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40年的陸儼少《杜甫詩意》:呈現(xiàn)一波四折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
《杜甫詩意圖百開冊》是畫家陸儼少于1959年開始創(chuàng)作,并先后于1989年、1991年補畫、重畫,前后貫穿40余年。澎湃新聞獲悉,8月2日起,“陸儼少杜甫詩意畫專題展”在陸儼少藝術院拉開帷幕,這也是紀念陸儼少110周年系列活動的“序曲”。展覽以一件名為《一丘藏曲折 緩步得躋攀》的作品為切入點,展出院藏《陸儼少杜甫詩意圖》30件,輔以文獻資料和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等,將陸儼少和杜甫相似的輾轉經(jīng)歷、家國情懷以及陸儼少杜甫詩意畫“一波四折”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完整地展示出來。展覽將持續(xù)至9月25日。
展覽現(xiàn)場
陸儼少(1909年-1993年)是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大家,他善于用筆,線條疏秀流暢,剛柔相濟。因為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加之抗戰(zhàn)期間國破家亡、流寓西南的經(jīng)歷與杜甫相似,陸儼少的 “杜甫情結”貫穿著他藝術生涯的始末,滲透進生活的點點滴滴。據(jù)記載。陸儼少舉家避難入川,隨身攜帶著只有一本杜甫詩集;他看得最多、收藏最多的也是各種版本的杜甫詩集,甚至作詩也多仿杜詩格局。
陸儼少,《杜陵秋興詩意之一》,1950年
在陸儼少的繪畫中,“杜甫詩意”題材的創(chuàng)作貫穿多年,其以“詩境”為契合點,將“景”、“情”、“意”的生動展現(xiàn),顯示了高超的詩畫轉換能力。其中《杜甫詩意百開冊》創(chuàng)作于 1959 年,后遺失了30 多幅,1989 年補全的。該冊完整集合了陸儼少早中晚年的山水面貌,從中可見陸儼少中年的工致縝密、靈氣 流溢的風格與晚年變法后的雄健豪放、簡約渾厚之氣象。
而在1991年6至7月間,陸儼少重畫《杜甫詩意圖百開冊》中的16開,目的是取代1989年所補之“紙筆不佳者”。但他并沒有用新作替換舊作,如今所見百開冊仍是1989年補足之冊,而1991年新作,不久就捐給當時正在擬建中的陸儼少藝術院了。
如今位于陸儼少故鄉(xiāng)嘉定的陸儼少藝術院藏有《陸儼少杜甫詩意圖》30件, “一丘藏曲折 緩步有躋攀——陸儼少杜甫詩意畫專題展”以一件名為《一丘藏曲折 緩步得躋攀》的作品為切入點,以原作、文獻資料和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為展覽內(nèi)容,通過“萌芽”、“緣起”、“迸發(fā)”、“延伸”四部分的梳理和文字歸集,把陸儼少和杜甫相似病痛折磨、輾轉經(jīng)歷、家國情懷以及陸儼少杜甫詩意畫“一波四折”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完整地展示出來。該展覽也是2019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入選項目。
從縝密娟秀到粗疏漫溢,看陸儼少風格之變
杜甫詩意百冊是陸儼少于 1959 年開始創(chuàng)作的,其畫作所展現(xiàn)出縝密娟秀、靈氣外露的感覺,他早期的山水畫作品中具有較多的古人筆意,那時陸儼少將用筆的沉著和痛快分解,以兩者相輔相成的并列形式來達到沉著痛快的藝術效果。而后來,他逐漸認識到只要用筆氣盛,心有定力,下筆直書,就可以達到沉著痛快兩者兼有的效果。而后,陸儼少也已經(jīng)不重視追求用筆變化, 而注重用筆的整體統(tǒng)一感。
雖然他早期的山水畫作品不及晚期具有強烈的個性,其筆法表現(xiàn)也過于依賴纖細的擬古筆調(diào),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早期山水畫作品還是極具較強的審美觀賞性。
陸儼少,《杜陵秋興詩意之六》,1950年
