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編者按】
《求是》雜志2019年第12期發(fā)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章指出,“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xiàn)中華審美風范”。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開展美學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期刊發(fā)的兩篇文章,圍繞中國美學思想史和中國傳統(tǒng)美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展開深入論述,以期引發(fā)學界的進一步探討和思考。
學界對于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研究,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把古代美學思想當作遺產(chǎn),從文獻、從美學發(fā)展史的角度加以闡釋;另一種是把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當作資源,用于中國美學理論的建構。把中國古代的美學思想作為資源與作為遺產(chǎn)之間是有區(qū)別的,當然也是有聯(lián)系的。我們需要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資源建構當代美學理論,也需要把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作為遺產(chǎn)忠實地加以整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當我們把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作為資源使用的時候,要重視它的遺產(chǎn)價值,要回歸歷史語境。當我們把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作為遺產(chǎn)使用的時候,也要重視它的資源價值,通過取舍和轉換進行理論建構。無論是中國美學思想史研究,還是中國美學理論研究,都面臨史論結合的問題。對于中國美學思想史來說,中國美學理論是基礎;對于中國美學理論來說,中國美學思想史是背景。研究中國美學思想史要還原其歷史語境,以還原為主,建構為輔。研究中國美學理論則是重視其當代價值,以建構為主,還原為輔。
一
中國美學思想史研究可以進一步豐富美學理論,但一定要以美學理論為基礎。我們要依托于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整體背景,對中國古代的思想加以整合。古代美學思想資源,有益于當代美學理論的建構。而建構的方法,也影響著美學思想史的研究和寫作。撰寫中國美學思想史的作者,在腦子里要有成熟的醞釀,對中國古代美學理論要有系統(tǒng)的理解,而中國美學思想史的研究也可以深化和豐富學者對中國古代美學基本理論的理解,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中國美學思想史的研究者,心中應當有一個清晰的中國美學理論框架,才能鑒別中國美學思想史中的史料,懂得它們的美學價值所在。中國傳統(tǒng)的“我注六經(jīng)”的方法和“六經(jīng)注我”的方法需要統(tǒng)一,只能有所偏向,而不能偏廢。
我們研究中國美學思想史,需要對歷史上影響美學思想史發(fā)展的諸種因素加以概括和總結,揭示出變遷、轉型的內(nèi)在規(guī)律,關注中國美學思想史上的啟蒙者和集大成者,重視美學思想的端倪和發(fā)展脈絡,其中尤其要重視時代特征對美學思想的影響。中國美學思想史不是簡單、直線地向前發(fā)展的,其中有迂回、有曲折,有高峰、有低谷,要警惕線性進化論式的美學思想史觀。那些哪怕是孤立的、缺乏源流但有價值的創(chuàng)新見解,也應該給予重視。中國美學思想史的研究,并不是對中國古代美學思想進行簡單的肢解和整合,而是既要尋求它的內(nèi)在邏輯,又要尊重歷史語境和客觀事實。
研究中國美學思想史的視角可以是多元的,但諸種視角各有利弊。偏重于研究專人專書的美學思想史,和偏重于藝術門類專題的美學思想史,以及單純以朝代劃分的美學思想史等都是有利有弊的。我們只能在突出史的脈絡的基礎上,兼顧其他角度進行美學思想史研究。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史大致可以分成四個時期。先秦是萌芽期,漢魏晉到唐是發(fā)展變化期,宋金元是轉型期,明清則是豐富總結期。從先秦到清代,美學思想既有一以貫之的脈絡,也有不斷變化和不斷豐富的內(nèi)容。社會背景在拓展,審美實踐在拓展,人們的思考也在拓展。因此,中國美學思想的演進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展開的過程。比如說對于魏晉時代,我們要重視各民族的多元融合,外來文化的融入與交流。我們通常說宋金元是轉型期,那么它到底是怎么轉型的?我們對這些問題的解釋,需要以審美意識的實際和美學思想的實際為根據(jù)。而在繪畫美學方面,宋代則有館閣體、文人畫和民間畫等審美意識方面的區(qū)別,這同樣反映在美學思想中。另外,中國美學思想史的研究還要重視精英與民間、雅與俗等關系的互動。
二
中國美學思想史有自身的品格和氣質。我們對中國美學思想史的研究,要有明確的學科意識和學科界限,既不要守舊,也不要泛化。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我們對美學學科的理解,要重視學科本身的特征。我們研究美學問題,涉及美學與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的關系,適度地借鑒哲學史、文論史和藝術理論史的研究是必要的,但各自的側重點是明顯的。美學與宗教信仰、倫理、道德等方面的關系也很密切,但更要重視美學的內(nèi)部規(guī)律,不要被相關學科,如倫理學和宗教學所同化。我們可以運用文史哲等多學科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重視美學與政治和道德等領域的相關性,可以拓展美學學科,但不能模糊和泛化美學學科的界限,否則客觀上就消解了美學學科。前些年曾經(jīng)流行的審美文化史研究,把美學研究放到文化的背景中去理解,可以拓寬中國美學思想史的視野,但其中有些審美文化研究,只有文化,而沒有審美,值得我們警惕。
