活與精神本質之間的強烈錯位。
在城市書寫中,知識分子無意間成為了主角。如張檸在《三城記》中以一個“80后”知識分子作為主角,作者通過他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三座最代表中國現代化的城市里的精神歷程,得出一個比較沉重的結論:中國的都市人在心性上跟末世農民并無不同,我們尚無真正現代意義的“城市”。
孫颙的《風眼》寫了從事出版職業(yè)的知識分子。小說講述上海一家大型出版社在改革開放來臨之際,因“市場經濟常識叢書”的出版而遭遇的風波,出版人處在“風眼”口,他們的堅守和應對表現出了知識分子在特定年代的思想風貌。
城市小說無疑將日益占據更多的舞臺,這不僅因為城市在現實中處于絕對支配的地位,還因為作家們的體驗越來越依重于城市生活。付秀瑩是一位寫鄉(xiāng)村非常出色的作家,但她并沒有完全沿著《陌上》這一鄉(xiāng)村小徑走下去,她的《他鄉(xiāng)》非常真實地表達了她在城市生活的體驗,將城市作為一個鄉(xiāng)下女子自我奮斗的場所,書寫了現代女性在城市的精神歷練。這也是一部充滿女性意識的小說,所謂他鄉(xiāng)其實更是一種性別的存在,覺悟后的中國女性意識應該怎樣去破解現實與精神的困境,這是小說主人公的難題,也是今天中國城市女性無法繞開的難題。
擅長寫鄉(xiāng)村和礦井的劉慶邦自然而然地更關注城市中的鄉(xiāng)土印記,比如他在《家長》中所寫的主人公王國慧就是一個因為政策的改變而由鄉(xiāng)下人轉變?yōu)槌抢锶耍谕鯂奂彝ダ锼归_的各種矛盾不僅真實地反映了城市的現實,也反映了城鄉(xiāng)文化的沖突。
池莉和張欣的文學風格都是被她們各自生活的城市武漢和廣州所塑造的,她們也是城市小說執(zhí)著的開墾者,一直圍繞一座城市進行城市小說的寫作。池莉的《大樹小蟲》通過一個“富二代”與一個“官二代”的聯(lián)姻以及生二胎的故事,將家族敘述引入到城市小說中。張欣的《千萬與春住》寫了一對相伴成長的姐妹,她們一個出身權貴之家,一個則是家道中落,卻各有難言之隱,惟有相互取暖共克時艱。小說不僅寫盡南國繁華,也充分映射出時代變幻之詭秘。
薛燕平同樣是一位堅持寫城市的作家,但她寫的是城市的歷史,寫北京逐漸消失的胡同文化和市民生活。她在《寬街》中塑造了一個平凡普通的母親形象素花,帶給人們一種溫潤的京城記憶。
呂錚的《無所遁形》關注了城市的另一面,即與城市發(fā)展相伴而生的欺詐、盜劫、兇殺等罪惡行為。這部小說以大數據天網追蹤為主題,講述了警察與罪犯斗智斗勇的故事,盡管廣布“鷹眼”,遍架天網,仍然會有監(jiān)控盲點,于是城市成為了科技與人心相對抗的空間,人民警察的職責則體現在要讓一切隱藏的罪惡無所遁形。
程青的《湖邊》也是與犯罪有關的,這是一個殺妻騙保的故事,案情并不復雜,但案件帶給眾涉事人的心靈震蕩和人性變異,才是小說重點要表達的內容。
方方的《是無等等》寫的是房地產大騙局的故事,方方發(fā)揮自己會講故事的優(yōu)勢,將這個故事講得風生水起,同時也依舊保持著她揭露社會問題的犀利和深刻。本來大騙局會被一樁殺人冤案掩飾過去,但一位弱者的憤憤不平又將騙局的真相一點點撕開。結局更耐人尋味,警察破案了,即將實施抓捕行動,但這時才發(fā)現,這些詐騙犯們早已陸續(xù)移居國外了??梢灶A料,犯罪和打擊犯罪將是城市小說中的重要元素,但對于作家而言,固然是要使一切罪惡無所遁形,而更重要的還在于要使人性的隱蔽黑暗無所遁形。
盡管蔣韻的《你好,安娜》中人物所活動的空間主要是在城市,但我知道將其放在城市小說這個范疇里還是非常勉強的。蔣韻是一個始終追求精神性的作家,她的大部分小說可以稱為精神小說,倒是執(zhí)著于對人性和人心的探尋這一點,《你好,安娜》與城市小說的寫作趨勢不謀而合。這部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是寫幾個年輕人相互糾纏的青春歲月和愛戀,而在各自的內心埋下隱隱的嫌隙,也使主人公一生背負著深深的愧疚而尋求自我救贖。它關乎承諾,也關乎救贖,是一種讓人的精神獲得凈化和洗禮的敘述。
以蔣韻的小說作為這篇年度評述的結尾,也包含著我對小說的一種期待,期待豐富小說的精神內涵成為作家們在寫作中最首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