展覽展出了1950年創(chuàng)作的《杜陵秋興詩意之一》、《杜陵秋興詩意之六》、《杜陵秋興詩意之七》、《杜陵秋興詩意之八》,這是陸儼少第一次嘗試杜甫詩意畫,此卷分為八段是根據(jù)杜甫《秋興八首》創(chuàng)作的,并依照杜詩內(nèi)容,描寫當年他所看到的和所想的景物,參以親身的體會。作為陸儼少詩、書、畫三者進程中的一個標志。而《秋興八首》也是明以后文人畫家一再表現(xiàn)的題材。
展出水墨的《杜陵秋興詩意之七》有秀潤之感,《杜陵秋興詩意之八》則是青綠山水,細看作品仔細勾線,慢慢染色,顯出書卷氣,從中可以明顯地看出陸儼少早期作品的風格。
到了70年代,陸儼少的山水畫風格一變,也逐漸形成了具有個性的作畫風格,1979 年開始,他擔任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院)教授,作品也顯示出新的表現(xiàn)層次。
展覽展出的一張《杜陵詩意圖》是其1984年11月的創(chuàng)作,雖依舊是杜甫詩意,在嘗試保留骨法用筆的同時采用西洋顏料來作畫以呈現(xiàn)創(chuàng)新的潑彩法畫。這也是“七十變法”之后的作品,同一時期,他畫了數(shù)幅設色山水。在其中一幅上題曰:“予于山水畫寢饋古法六十年,今耄老,輒欲絕去依傍,另起爐灶,而未知所往,如黑夜行路,前方似有光亮而閃爍靡定,轉去轉遠。”
到了 90 年代,陸儼少疾病纏身,雖晚年再求變法,然而終沒有完成,但從展出的1991年6至7月間重畫《杜甫詩意圖百開》可見他晚年的用筆,已將云山樹石都歸入了一個整體渾淪的境界。
《杜甫詩意百開冊》是繪畫風格的集大成者
陸儼少的《杜甫詩意百開冊》以一百張作品集中表現(xiàn)杜詩,張張不同,篇篇有新。在表現(xiàn)的技法上兼涉南北宗,取法宋元明清歷代各家家法,再加上由“師法造化”而來的勾云、畫水、留白、墨塊等技法,可謂縱跨了陸儼少各個時期的繪畫風格特色。
展覽現(xiàn)場,以復制品形式陳列《杜甫詩意百開冊》
《杜甫詩意百開冊》的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有二,一是蜀中的“山川林壑之美”,結合杜詩中掇取蜀中斷句。二是“參酌各家筆意”,也就是集古人各家筆法。
其中,董源《瀟湘圖》的“經(jīng)營位置”之法、郭熙的蟹爪樹的畫法、米家山水的濕潤煙云的橫筆點法等可在《杜甫詩意百開冊》找到相對性作品。
而王蒙、唐寅、石濤在陸儼少中則更容易看到,20世紀40年代末山水畫以學習王蒙為主,他的創(chuàng)作了大量仿王蒙一路的山水畫,這也為他五十年代的寫生積累了扎實的筆墨與造型基礎。 陸儼少對唐寅也有過很系統(tǒng)的學習,包括爽利勁率用筆,水墨淋漓的用墨以及方硬堅澀的形體;而在陸儼少《杜甫詩意百開冊》在構圖變化上極其巧妙,方尺之間變化豐富,與清代畫家石濤有異曲同工之處。
從“參酌各家筆意”,不囿于一家一派,到廣師造化,創(chuàng)新一格,體現(xiàn)出了陸儼少“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及“變化”的藝術理念,這兩種理念在《杜甫詩意百開冊》創(chuàng)作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xiàn),隨著不斷的成熟和發(fā)展,這兩個理念在他晚年的《山水畫芻議》也有精彩表述。
展覽中一件《懷王同愈的行草自作詩》似乎回到了陸儼少詩書畫的原點,王同愈(1856-1941年)曾教陸儼少學做詩,對陸儼少也是諄諄善誘、愛護備至。多年的時間里,陸儼少在王同愈的指導下學習詩文書畫,并教導他在年輕時多讀些書,于是陸儼少便養(yǎng)成了“白天作畫,晚上讀書”的習慣,這種習慣也貫穿了陸儼少的一生。
附:1980年代末新加坡攝影師蔡斯民為陸儼少“留真”(蔡斯民/口述)
陸儼少的性格和李可染有些相似,比較內(nèi)斂,基本上很少笑,很難拍到他的笑臉,這張照片能抓到他的笑臉是很不容易的。
陸老很少用大筆畫,都是用小筆畫,小筆畫大畫。
陸儼少和石頭
此幅照片是拼接而成,用他坐在白紙前構思時的照片和作品完成時的照片。陸儼少畫畫時不起稿,直接上手畫。此幅照片不是電腦技術拼起來,而是暗房技術中用兩張底片拼起來的。
我在陸老先生家里看到了幾塊石頭,這些普通的石頭對陸老非常的重要,是他在戰(zhàn)爭年代里逃難路上撿的。我覺得這些石頭是他人生經(jīng)歷的一個見證,所以就拍了他和石頭的一張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