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寶”的前世今生 ——記寧波東門口出土“揚州元寶”銀錠
寧波博物館藏元代揚州元寶銀錠(背面)
明嘉靖寧波府志地圖(局部)
受古裝影視劇影響,在大多數(shù)今人的印象中,“元寶”是我國古代金銀貨幣的代名詞,更是象征財富、有著吉祥寓意的文化符號。時至今日,“元寶”依舊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它有著固定的形狀,是一種中間凸起呈圓形、兩端高高翹起的橢圓形金銀塊。但其實,古代被作為貨幣的元寶并非完全如此,錠形多種多樣,且大多是以束腰形為原型加以局部變化而成。之所以會演變成如今的模樣,究其原因,或許是它原本的形狀與棺槨相似,為人所忌。
早在初唐武德四年(621年),高祖李淵廢五銖,新鑄造“開元通寶”錢?!伴_元”取開啟新紀元之意,而百姓有取其碩大、貴重之意,故意將其旋讀為“開通元寶”,但這并非官方本意?!霸獙殹币辉~應用于貨幣,可追溯到安史之亂時(759年)史思明在洛陽所鑄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銅錢。其中“順天元寶”是由“得壹元寶”改制所得,僅間隔數(shù)月,可以說這兩種錢是同一時期鑄造發(fā)行的一種占領區(qū)貨幣。盡管它們的通行時間很短,但“元寶”一詞卻得以保留,五代兩宋遼金元時期的銅錢錢文就常以“元寶”為名。
“元寶”一詞與金銀發(fā)生聯(lián)系,則要晚許多?!对贰顪泜鳌酚涊d:“至元三年(1266年),以湜為諸路交鈔都提舉,上鈔法便宜事,謂:‘平準行用庫白金出入有偷濫之弊,請以五十兩鑄為錠,文以元寶’,用之便?!迸c此前銅錢上的錢文不同,這里的“元寶”為大元朝的寶貨之意,這也是截至目前發(fā)現(xiàn)的銀錠“元寶”的最早文字記載。
目前所見最早的“元寶”實物是上海博物館藏的至元十三年(1276年)“揚州元寶”銀錠,該錠長14厘米,首寬9.8厘米,腰寬5.8厘米,重1876克,銘文有三行,分別是:“揚州行中書省五十兩監(jiān)鑄官萁至元十三年”、“庫官孟珪口口官王”、“口銀庫子其成銀匠侯倉明”。另據(jù)文獻記載,至元十三年元軍平宋回返揚州,丞相伯顏號令搜檢將士行李,所得撒花銀子銷鑄作錠,每重五十兩。歸朝獻納世祖,大會皇子、王孫、駙馬、國戚,從而頒賜或用貨賣,所以民間有此錠也,朝廷亦自鑄(《古今圖書集成》經(jīng)濟匯編食貨志,銀部匯考二銀錠字號條)。因該銀錠在背面鑄刻有 “元寶”兩字,自此銀錠亦被稱為“元寶”。
到了元代,相傳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今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后,曾想仿效宋朝以銅錢為主要流通貨幣,但有大臣勸阻道:“銅錢乃華夏陽明政權之用,我們起于北方草原地區(qū),屬于幽陰之地,不能和華夏陽明之區(qū)相比,我國適用紙鈔?!焙霰亓疑钜詾槿?,便決定取而代之,在漢地大量使用紙鈔(中統(tǒng)鈔、至元鈔、至正鈔),金銀則多被運往西亞地區(qū)用于商貿(mào)(實際上應為蒙古統(tǒng)治者對漢地的一種經(jīng)濟掠奪,陰陽之論僅是為其行為的合法性背書)。至元十九年(1282年),中央政府下令將各地平準庫中的金銀悉數(shù)收繳國庫,并頒布《整治鈔發(fā)條畫》嚴厲打擊民間的白銀流通,強制百姓將手中白銀全部兌換成紙鈔,還鼓勵百姓檢舉、揭發(fā)私自收藏和使用白銀的人。因此這種“揚州元寶”在當時就流通不多,現(xiàn)如今更是存世極其稀少。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存僅十余枚,且大多為傳世的藏品,其出土環(huán)境已不可考,故而出土信息明確的“揚州元寶”,其研究價值就更加非同一般了。
