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語翻譯家易麗君談托卡爾丘克:天馬行空、古靈精怪
瑞典當?shù)貢r間2019年10月10日,諾貝爾文學獎“雙黃蛋”揭曉,瑞典學院將201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波蘭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2019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奧地利劇作家彼得·漢德克。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作品目前有兩部被譯成簡體中文出版(《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太古和其他的時間》),譯者均為易麗君、袁漢镕。
這對學術伉儷是1954年由國家公派前往波蘭的留學生,易麗君后來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波蘭語文學翻譯,任教北京外國語大學,兩次獲得波蘭總統(tǒng)授予的波蘭共和國十字騎士勛章;她的先生袁漢镕則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從事科研工作。兩人合譯了當代波蘭最重要的一些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大都是第一次從波蘭語直接譯成中文。
易麗君教授與托卡爾丘克作品(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拍攝)
易麗君和托卡爾丘克的交往始于十多年前,兩人在會議上遇見,相談甚歡,托卡爾丘克曾到易麗君家中做客。易麗君出生于1934年,托卡爾丘克出生于1962年,“我跟她開玩笑,說你和我女兒一樣大,她很驚訝?!币惥趯υ捴谢貞浀?,“但她不把我當作比她年長的人,我們聊文學,也聊文學之外的事情?!?/p>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曾在易麗君教授家中聽她講述從事波蘭語翻譯的歷程,也談起了托卡爾丘克這位與她頗有淵源的波蘭女作家。
易麗君教授的相冊,下圖為易麗君與托卡爾丘克合影。
魔幻現(xiàn)實主義加荒誕派
易麗君與托卡爾丘克相識十余年,在聊天中,她用“古靈精怪”來形容這位波蘭女作家。托卡爾丘克畢業(yè)于華沙大學心理學系,1987年以詩集《鏡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壇。她有時住在鄉(xiāng)下,或是到處旅游,易麗君在《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序言中說她“遠離滾滾紅塵……過著半人半仙的日子”。
“托卡爾丘克的作品喜歡探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探討人生,探討大的哲學問題。比如《太古和其他的時間》,太古就是‘宇宙的中心’。她的文字非常流暢、清新,和以前的文字大不一樣——過去的文字句子長、形容詞多,但在托卡爾丘克的文字里不會找到很多形容詞。過去的小說,故事性強,有來龍去脈,著重刻畫人物;但托卡爾丘克的文字不是這樣。魔幻現(xiàn)實主義加上荒誕派,再加上現(xiàn)實主義,湊在一起就成了托卡爾丘克?!?/p>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繁體中文版在臺灣出版時被定名為《收集夢的剪貼簿》,更名時易麗君不知情,書印出來才看到。“它不是直譯,但也很貼切。這部小說中真正的主人翁是夢,夢是小說中反思的中心?!?/p>
各種版本的托卡爾丘克著作,易麗君教授提供
托卡爾丘克和她的小說Bieguni(英文譯名為Flights)曾獲得2018年國際布克獎,當時中文媒體大多根據(jù)英文將其譯為“航班”。易麗君表示這并不準確,她認為應該譯作“飛”?!耙驗樗v的是‘飛奔的人們’,說有那么一種人,不在一個地方呆著,總是不停地變換地方、變換命運。小說設定在一個架空的大背景下,人總是在動、在跑。書中還有一幅飛行地圖,有些地名是真實的、有些則是虛構的——托卡爾丘克就是這樣天馬行空?!币惥f。
Flights(中文版譯名未定)英文版和波蘭語原版
Flights(中文版譯名未定)中的地圖
富于哲理的波蘭文學
托卡爾丘克是第五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作家。前四位分別是亨利克·顯克維奇(1905年獲獎)、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1924年獲獎)、切·米沃什(1980年獲獎)、維斯瓦娃·辛波絲卡(1996年獲獎)。
易麗君和袁漢镕曾合譯顯克維奇歷史小說三部曲等,易麗君還是最早將米沃什詩歌譯介到當代中國的翻譯家——她曾以筆名“韓逸”在1981年第一期《世界文學》上發(fā)表《波蘭詩人切·米沃什詩抄》。
在易麗君看來,米沃什的詩歌富于哲理,辛波斯卡則是享受寫作之樂,“它們凸顯的都是純文學的藝術價值,沒有摻雜多少政治的成分。米沃什從來沒有打過政治牌?!?/p>
她在《太古和其他的時間》譯序中提到波蘭文壇九十年代以來的變化,指出年輕一代的作家更是在淡化歷史,“無需再為國家的不幸命運披上服喪的黑紗”。
易麗君翻譯的其他波蘭文學作品
新中國第一批波蘭語文學翻譯
1954年新中國選派17名學生遠赴波蘭留學,武漢大學中文系的易麗君和南開大學物理系的袁漢镕都在其中。當時學生可以在幾個東歐國家中選擇,易麗君沒有太多猶豫:“那時聽說波蘭有個居里夫人,特別了不起,就選了波蘭。”
到華沙的前半年,所有學生在一起學習波蘭語日常會話,下半年開始分專業(yè)學習。包括易麗君在內的五名學生進入文學系,系統(tǒng)學習波蘭語文學翻譯,袁漢镕則進入數(shù)學物理系。不過,后來易麗君與袁漢镕合譯作品,總是由袁先生做文字潤色,因為他幼時接受私塾教育,古文功底深厚。易麗君笑言,雖然自己才是中文系的,但先生的漢語更好。
易麗君、女兒和袁漢镕
六年求學,正趕上二戰(zhàn)后重建的華沙,一半是廢墟,一半是新樓。周一到周六滿課,周日常常還要參與勞動建設,大使館建立的時候這批學生都幫忙推過沙子。好在雖然辛苦,生活條件還行,“波蘭國家小、底子好、農(nóng)業(yè)強,恢復得快,牛奶面包黃油都可以保證,當時蘇聯(lián)都達不到這個條件?!?/p>
1960年,易麗君獲得波蘭華沙大學碩士學位,回國任中央廣播事業(yè)局蘇聯(lián)東歐部記者,1962年起任教北外東歐語系。
1968年,密茨凱維奇揭露沙俄鎮(zhèn)壓波蘭愛國青年的詩劇《先人祭》在華沙民族劇院重新上演,成為當時波蘭反蘇情緒的爆發(fā),引發(fā)出一場震動波蘭、深受世界關注的政治事件。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過問下,人民文學出版社組織翻譯《先人祭》,找到易麗君,這便成了她翻譯的第一部波蘭文學作品。
袁漢镕和易麗君
此后,易麗君陸續(xù)為《世界文學》雜志翻譯了眾多波蘭詩歌及中短篇小說,時任《世界文學》編輯楊樂云與她共同商定篇目,引進了不少20世紀的波蘭名家作品,包括詩歌《亞當·密茨凱維奇的長詩》、《切·米沃什詩抄》、《尤·杜威姆詩選》、《維·席姆博爾斯卡詩選》,中短篇小說塔·魯熱維奇的《我的女兒》、《在外交代表機構》,雅·伊瓦什凱維奇的《肖邦故園》等等。此外她與袁漢镕先生合譯有《塔杜施先生》《名望與光榮》《十字軍騎士》《火與劍》《洪流》等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