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鐵梅:唱出川劇的麻辣味
圖為沈鐵梅飾演《李亞仙》劇照。
說來也巧,沈鐵梅三獲梅花獎,每次都是間隔11年。
1989年,年僅24歲的她站上這個代表中國戲劇表演最高榮譽的領獎臺;2000年,歷經(jīng)大起大落、一直不肯放棄舞臺的她,涅槃重生,憑借作品《金子》摘得第二枝梅;2011年,她帶著一出《李亞仙》,第三次捧起梅花獎。
這些閃光時刻,對于沈鐵梅而言,是偶然,亦可以說是必然。
沈鐵梅的父親沈福存是京劇名家,母親是川劇演員。用鐵梅的話說“胎教就是京劇”。就連她的名字,也來自京劇《紅燈記》。兩三歲的時候,小鐵梅便能跟著父親哼唱樣板戲;到了四五歲,父親就要求她每天至少練功1小時。父親的嚴格,為她打下了一生的良好基礎。在沈鐵梅記憶中,父親極少表揚她,“直到我演完《金子》,爸爸才算真正認可了我?!?/p>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加之天賦出色,沈鐵梅也開始相信,自己是為戲而生的——只不過,她最初以為的這個“戲”,是京劇。
可是,天不遂人愿。沈鐵梅報考那年,所有戲校的京劇專業(yè)都不招生,在別人的勸說下,她進了川劇學校。但年幼的沈鐵梅對此相當抗拒,夜里還偷偷抹過眼淚。小姑娘覺得,川劇是“吼戲”,那種吶喊式的、追求聲音極限的唱法不好聽。
這些童年印象,也為她改革川劇聲腔埋下了伏筆。多年后,沈鐵梅開創(chuàng)了川劇史上幾個“第一”:第一個開獨唱音樂會的川劇演員;第一次用交響樂隊伴奏演出川劇傳統(tǒng)戲;第一個將川劇藝術帶入歐洲音樂殿堂。
有人開玩笑說,沈鐵梅是天生的角兒。但她的自律與能吃苦是出名的。她常常下了晚自習還要去排練場背詞;重慶夏天酷熱,其他孩子可以喝冰水,她為了保護嗓子,從來不敢喝;拜在京劇名家競華先生門下之后,她常常要坐一晚上的火車,在重慶成都兩地來回奔波……種種辛苦,在一個孩子身上鍛煉出無比堅韌的品質,最終換來“梅花”撲鼻香。
其實,前兩次獲梅花獎都是“意外收獲”。1988年,她本是去北京參加第一屆中國戲曲節(jié)的;而1999年,她是去參加新中國成立50周年匯演的開幕式演出的,有人看完后對她說:“戲這么好,為什么不參評二度梅呢?”她收到提醒,這才趕緊報了名。這部后來轟動整個戲曲文化界的戲,就是《金子》。它也是重慶第一部獲得文華大獎的劇目。
第三次獲梅花獎的劇目《李亞仙》,是根據(jù)川劇傳統(tǒng)戲《繡襦記》改編的?!督鹱印泛汀独顏喯伞穬刹繎颍际墙?jīng)典改編,也都是為沈鐵梅“量身定做”,使她能夠充分發(fā)揮唱功上的優(yōu)勢?!督鹱印犯木幾圆茇壬摹对啊?,但從原著偏重仇虎的敘述視角,轉為以花金子為核心的人物視角;《李亞仙》為了增加高潮唱段的抒情性和表現(xiàn)力,將《繡襦記》的大團圓變成了悲劇。
2001年,沈鐵梅擔任重慶川劇院院長。她開始繼續(xù)完善《金子》這部作品,從音樂到舞美,從劇本到演員,親力親為,一絲不茍。當時正值非典期間,沈鐵梅上任時又趕上重慶川劇院拆遷,事務繁雜,而她本人還在北京青研班進修,學習負擔也不輕……這一副副重擔,沈鐵梅不僅扛了過來,還扛得相當出色。經(jīng)過重新打磨的《金子》成功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重慶川劇院也在她手下一步步發(fā)展壯大,還謀劃和運作了重慶川劇藝術中心的建設。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段時間的理論學習,對于川劇,沈鐵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眼界更開闊了,我才真正明白,川劇從哪里來,在戲曲百花園里,川劇又處于什么位置。川劇既有北方文化的大氣,又有南方文化的細膩靈動,表現(xiàn)手段豐富,包容性很強;川劇的地域文化特征也特別明顯,山的堅硬、水的柔軟都融入了劇里,還能品出一股麻辣味。有戲迷曾跟我驚嘆:川劇連一出文戲都可以做到一點兒‘不悶’,就像麻辣味能夠刺激神經(jīng)……”
回憶往事,沈鐵梅感悟良多。她坦言,“直到那時候,我才找到了川劇人的文化自信,才算真正愛上川劇?!?/p>
沈鐵梅唱的川劇,自成風格。她的嗓音圓潤甜美,又不失力度與韌性,悅耳動人。她對川劇的改良,更多是一種本能——她會唱歌,就將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一起融入川劇表演;她會京劇,就不由自主地結合其他劇種的優(yōu)長,為川劇之美增色?!爸袊鴳蚯倩▓@,千百年來生生不息,正是因為一代代人賦予其新的養(yǎng)分,注入時代的信息?!?/p>
自2002年起,沈鐵梅還把川劇這一地方劇種帶上了世界舞臺。她將中國戲曲與交響樂結合,傳唱于荷蘭、意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美國……
在這位“辣妹子”身上,似乎有用不完的能量。川劇就像沈鐵梅的孩子,投入了太多心血,千辛萬苦,都化作一聲“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