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小一生》:友誼或許可以唱出史詩,卻不是解藥
讀完《渺小一生》后,我去查了查簡體版封面上那幅讓人印象深刻的照片。它出自美國攝影師Peter Hujar的一組黑白肖像,這組完成于1969年的肖像共有四幅,每一幅都是肩部往上的一張男人的臉,Peter Hujar把這組肖像命名為:Orgasmic Man(高潮中的男人)。
《渺小一生》,[美]柳原漢雅 著,尤傳莉 譯
理想國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9年6月
但唯有用作書封的這幅會讓人感到困惑。那雙緊閉的、像裂痕一般的雙眼顯得男人有些痛苦和沮喪,他把頭輕輕靠在右手上,似乎是在嘗試為自己尋找寄托,這些細節(jié)告訴你,這不像是一張高潮之中被快感所占據(jù)的臉。而恰恰是這種純粹狀態(tài)里觀察和感受到的困惑,這個快感與痛苦并存的瞬間,讓這幅照片比腰封上的簡介和推薦語更能體現(xiàn)這部小說的本質(zhì),以及它呈現(xiàn)給我們的方式。
小說的開場是威廉和裘德租房子,第二頁,馬爾科姆和杰比進場,四個人在一家便宜的越鄉(xiāng)餐館里吃飯,討論著關于租房的話題,故事由此開始:四個剛剛畢業(yè)的大學好友,被拋入人生的新階段,開始在紐約——這座光鮮亮麗的城市中摸爬滾打。三十多年里,威廉從餐廳服務員變成了電影明星;杰比實現(xiàn)了自己天才藝術家的夢想;裘德當上了赫赫有名的辯護律師;作為四人之中出身和家境最為優(yōu)渥的馬爾科姆,在擺脫上班族的身份后,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工作室。他們之間的情感則是各自生活的扶持與見證。
聽起來像是職場新人闖蕩社會的勵志故事,毛頭小子們變成金錢與地位雙收的中產(chǎn)階級,每個人都那么如愿,那么成功。作者柳原漢雅曾在采訪中提到,自己試著將這部小說寫成童話或者神話,這也是為什么小說中除了紐約市之外,沒有固定的年代和社會背景。事實上,在這種被架空后,“過分美好的”童話情節(jié)向前推進的同時,柳原漢雅也逐漸將童話中“過分殘酷”的一面施加在小說的核心角色——裘德的身上。
在小說的第一部分,柳原漢雅先后交代了馬爾科姆、杰比和威廉的過往經(jīng)歷,惟獨沒有交代裘德的,和其他角色一樣,我們只知道裘德總是穿長袖、身上有割傷,是四人之中看起來最沉默和隱忍的那個。從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經(jīng)由自己的回憶和對他人的傾訴,裘德的過往經(jīng)歷在痛苦與羞恥中被一點點拼湊起來:沒有父母,自幼被修道院和孤兒院收養(yǎng),長期是被凌辱和性侵的對象。在獨自逃離孤兒院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被迫通過出賣自己的身體謀生......
小說的第五部分寫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裘德有次在逃跑時被抓,被毆打到失去意識后,他被送去了醫(yī)院,碰到了一名護士——
“我不管你做了什么,”她有天晚上幫他換完了繃帶后說,“沒有人應該被打成這樣。你聽到?jīng)],小伙子。”
那就幫我,他想說。拜托幫幫我。但他沒說,他太羞愧了。
她又在他旁邊坐下,一手放在他額頭上?!氨M量乖一點,好嗎?”
