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葆秀:秋日勝春朝
一周前,首都電影院,京劇電影《風雨同仁堂》首映禮,高朋滿座,星光閃耀。登上過大大小小無數(shù)個舞臺的趙葆秀,平生第一次站在大銀幕前,感謝著所有為這部電影付出辛勞的人們,唯恐落下一個。
1997年5月23日,京劇《風雨同仁堂》經(jīng)過主創(chuàng)團隊的反復(fù)磨合,終于走上了舞臺。趙葆秀成功塑造了樂徐氏這一全新的老旦角色,并成為經(jīng)典,在京劇史上留下華彩一章。
從京劇到電影,《風雨同仁堂》走了22年,劇中的樂徐氏永遠48歲,而趙葆秀已經(jīng)邁入從藝的第六十個年頭,身為北京京劇院一級演員的她最近又獲得北京市有突出貢獻人才獎。六十年風雨兼程、砥礪前行,在場燈亮起的那一刻,都化為金秋暖陽,閃耀著豐收的色彩。
1
看一場戲就“瘋魔”了
北京,頤和園北宮門外,大有莊,油作胡同。這是一片青磚灰瓦的四合院群落,挨著宮苑,傳說是當年慈禧太后常駐頤和園,王公大臣為了隨侍在側(cè)而建立起的宅子。趙葆秀的家就在油作胡同里。
1948年,趙葆秀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甫一出生,就展現(xiàn)了極好的嗓音天賦,哭聲響堂,震得母親想打,父親卻笑著說,看來這閨女未來是要搞文藝的。父親的遠見沒錯,趙葆秀早早兒地就加入了學校文藝宣傳隊,然后母親拉著她的手,走進了人民劇場。
二樓,第四排,靠左。不算好的位置,卻讓趙葆秀記了一輩子。京劇《野豬林》,臺上的林沖是大名鼎鼎的李少春,可趙葆秀的目光卻緊跟著林娘子——這衣服真好看,這水袖真好看,一轉(zhuǎn)身這頭上的水鉆就放出五彩的光,亮晶晶的,太好看啦!回到家,小姑娘就“瘋魔”了,披上毛巾被當褶子,手腕系上枕巾當水袖,站在床上自己就美起來。母親看著直樂,從此,只要去看戲,總會帶著她。
1959年,趙葆秀11歲。母親在《北京日報》的夾縫里看見北京市戲曲學校的招生啟事,就帶著一臉憧憬的趙葆秀從大有莊到南城的自新路參加考試。路途很遙遠,公交車轉(zhuǎn)人力三輪,到前門的時候,暴雨傾盆,三輪車大半個轱轆都沒在水里,待風雨兼程地趕到北京市戲曲學校,趙葆秀一眼看見一排漂亮的大姐姐站在學校門口,迎接考生,她更歡喜起來,好像看見未來也這樣漂亮的自己。
等她再次走進這個校門的時候,手里已經(jīng)攥著錄取通知書,滿心憧憬地看著老師,卻聽老師說,她被分在“老旦組”。本不是梨園子弟,對京劇尚一知半解,趙葆秀問了句:“老師,什么叫老旦?。俊钡玫降幕卮鹗牵骸袄系┌?,就是演老太太!”
一句話,如一盆冷水,澆得她冰涼。
老旦組一共五位同學,和青衣組在一起練功。那邊婀娜搖曳,英姿颯爽,再看這邊,五個小孩兒,拄著小棍兒,扣腕子扣胸坐屁股,存著腿學老太太。趙葆秀眼巴巴看著青衣組,羨慕極了。
“老師,我低音唱不下去!”只能唱高音是不是就能去學青衣了?這是趙葆秀樸素的小九九。開蒙老師孫甫亭先生,推推鼻子上那副瓶底子一樣厚的眼鏡,了然地瞅瞅她,“練練就下去了!”
就這樣不情不愿地學到了第二年,12歲時,她迎來了人生第一次演出。緊張,興奮,趙葆秀把一出《岳母刺字》背了又背,練了又練,終于,拄著她的小拐棍站在了煤炭劇場的上場門。踩著鑼鼓點,邁著臺步,上場,還沒適應(yīng)臺上的燈光呢,臺下就傳來“嘩”的一片聲響。這是觀眾看見一個稚氣未脫的小老太太上臺,忍不住地笑,卻讓臺上不明就里的趙葆秀一下子緊張了,以為自己穿錯了行頭。直到滿堂叫好聲轟上來,她的心才落了地。原來唱老旦也可以光芒四射!
