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向上向善的創(chuàng)作厚植文化自信
“四個自信”是我們實現(xiàn)民族復興、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精神之砥與力量之源。而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則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為文化是“心”的凝結、“志”的淬煉、“德”的集萃、“智”的升華、“思”的輻輳、“理”的激揚,并因此而成為一種持久的精神發(fā)散和強大的內生力量。故而,在某種特定意義上,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也成為文化自信的題中之義。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彼麖娬{指出并明確要求我們一定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而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文化之基本形態(tài)和主要范式的文藝創(chuàng)作,不僅要承接使命、勇敢擔當,而且要摶精創(chuàng)優(yōu)、營構佳作,高度生活化時代化藝術化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文藝筑基鑄魂,使發(fā)掘、表現(xiàn)、弘揚真善美始終成為文藝創(chuàng)作飽滿的精神內蘊和不渝的目標追求。
一
以反映現(xiàn)實生活為己任的文藝創(chuàng)作,既是時代的視窗,又是精神的花朵,并由此而鑄就其“新”的稟賦與“美”的特質。這就使任何內容與形式的文藝創(chuàng)作,不論寫什么和怎樣寫,都應當并必須以獨具的魅力和特殊的方式傳遞出一種向上向善的價值觀,以使人們在審美的過程中既可觀瞻生活的勝景,又可實現(xiàn)認知的提升;既能獲取藝術的欣悅,又能采擷思想的果實;既會深耕心靈的曠野,又會增強進取的信心。
惟其如此,文藝才賦有力量和價值,也才能從美學磁性中釋放出絢麗的時代光彩,進而熠映時世、燭照人心,成為精神的火炬和心路的航標。古往今來,舉凡真正能夠增智懿德、賡年傳世的文藝作品,就無一不是這樣。中國人的精神基因、中華民族的思想范式與道德傳統(tǒng),就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積淀、升華,并最終成為烙印在我們靈魂深處的集體無意識,成為我們的精神根脈與道德標識。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樣形成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優(yōu)秀文藝作品的作用常常是根本性和主導性的。因為文藝是一種插了美學翅膀的思想傳播與道德教化,具有極大的張力和魅力,它不僅在高層級上和廣范疇中便于人們接受,而且更以其新穎的形式和巨大的魅力而使人們樂于接受和欣然接受。所以,文藝的傳播力和滲透力是其他任何理論形式都無法比擬、無以替代的。
正因為文藝作品的影響力巨大、輻射面廣闊、渲染性強烈,才自然而然地決定了其內容的非同小可。這也就是說,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的任何文藝創(chuàng)作,都應當和必須具有新的形式和好的內容。但由于內容決定形式,所以從根本上說,只有好的內容,才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魅力之源與生命之芯。而好的內容雖然可以不拘一格、諸象紛呈,但其在本質意義和客觀效果上則必須真切、積極、純正、美奐,必須反映生活的本質,表現(xiàn)人性的本真,攝取時代的魂魄,摹擬社會的變革,特別是要通過藝術對生活和人性的深度挖掘與全面觀照而營造出一種積極的精神環(huán)境和剛健的思想醇醪,并由此而烘托出強大的氣場和正確的導向,使人們在藝術的陶醉與情愫的激揚中,自覺而又自然地向時代和人民所崇尚的價值觀聚集和靠攏。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實現(xiàn)這種效能,創(chuàng)作主體及其作品本身就必須賦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和高度的擔當精神,切實做到以我之筆勾攝時代之美,以我之心感悟生活之質,以我之情譜寫改革之歌,以我之韻叩響鼓鼙之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
二
