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炯:讓人著迷的澳門文學書寫
鄧曉炯
曾獲澳門文學獎、澳門中篇小說獎。文字作品包括:小說集《浮城》、《刺客》、《迷魂》、《亂世童話》(合著),以及散文評論集《有感爾發(fā)》,其中《刺客》、《迷魂》曾被翻譯英文、葡文出版;舞臺戲劇作品包括:兒童劇《魔法寶石》、《反斗西游記》,澳門民間傳說系列《石獅子》、《許愿靈猴》,以及改編劇本《女帝奇英傳》(改編自梁羽生同名小說)、跨界歌仔戲《聊齋—幻·夢》等。
太爾:若您能邀請任意四位作家(在生或離世皆可)一起共進晚餐,想邀請誰?
鄧曉炯:倪匡、還珠樓主、托爾金和佐治?馬丁。
太爾:您認為澳門最有趣的歷史人物是誰?
鄧曉炯:P·Bruno神父——他是1622年澳門打敗荷蘭那場戰(zhàn)役中,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的一個神秘人,后來我把他放進了小說《迷魂》里,雖然他是否存在至今仍未有定論。
太爾:您的創(chuàng)作習慣和方式?
鄧曉炯:因為自己并非全職作家,時間有限,因此找到了創(chuàng)作題材之后,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斷地在腦海里醞釀,也會去翻看相關的書籍或影視作品,反復推敲人物設定和故事軸線,雖然這很容易會令寫作速度陷入來來回回的“龜速”,但過程本身充滿了游戲感,自己樂在其中,享受天馬行空、創(chuàng)意思考的快感。
太爾:為何會喜歡以“澳門”為主題或背景來寫作?
鄧曉炯:澳門作為中西文化碰撞的最早起點,雖然在“大歷史”中不易被看見,但仔細觀察背后的脈絡,其中有很多值得探究之處,比如澳門開創(chuàng)的許多個“中國第一”: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圣保祿學院)、中國第一所西式醫(yī)院(白馬行醫(yī)院)、中國第一所以西方金屬制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印刷廠(圣保祿學院附屬印刷所)、中國第一份外文報紙(《蜜蜂華報》),等等,都是今天已淡化于世人記憶但卻影響深遠的事件,加上澳門獨有的賭場、土生族群等,也是文學書寫的大好題材,令我為之深深著迷。
太爾:您認為澳門文學的最大挑戰(zhàn)是什么?
鄧曉炯:如何更有效地連接作者與讀者:寫作人要走出書房,關切當下議題;普羅大眾也應放下手機,讀讀文學(尤其是本土)作品,希望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慢慢形成互相鼓勵、互相促進,甚至互相挑戰(zhàn)的文學生態(tài)圈。
太爾:對澳門文學未來的想象與寄望?
鄧曉炯:我希望看到日后更多界限會逐漸被打破——澳門的作家和作品,可以更多地和內地、港臺以至海外華語地區(qū)交流互動;我也希望不同語言之間的藩籬得以打破——澳門更多的中文作品可以被翻譯成英、葡等語言,而澳門以及外語世界(如葡文、英文等)與“澳門”相關的史料、作品也能被翻譯成中文,讓澳門的讀者能看得見、讀得懂;還希望不同藝術領域之間的分野得以打破,文學與電影、電視、戲劇、舞蹈之間,能更多往來,催生出有趣的跨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