自此刻起,趙葆秀的一顆心才真的在老旦這個行當里踏實下來。
原本五彩斑斕的那個夢,意外地換了一種樣貌,卻依然璀璨。
2
一條胡同一條胡同尋師
在戲校學了九年,畢業(yè)后,趙葆秀并沒有按照計劃進入劇團開始工作,而是被時代的洪流裹挾,在山區(qū)、干校、農(nóng)場和“樣板團”之間進進出出,幾番上下。等她進入北京京劇院時,全國正在“恢復(fù)傳統(tǒng)戲”。
經(jīng)過了“樣板戲”的年代,有的年輕演員連片子都不會貼了,恢復(fù)傳統(tǒng)戲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趙葆秀想要提高自己的藝術(shù)水平,從工資里擠出錢來,買了一臺收音機。這天,她聽到了一段《李逵探母》,這出老旦戲她從沒看過,卻被劇中的李母唱得流下眼淚來。趙葆秀驚嘆于老旦的魅力不僅在于嗓子好、唱得高,還能用好嗓子唱得聲情并茂,五味雜陳。
趙葆秀急切地想見這位好演員李金泉,跟他學這出《李逵探母》,然而經(jīng)過十年動蕩,這位先生現(xiàn)在在哪呢?
東珠市口,胡同里,一個高臺階,這就是趙葆秀知道的所有線索,連個門牌號都沒有。她就用最笨的法子,在珠市口一條胡同一條胡同地找,一扇門一扇門地敲,“您這兒有一位唱老旦的先生嗎?”這句話她從上午問到下午,四五個小時之后,還真就在一個高臺階上得到了回應(yīng)。
看著眼前這位姑娘,李金泉很驚訝?!澳憔瓦@樣一家一家問著找到我了?”姑娘點頭?!跋敫覍W《李逵探母》?”這姑娘使勁點頭?!澳奶?,讓你們團長帶著你來一趟吧!”先生話不多,已認可了單純執(zhí)著的趙葆秀。
第二天,趙葆秀所在的北京京劇院四團團長王佩林就帶著她去正式拜了山門,自此,她開始跟隨先生學藝。對于復(fù)排《李逵探母》,院領(lǐng)導(dǎo)也很支持,將袁世海和李金泉兩位先生請了來。趙葆秀和羅長德這兩個年輕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袁先生卻說了句:“不急,這劇本得改!”
原來自1956年這出戲創(chuàng)排以來,袁世海先生一直在琢磨,覺得原劇情枝蔓太多,真假李逵的情節(jié)應(yīng)該刪去,增加李達的戲,用李達的不孝反襯出李逵的孝,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劇本一改就是兩年,李金泉先生帶著趙葆秀從腳步練起,將李逵的母親這一角色掰開了揉碎了分析給趙葆秀聽,“這是一個貧苦的哭瞎了眼睛的老太太,身體要更佝僂些,腿要存得深點,眼睛要略翻一下眼珠,眼白多露些!”
多方努力下,《李逵探母》復(fù)排成功。趙葆秀站在舞臺上時,李母的形象就立住了,佝僂成一團的老太太,眼瞎,矮小,瘦弱,完全看不出她原本一米六七的個頭。李金泉先生設(shè)計的唱腔,符合人物,跌宕情深,在趙葆秀的演繹下,感動了一堂觀眾。這是她第一次真正地完成了“塑造角色”,也為她打開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大門。
“我太佩服這些老藝術(shù)家了,他們在不斷地審視自己的作品,不斷地修改。一出精品,是經(jīng)過了多少代人的修改完善才成為精品,兩個月不可能成為精品的。我不僅學到了藝術(shù),更學到了態(tài)度?!?/p>
1981年,已經(jīng)跟隨李金泉先生學戲三年的趙葆秀來到老師家里,帶著熱切的向往,又有點膽怯?!袄蠋?,我們院要給年輕演員辦集體拜師會……”余下的話沒說,先生就點點頭,“那咱們就一起辦了吧!”趙葆秀一下子笑了,“可是,我還想拜一位師父?!?/p>
原來,1970年,趙葆秀正鼓足了勁兒排練《智取威虎山》中李母一角兒,卻從樣板團被轟到了五七干校。同在干校的何盛清老師,富連成盛字輩的先生,很明白和理解趙葆秀的痛苦和絕望,就對她說:“姑娘,別灰心,瓦塊兒也有翻身的日子!”在極度痛苦無助的時候,這樣一句話,就是拯救精神的靈藥,直到今天,一旦說起,趙葆秀仍忍不住流淚。
趙葆秀想拜何盛清,這是她感恩的方式,是她孺慕之情的表達,卻又怕李金泉先生介意。先生卻說:“好孩子,梅先生也不是只有一位師父??!”1981年新春,陶然亭,趙葆秀在大家的見證下,如愿拜了兩位師父。
憑著一腔赤誠,趙葆秀找到了那個高臺階,找到了師父。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也無私地護送著徒弟邁上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高臺階。
3
雖“偏行”也要有自己的戲
在戲校時,一年夏天,趙葆秀穿著一身漂亮的裙子走在校園里,一個同學碰見她,說了一句“喲!你們唱老旦的還穿花裙子呢?”