2002年5月23日上午,建筑工人胡某在寧波天一廣場(東門口)建設施工的過程中,挖出了大小不一的18枚古代銀錠,他用水沖洗這些塊狀金屬后,便帶回工棚藏匿起來。當天下午5時許,海曙公安分局靈橋派出所聞訊即赴現(xiàn)場查看,并傳喚了胡某,經(jīng)過耐心教育,當晚8點多,胡某才交代了藏匿地點,塊狀金屬當即被公安機關收繳,并于次月移交文物部門,2015年正式入藏寧波博物館。后經(jīng)清點、鑒定,這18枚銀錠包括了4枚50兩銀錠和14枚25兩銀錠,部分銀錠刻鑄或戳印有銘文“元寶”、“花銀”、“金花銀”等字樣。其中就包括了一枚珍貴的“揚州元寶”銀錠(現(xiàn)為寧波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
這枚“揚州元寶”長13.6厘米,首寬9.8厘米,腰寬5.8厘米,厚3.4厘米,重1888.3克,正面銘文大多漫滅不清,通過顯微鏡也只能確定“至元十四年”五字,但背面“元寶”兩個大字清晰易辨識,據(jù)此確定其為元代“揚州元寶”,毫無疑問。
在此之前,1956年,江蘇句容縣赤山湖畔出土過兩件元錠,其中一件為此類銀錠;1983年,遼寧朝陽西澇村出土過一件;1988年5月,上海金山縣干巷鄉(xiāng)寒坪村出土過一件;2000年,內蒙古出土過一件。另外,上海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中國財稅博物館也各藏有一件??梢钥闯觯皳P州元寶”銀錠的出土范圍非常集中,即僅在鑄造地——揚州周邊的長三角地區(qū)和當時蒙古貴族活動最多的中國東北地區(qū)出土。據(jù)此可知,“揚州元寶”的流通和使用的范圍在當年十分有限,很可能就和文獻中記載其白銀來源和用于小范圍賞賜之功能有關。
此次在寧波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明確了“揚州元寶”銀錠的使用和埋藏地域范圍。此外,與這枚“揚州元寶”同出的其它17枚銀錠全部為明代“金花銀”或“花銀”。“金花銀”,本意指成色絕佳的白銀。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政府下令江浙、湖廣等地區(qū)的米麥等田賦都可用白銀折納,隨著田賦折銀的推廣,“金花銀”這一稱呼逐漸變成對所有折糧銀的總稱,多進入內府庫,用于皇帝賞賜和官員薪俸,“金花銀”成為明代最重要的財政收入之一。金花銀錠種類多樣,其形制多呈現(xiàn)弧首束腰、兩端微翹的形態(tài),與此次寧波東門口出土的銀錠完全一致。參見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刊行的《寧波府志》地圖,此次出土地——東門口寧波天一廣場恰巧位于明代寧波府布政司衙署所在地范圍內,布政司正是明代主管民政、財政、田土、戶籍、錢糧的官方機構,故而此次出土的18枚銀錠最大的可能性應為明代官府征收的田賦折銀,即稅銀。這從側面說明了元初的銀錠在明代依然可以正常流通使用,未被回爐重鑄。
此次發(fā)現(xiàn)包括元代“揚州元寶”在內的這批銀錠是歷年來寧波地區(qū)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的一批,是研究元明經(jīng)濟史、貨幣史和寧波地域文化的極重要的實物資料,意義非凡。
(作者為寧波博物館館員,本文得到浙江省文物保護科技項目“腐蝕脆弱銀質文物的保護處理研究——以寧波天一廣場出土元明銀錠為材料”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