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載游記——馬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與中國》:百年浮生,須臾恒歌
《十載游記——馬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與中國》約翰·湯姆遜著 顏湘如譯/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9年1月版/79.00元
16開,374頁——這本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有大量木刻圖照片及長篇精彩記述的《十載游記》,無論如何都稱得上是一本厚實的大書。然而讀完它,卻比想象中容易得多。這場綿延十載的“田園調(diào)查”,不僅為當時的西方世界提供了一部質(zhì)量上乘的遠東旅行攻略,也向今天仍熱衷游歷東南亞諸國的旅人們,以及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我們,展示著歷史地層中的鮮活紋路。
當我們談論遠方時,我們在談論什么。亞熱帶懶洋洋的棕櫚,寬闊的葉子,大雨傾盆而下;迷人的妻子,溫柔的黑眼珠;在霧氣蒸騰、蚊蟲充斥的沼澤上,隨處可見的村落……
掩上書頁,這些動人的細節(jié)依然借由湯姆遜精湛的文筆,在讀者腦海中回環(huán)往復,勾勒著專屬于東方的恒古瑰麗。
然而有些時候,人們卻不自覺地望向那些他們想要看見的東西,從而驗證自己關(guān)于遠方的想象。就像岡倉天心抱怨的那樣,“西方人將大量的評論給了武士道——這種讓士兵沉迷的死的藝術(shù),卻很少注意能夠充分代表生的茶道。”
或許我們談論的遠方,從來都不只是遠方。
無處不在的中國人。書中,讀者可以窺見了那些遙遠的中國人如何在時空的切面里,于不同地域和境遇間生活的片段,真是何其珍貴與神奇!
他們穿著柔軟的絲綢,聽著女子嗓音尖銳的唱腔;他們對現(xiàn)代的規(guī)則尚且陌生,在參加水軍操練時,也忍不住悠然地搔癢走神;他們出身農(nóng)民,卻可以通過短短數(shù)月的培訓,精準操控復雜的機械。雖然湯姆遜不可避免地保持著需要又提防。贊賞又鄙棄的情感,但讀者依然可以感受到“這群受無能政府管束的中國人”的溫和、含蓄、精明,“潛在有一種剛毅、不屈不撓的特質(zhì)”。
時間的錨。建筑是人們于時間長河中,擲下的一枚枚精美絕倫的錨。西方建筑常見的形體多呈向上的趨勢,而中國建筑的空間外部形態(tài)呈現(xiàn)的平面舒展,在很大程度上被看成是華夏先民順從自然依戀土地的心理反映。
工業(yè)革命用血肉模糊的方式,帶來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湯姆遜進入繁忙的上海港口時,看見“優(yōu)雅與完美”的租界區(qū)中宏偉的歐式建筑,充滿驕傲地寫道:“統(tǒng)治者……發(fā)現(xiàn)自己耗費數(shù)百年時間……的政績,竟比不上這30年間,一小群外來的野蠻人在中國政府不情不愿分配出來的這一小塊沼澤地上的發(fā)展成果”。白云蒼狗,這些打磨考究的石頭,百年來佇立于黃浦江畔閱盡世事滄桑,從前高大恢弘的傲慢,逐漸沉淀為緘默的莊重。
另一方面,湯姆遜也深深為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著迷:一寺一島的金山寺,鬼斧神工的方廣巖天泉閣,陰郁雄渾的宮殿……他望著被聯(lián)軍毀于一旦的絕美夏宮,發(fā)出了“為什么不讓中國人對我們的高度文明刮目相看,而要以可怕的強權(quán)暴力讓他們心生恐懼”這樣天真的抗議。
《十載游記》于眼前這個目之所及,眾所周知的世界而言,是另一個奇幻緯度的存在。它的生動真切,常常令人產(chǎn)生時空錯亂之感。那些螻蟻般的生命體,如同梵高筆下的郵遞員一般,宿命般地闖入了一張照片、一篇文字和一塊畫板,宛若包裹上了史前奇妙的松脂,獲得了一種妙不可言的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