趙葆秀只是奇怪,唱老旦的穿花裙子怎么了?等她真的進了劇團,做了演員,才明白原來老旦是“偏行”。京劇有那么多劇目,老旦作為主角的卻屈指可數(shù)。
有的人對趙葆秀說:“你呀,傍好了角兒,就能吃香的喝辣的!”李金泉先生卻對她說:“你要有自己的戲!”
要有自己的戲?嗯,每次院里讓報演出劇目,她不是《赤桑鎮(zhèn)》就是《打龍袍》,劇目太少了,是得有自己的戲。
《李逵探母》演出后,她從吳祖光先生那得到了《三關(guān)宴》的劇本,這是她第一出挑梁的大戲,藝術(shù)指導(dǎo)和唱腔設(shè)計都是李金泉老師,導(dǎo)演是副院長劉景毅。一下子從貧苦的李母跳躍到《三關(guān)宴》里的將帥使臣佘太君,人物跨越太大,趙葆秀很忐忑。每天早晨陪著師父去天壇練功,師父打完太極后就給她分析人物,融入了老生、武生、武小生的特點,為她設(shè)計佘太君的身段和腳步。
人物外形的分量有了,李金泉還想給趙葆秀設(shè)計一段核心唱腔。原本還有些顧慮,讓趙葆秀唱了唱閉口音,“一七”“姑蘇”,趙葆秀每個轍口都響,調(diào)門兒高低都有,并且上不封頂。李金泉高興了,放開手腳,一切從人物塑造出發(fā),在全劇最后設(shè)計了一段13分鐘的唱段,唱詞有40多句,板式極豐富。
誰料臨近演出時,趙葆秀得了重感冒,嗓音喑啞,甚至一字唱不出。然而首演不能改期,她只好硬著頭皮上了臺,演到中場休息,想想最后這一大段唱,心生膽怯。短短十分鐘,她在后臺來回走,做著劇烈的思想斗爭,甚至想要掀開幕布向觀眾道歉,說自己唱不了,然而,“逃兵比失敗更可恥!”
這就是自幼好強的趙葆秀,她可以接受失敗,卻不接受臨陣脫逃。下半場她越唱越好,最后一段更是掌聲頻起。
從《三關(guān)宴》開始,趙葆秀陸續(xù)創(chuàng)排了《八珍湯》《金龜記》。隨著自己藝術(shù)水平的提高,創(chuàng)作思想也在老師和諸多前輩名家的潛移默化下有了一番新境界?!凹热痪﹦∷囆g(shù)是綜合性的,那么老旦為什么不能有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
創(chuàng)排《八珍湯》時,劇本在“風雪夜”這場給趙葆秀留下了充分的表演空間。她沒有放過這個機會,將當年排演《智取威虎山》時練下的跪蹉步運用到了這場戲里。不僅如此,趙葆秀還抱著褶子走進了當時北京市文化局為青衣花旦行當舉辦的水袖學習班。
同事們看見她都很奇怪,“葆秀,你要改青衣?。俊壁w葆秀也不多說,玩笑地點點頭,“對!改青衣!”直到《八珍湯》上演,人們看到風雪夜里趙葆秀那上下翻飛的水袖,才知道她用了什么功。
1996年底,趙葆秀接到了《風雨同仁堂》的劇本。劇中的主角樂徐氏48歲,而趙葆秀那年,也剛好48歲。
這不是傳統(tǒng)戲,也不是現(xiàn)代戲。樂徐氏正值中年,從年齡感和塑造人物出發(fā),老旦的表演程式便不能直接用,而是需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再創(chuàng)作。
沒有一個可以借鑒的形象,一切都要靠自己。首先從外形上,樂徐氏得挺起來,不能存腿坐屁股,不能扣胸扣手腕,腳步也得符合樂徐氏的身份特點。然而想要改變多年表演造就的身體記憶,談何容易?這背后,又是一番苦練。
唱腔設(shè)計上也頗多艱難險阻,趙葆秀又去找?guī)煾噶?。和師父聊到半夜,她忽然想起了裘盛戎先生。那還是在樣板團的時候,趙葆秀在臺上唱《紅燈記》,裘盛戎先生坐在頭道幕邊看,唱完了點手喚她過去,“姑娘,下次再唱‘你爹爹此去難回返’時,把‘回’字的字頭強調(diào)一下?!壁w葆秀按照裘先生說的試了試,醍醐灌頂,這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處理,就讓這句唱有了感情,李奶奶的形象一下子生動起來。此后,趙葆秀總是這樣仔細斟酌每個字的處理,裘先生這“一字之師”,讓她受益終身。
