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書讓你愛上柏林
柏林充滿戲劇性的城市歷史,印證著20世紀的跌宕起伏,她身上的累累傷疤也刺激著一眾詩人、小說家、導演述說著她的故事。文化旅游網(wǎng)站culture trip選出十本以柏林為背景的書,帶你觀看這座城市。
漢斯·法拉達《柏林孤影》(1947,英 譯 本Michael Hofmann2009)
這部小說是二戰(zhàn)后德國出版的第一批反納粹的小說之一。出版于法拉達去世那年,根據(jù)真實事件創(chuàng)作,講述一個工人階級的丈夫和妻子獨自行動,成為德國抵抗運動的一部分。
克洛伊·阿里吉斯《云之書》(2009)
駐扎倫敦的墨西哥作家的第一本小說,講述一個墨西哥女孩來到柏林尋找這座城市歷史的故事。這部小說的主角不是這個女孩,而是柏林這座城市。
伊恩·麥克尤恩《無辜者》(1990,中譯本朱乃長2010)
這部間諜小說背景設(shè)定在冷戰(zhàn)初期,也是一個經(jīng)典浪漫愛情故事。
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別了,柏林》(1939,中譯本孫法理2016)
伊舍伍德在德國魏瑪時期創(chuàng)作的小說,具有半自傳的性質(zhì)。其中人物都難逃納粹魔掌:歌廳的歌手,同性情侶,猶太后裔。這部作品后來改編為久負盛名的音樂劇《歌廳》。
阿爾弗雷德·德布林《柏林,亞歷山大廣場》(1929,英譯本Eugene Jolas1931,英譯本Michael Hofmann 2018,中譯本羅煒2003)
德國文學巨匠德布林的這部作品常被拿來與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作比較,被認為是20世紀最佳小說之一。故事圍繞著亞歷山大廣場展開。如果只讀一本關(guān)于柏林的小說,這是首選。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天賦》(1938,英譯本1963,中譯本朱建迅王駿2004)
納博科夫的最后一部俄語小說,代表著與舊世界的告別,而這部半自傳體小說是在柏林寫的,描繪了俄國流亡青年藝術(shù)家在歐洲大陸的生活。
安娜·豐德《史塔西地帶》(2002)
澳大利亞作家豐德1990年代中期在柏林工作,她漸漸被東柏林的城市歷史所吸引。書中人物生活在曾無處不在而余力未消的史塔西影響之下。雖然兩德形式上統(tǒng)一,但真正的和解還有待時日。
保羅·貝蒂《睡城》(2008)
一個DJ追隨一位爵士樂手來到西柏林的酒吧“睡城”,這部諷刺小說里充滿音樂文化,是一部后冷戰(zhàn)時期的柏林風情畫。
彼得·施耐德《跳墻的人》(1982)
施耐德是1968一代的主要知識分子,這部市民和記者視角的短小作品一出版,便成為1980年代的經(jīng)典,很快被改編為電影。后來,則成為一部預言。
烏韋·蒂姆《仲夏夜》(1998)
這部小說以兩德統(tǒng)一后的當代柏林為背景,主角是個寫不出新書,開始寫關(guān)于土豆的文章的作家。為了做研究,他去探訪了住在東德的土豆專家。其中充滿了超現(xiàn)實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