成年之后,裘德回想起這個溫暖的細節(jié),他好奇這個護士是不是自己想象出來的,“仁慈的幻影,好得簡直像真人一樣?!?/p>
將真實的善意進行虛構,這大概是小說中最讓人顫栗的情節(jié)之一,它甚至超越了裘德的悲慘遭遇。一個從痛苦中逃離出來的人,因為被痛苦侵蝕得太久、太深,已經(jīng)不敢確信自己曾經(jīng)被善待過。這也是為什么,即便這些經(jīng)歷過去那么久,即便裘德已經(jīng)收獲了親密的友誼、成功的事業(yè)和一對完美的養(yǎng)父母,可他還是會不斷地用刀割自己。他要提醒自己,過去不被善待的,現(xiàn)在、將來都不值得被善待,他要為自己接收這些善意自行付出代價,就像他兒時相信邁克修士會拯救自己,結果卻只是相信了一個謊言。
柳原漢雅
一些讀者指責柳原漢雅在裘德的遭遇上過分賣慘,以此來博人眼球,如果說柳原漢雅在這部小說里存在賣慘的嫌疑,那么她最大的殘忍,便是在這個不設上限也不設下限的童話里,把最好的和最壞的同時施加在裘德身上,以此來試探究竟怎樣的力量才可以救贖一個支離破碎的生命,又或者是這樣的力量能否完成救贖。
小說進行到第五部分,馬爾科姆和杰比逐漸退場,故事主要聚焦在威廉和裘德的身上,威廉和裘德結婚,開始在一起生活。
也有部分讀者對這一安排感到不滿,認為這是柳原漢雅在角色安排上的失衡。但從情節(jié)邏輯上來看,比起自幼家庭環(huán)境正常的馬爾科姆和杰比,與父母疏遠的威廉和沒有父母的裘德走在一起自然更合理。況且對于威廉來說,裘德的身上多少都有他死去的哥哥亨明的影子,與裘德相處也是在挽回自己曾丟失的責任。同時,將友情轉變?yōu)閻矍椋彩窃谝赃@種更親密、更危險的關系考驗裘德。在經(jīng)歷了邁克修士的謊言、成年后又被戀人凱萊布虐待,與威廉相處是在克服裘德內(nèi)心對親密關系的恐懼,以及親密行為帶給他的恥辱感。
當然,這并不是一個順利的過程,但它已經(jīng)是整部小說中最舒緩、最溫柔的部分了。并行的自我痛苦和外部關愛開始試探著進行交合,在這段被威廉和裘德稱為“快樂年代”的親密關系中,柳原漢雅的童話第一次呈現(xiàn)出它純粹的一面,就像她寫威廉和裘德在林間漫步的那段——
他們來到一片宛如出自童話的林間空地,上方的天空充滿墨綠色的冷杉樹頂,腳下則是同樣厚而柔軟的落葉。他們在此停了下來,默默看著四周,最后威廉說:“我們應該把房子蓋在這里?!?/p>
裘德最后得到救贖了嗎?“快樂年代”結束的時候,威廉和馬爾科姆因車禍去世,裘德在威廉去世兩年后自殺。裘德的養(yǎng)父——曾經(jīng)失去親生兒子的哈羅德——以向死去的威廉傾訴的方式,記錄了裘德的死,以及曾經(jīng)陪伴過裘德的其他好友(安迪、理查德)的死。柳原漢雅和讀者們借用哈羅德的身份,共同成為故事的見證者。
在這部小說里,大多數(shù)讀者都會收獲到共情,小說里那些生活和友誼中的得到與失去,都是我們?nèi)粘=?jīng)歷被放大后的影子。對我來說,第二遍讀《渺小一生》是為了將自我從初讀后那種難以拒絕的共情中解放出來,重新看待這個結局,目睹童話落地后成為現(xiàn)實的一部分。這個現(xiàn)實并不是時間和死亡會結束一切,而是裘德在依靠自我的努力和外在的幫助下,并沒有完整地越過痛苦的邊界?;蛟S是苛刻于完美的救贖,但我更愿意相信——也相信柳原漢雅同樣會認同——與痛苦相伴就是與生俱來的現(xiàn)實,它需要足夠堅韌的自我才能抗衡。而友誼或許可以唱出史詩,卻不是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