此刻,趙葆秀想起了裘先生在《姚期》里的“引子”,忽然茅塞頓開。這之后,但凡有助于樂徐氏形象塑造的,趙葆秀都拿來用,不拘行當,不論流派,在李金泉先生的保駕護航下,這些都化到了老旦的聲腔里,不著痕跡。
《風雨同仁堂》樂徐氏的創(chuàng)作,趙葆秀可謂篳路藍縷。樂徐氏的成功,大大豐富了京劇老旦藝術(shù)的表現(xiàn)能力和范疇,為老旦行留下了一個全新的鮮活人物形象。
“你要有自己的戲!”師父離去多年,趙葆秀再回想起這句話時,方明白李金泉先生的一片苦心。這不單純是要她多創(chuàng)作劇目,還飽含著他對京劇老旦行當?shù)陌l(fā)展構(gòu)想,要豐富人物、豐富表演。
4
不斷打磨為確保正宗
白駒過隙,光影荏苒,不知不覺間,趙葆秀也鬢染風霜。課徒授業(yè),是她現(xiàn)在最重要的工作。
從教授8歲的翟墨算起,幾十年來,趙葆秀陸續(xù)收了十余位入室弟子,其他專業(yè)和業(yè)余的學生更是多不勝數(shù)。練功房里,她是嚴肅的老師,親身示范,逐字逐句口傳心授,哪里錯一點都不行。
下了課,趙葆秀便是親切的母親,學生在她家里吃住是常事,外地學生來京學戲,碰到家里住不開,她就親自去附近給學生找住處安頓妥當。
都說趙葆秀是個好師父,她卻覺得,比起李金泉先生來,她還差得遠。
“老師為我創(chuàng)了那么多好腔,幫我塑造了那么多人物形象,可是在臺前享受掌聲的是我,他一直在幕后。我跟老師學藝,不光是學藝術(shù),還學先生對待傳承的無私精神。”
是的,傳承。自己當了師父,才更能理解李金泉先生當年對傳承二字身負的責任感。“老旦行要傳承,要發(fā)展,得有人,有戲。一出戲怎么能成為經(jīng)典傳下去?那就需要一代一代的演員不斷地打磨。哪怕我在一出戲里就打磨了一個字,一個身段,也要把它打磨好,讓觀眾愛聽愛看,再給學生們傳下去,我也算盡了我這代人的責任?!?/p>
不僅如此,她還將自己的舞臺經(jīng)驗細心地做了總結(jié)。聽到哪個鼓點時該起身段,怎么樣翻手腕能防止水袖弄亂頭發(fā),走幾步能正好到臺口,類似這樣的“節(jié)骨眼”她都做了規(guī)范,再悉心傳授給學生們。
“開始還覺得這樣是不是太機械死板,后來覺得這樣是對的。我把最標準的規(guī)范把握住了,再教給學生,未來有悟性的學生才能在一個好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發(fā)展,繼續(xù)打磨。”
2019年7月,趙葆秀又新收三名入室弟子。拜師儀式上,她鄭重地送給弟子們?nèi)荻Y物:1932年,師爺李多奎先生正值盛年時錄制的《孝義節(jié)》,毫無瑕疵,是李派老旦藝術(shù)的范本;師父李金泉先生的三出代表劇目《李逵探母》《罷宴》《岳母刺字》,這是對李派老旦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再發(fā)展;自己的專輯,這是對李派藝術(shù)的一脈相承,盼望未來能與學生們教學相長。
“傳承是我們京劇乃至戲曲界留下來的成功經(jīng)驗,師父要真教,學生要真學,努力才是獲得的定律,我一定會把我學到的東西傾囊相授,甘為人梯?!贝丝痰内w葆秀,似乎與當年的李金泉先生聲影重疊,一樣的諄諄教誨,殷殷期盼。
梨園行吟一甲子,她的代表作《八珍湯》《金龜記》和《風雨同仁堂》已成為老旦行的經(jīng)典劇目,廣為流傳,李金泉先生當為之欣慰。
而趙葆秀從最開始不愿意接受老旦的暮色蒼蒼,到收獲這碩果累累,她在這秋日里,自有一番絢爛。
秋日勝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