中國古代豐富的美學思想,是千百年來審美實踐的總結。它們是客觀存在的,只是缺乏一個現(xiàn)代形態(tài),需要我們加以概括和整理,用于指導當下的審美實踐。論可以從史出,關鍵不要觀念先行,要重視史料中所呈現(xiàn)的發(fā)展規(guī)律。美學思想史的撰寫更講究客觀性,“史”的漢字就是從手持中,中即是正的意思,對人物的取舍不能以個人的好惡為標準,要重視真相和可信度,力求把美學思想史寫成信史。美學思想史研究可以突破已有的模式和規(guī)范做多元的嘗試,但還是需要有一個規(guī)范。
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史的研究中,概念、范疇和命題很重要,我們要重視概念、范疇和命題的演變史。從現(xiàn)代學術規(guī)范看,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概念、范疇和命題,確實有含義不確定、很難領悟和把握的一面,但是我們應當積極面對,充分顧及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學理特點。中國古代的概念和范疇的運用,是可以跨學科的。諸如氣、氣韻、風骨等,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視角加以運用,我們不能嚴格地界定出它的學科歸屬。而命題是后人在前人的思想中加以概括總結的,并且形成了一個傳統(tǒng),如“不平則鳴”等。中國古代美學概念、范疇和命題不像西方那樣嚴密和確定,但是內(nèi)容非常豐富,還具有模糊性和靈活多變的特點,其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吸取、深入探討和借鑒的內(nèi)容。
三
中國美學思想史的研究,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本著科學的態(tài)度,認真梳理其思想脈絡,充分汲取其中的思想精華和理論精髓。同時也要批判借鑒西方美學的研究方法,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與中國古代美學相比,西方美學特別是西方現(xiàn)代美學有更為系統(tǒng)的學術形態(tài)和學科意識,體現(xiàn)著現(xiàn)代學術規(guī)范。因此,進行中國美學思想史和中國美學理論研究,批判借鑒西方美學的思想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漠視西方現(xiàn)代學術體系是一種鴕鳥行為。我們應該在批判借鑒西方美學范式的基礎上,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具體實際,歸納出自己的美學思想體系,從而使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在現(xiàn)代語境下更廣泛地被理解和接受。我們要看到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與西方美學具有可接軌的基礎,要尋求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普遍性,包括它可以被其他文明接受的可能性,最終建構一個世界美學的學術共同體。
但是,中西審美實踐是有一定的差異的,即使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內(nèi)容,概括和歸納的角度與方式也有一定的差異,我們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美學的模式。中國美學文獻資料的整理,不能以西方美學為準繩,進入求同棄異的誤區(qū)。西方漢學家是在西方視角的觀照下進行研究的,他們對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探索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但我們要有自己獨立的研究方法,不能迷信漢學家,更不能將中國美學思想當成西方美學理論的注腳。對于世界美學思想史的整體來說,中國美學思想史雖然是特定地域的美學思想史,是地方性審美經(jīng)驗的概括和總結,但是西方美學思想史也同樣是地域美學思想史,同樣是地方性審美經(jīng)驗的概括和總結,我們不能用西方美學思想史以偏概全,抹殺其他地域的美學思想史。全球各地文明中的美學思想應當多元互補,世界美學思想史不是全盤西化的美學思想史,我們要重視世界各國、各傳統(tǒng)文明中的美學思想的差異性和豐富性。
當下的中國美學思想史研究有它的現(xiàn)代性問題。無論中西,古代都沒有專門的美學思想史,也沒有專門的美學理論著作。所謂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和美學思想史是我們站在現(xiàn)代美學的角度,對中國古代美學資源和遺產(chǎn)進行歸納和整理的成果,是與現(xiàn)實需求相統(tǒng)一的現(xiàn)代性闡釋,因而完全沒有學科的立場和當代意識是不可能的。尊重歷史事實與體現(xiàn)當代意識是有機統(tǒng)一的。美學思想史家對美學學科的理解要堅持客觀性與主導性的統(tǒng)一,彰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獨特性。如何利用現(xiàn)代性眼光審視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資源,是當下研究中國美學思想史的關鍵。中國美學思想史研究需要尊重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資源本身的準確內(nèi)涵,借助現(xiàn)代漢語合理闡釋和重構古代美學思想史,而不是簡單的借題發(fā)揮。我們現(xiàn)在講重構,重在強調在建設過程當中體現(xiàn)時代的高度,使其理論形態(tài)能夠與時俱進。中國美學思想史的撰寫者,不僅要對中國美學思想史有宏觀、整體的把握,還要有微觀、具體的研究,體現(xiàn)當下中國美學思想中對具體問題研究的最新成就。撰寫者要具有前瞻性,要站在美學思想史研究的前沿,并與美學思想史的研究群體對話,而不是自說自話。美學理論的建構是以美學思想史為基礎的,美學思想史的積淀,是美學理論形成的資源。撰寫中國美學思想史,準確理解和合理發(fā)掘其現(xiàn)代價值,是構建中國現(xiàn)代學術體系的重要方面。
(作者:朱志榮,系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