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爾的正歌劇正回到人們視野” ——專訪德國歌劇導演茱莉亞·伯巴赫
11月8日至9日,作為今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shù)節(jié)的一大亮點,上海交響樂團將由余隆指揮演繹亨德爾三幕歌劇《塞魅麗》。這部創(chuàng)作于1734年的正劇作品,是由威廉·康格里夫根據(jù)奧維德的《變形記》撰寫的腳本。同一腳本前后被包括亨德爾在內(nèi)的三位作曲家譜成歌劇,亨德爾的這部是最晚,也是最知名一部。
去年7月,記者在柏林觀看了亨德爾的歌劇《時間與真理的勝利》,印象深刻,而這部作品的導演就是今年上海國際藝術(shù)節(jié)《塞魅麗》的導演茱莉亞·伯巴赫。這位近年來在歐洲表現(xiàn)活躍的新銳歌劇導演即將前往上海,本報記者特意對其進行了專訪。
近年來滬上歌劇市場繁榮,但是歌劇愛好者很少有機會聽到亨德爾這位巴洛克大師的歌劇作品。在過去的幾年中,亨德爾的正歌劇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從維也納到柏林,從巴黎到巴塞羅那,亨德爾的歌劇作品不斷被排練和上演。
伯巴赫曾經(jīng)和倫敦皇家歌劇院、柏林國家歌劇院、波爾多歌劇院等世界知名歌劇院、指揮以及樂團合作。在談到與這些頂級團隊合作的感受時,伯巴赫表示,近年來她遇到了很多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大家在一起產(chǎn)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從而可以在舞臺上創(chuàng)造出好的藝術(shù)作品。她認為,歌劇導演工作最棒的部分,就是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個作品。
在談到巴洛克歌劇重新在歐洲流行,伯巴赫認為,以亨德爾為代表的巴洛克歌劇之所以在歐洲重新流行,是因為人們總是希望去挖掘那些被遺忘的但是非常好的作品。巴洛克歌劇的風格非常與眾不同且令人興奮,她每次指導巴洛克作品時往往可以迸發(fā)出很多靈感。
對于如何編排古典歌劇,伯巴赫認為古典歌劇并不是博物館里的收藏品,而是一種活著的藝術(shù)。她不認為編排古典歌劇有著固定的規(guī)則,而應該允許存在許多的形式和可能性。伯巴赫形容自己的風格是伴著音樂的心靈舞蹈,她總是嘗試挖掘歌劇中深層次的內(nèi)容,并且通過音樂、文本和演員身體之間的關系,幫助觀眾去理解他們。
除了亨德爾,伯巴赫還尤其喜歡施特勞斯的歌劇作品,而瓦格納和普切尼的歌劇在她看來也非常不錯。在中國,西方歌劇的傳播始于1970年代后期,并在21世紀逐漸進入加速發(fā)展階段。伯巴赫認為,歌劇在中國的傳播,需要不斷地上演新的作品,讓觀眾有更多新的體驗,不能總是《圖蘭朵》這幾個作品。當然她也承認西方歌劇在敘事結(jié)構(gòu)上和中國的戲曲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但她相信音樂是建構(gòu)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