文藝作品所充盈和輻射出來的向上、向前、向優(yōu)、向好的力量,其最大的聚焦點就是真、善、美,而真善美在意識層次和社會層面,則屬于道德范疇。這就是說,凡是好的文藝作品,都必須閃耀道德的光亮和切中道德的脈動,使道德的汁液不僅彌漫于文本和辭章之中,而且更濡滲在形象與故事之內。各種文藝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雖然千差萬別,但文本與辭章、形象和故事則永遠都是其基本的構成要素,并由此而形成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道德決定論。盡管在理論傳導和創(chuàng)作實踐中,一些人并未明確意識到這一點,但事實上它卻不但一直存在著,而且也一直在發(fā)揮作用,并于冥冥之中決定著文藝創(chuàng)作的優(yōu)劣臧否、成敗得失,完全稱得上是一條不折不扣的硬道理。誠然,文藝作品中的道德傳遞確實不像社會倫理學那樣凸顯,那樣酌理,那樣富于思辨力和邏輯性。但這只是存在方式的不同,而絲毫不關涉其內容的輕重與有無。事實上,自從《詩經(jīng)》《離騷》開啟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先河之后,道德含蘊與道德評判就一直是文藝的主體形態(tài)和至高尺度。盡管文藝作品中的道德內容往往是隱含于文本之內,消融在藝術化、形象化的辭章、故事、場景和人物形象之中的,但通過這一切所傳播和宣示的,則恰恰正是道德的彰顯和對道德的禮贊與評析。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之所以能夠被廣泛接受和認同,并一代代地傳繹下去,有的甚至被奉為經(jīng)典,納入華堂,當作益智、修身、崇德、濟學的必履之徑與必讀之書,正是由隱匿于其中的道德內曜所引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許多文藝類的書籍之所以會被劃入“經(jīng)”的范疇,就是因為這些文藝書具有道德的熏育和傳導功能。所謂“經(jīng)”,就是“指導思想”。而舉凡具有指導思想的書,其最根本的特點,就在于它有道德涵負。《詩經(jīng)》為什么叫做“經(jīng)”,《離騷》為什么稱作“騷”?質言之,就是這個原因。孔子作《春秋》,之所以能讓“亂臣賊子”聞而生“懼”,便是因為書中融貫了強大的道德力量。魯迅的小說,看似在講故事、繪場景、寫人物,但力透紙背的卻無一不是鮮明而強烈的社會道德評判。抗戰(zhàn)時期,郭沫若所創(chuàng)作的《屈原》明明是歷史劇,但卻引發(fā)了國民黨權力核心的極度不安與恐慌。為什么呢?就因為在屈原、宋玉、蟬娟、楚懷王等人物身上,無不投射著作者的愛國激情與道德評析。劇本所寫的雖然是發(fā)生在公元前278年荊楚大地上的宮廷權斗與確謬之爭,但卻深深地攖及了當時的時代現(xiàn)實,是對蔣介石發(fā)動皖南事變的直接影射與強烈聲討。正因如此樣,此劇演出后便深獲社會共鳴,周恩來更是稱許郭沫若又為奪取抗戰(zhàn)勝利立了一大功。而今,電視連續(xù)劇《焦裕祿》之所以會在社會上掀起收視熱,會在評獎中獲得滿堂彩,除了藝術因素之外,最根本的還在于劇中所蘊存的深厚精神鈾質與宏博道德力量。
這并不是個例,而是一道鐵律。任何文藝創(chuàng)作都必當恪守和遵從。否則,只靠玩形式、玩技巧,而忽視作品的精神品位與道德涵寓,則注定是難成正果的。至于那些媚俗化、低俗化和追求時髦、追求刺激,一味戲謔、單純牟利的所謂創(chuàng)作,當然就更是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曲解和褻瀆了。因為以明德布道為其宏旨的文藝本應是高尚的、純粹的、神圣的。文藝的天性和天職從來就是發(fā)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就是弘揚良知與布達道義,就是宣示真理和傳播文明。也正因為這樣,才會使文藝生命長存、青春永駐。它幾乎是與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同轡而行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文藝始終以創(chuàng)造文明和弘發(fā)道德為己任,并以優(yōu)美的形式和詩意的表達而忠實記錄了人類社會的文明足跡,遂使我們得以從中汲取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并為此而由衷地將之稱為“經(jīng)典”與“史詩”,永遠地定格為思想的圭臬和道德的范式。而對于這一切的典型化表諸,則只能歸于三個字,那就是真、善、美。
三
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真善美”篤定是道德的最大極和文明的最高值。文藝創(chuàng)作的形式和內容雖然多種多樣,但真善美永遠都是其不變的和至高的精神峰巔。只要創(chuàng)作主體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抓住了這個關節(jié)點,并加以藝術化、審美化的實施與表達,就一定會創(chuàng)作出社會認可、受眾認同的優(yōu)秀作品來。這需要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忠于人民、摯愛生活、思想先進、藝術嫻熟。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chuàng)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耙杂X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yǎng)、涵養(yǎng)、修養(yǎng),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yǎng)、藝術訓練,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藝術效果,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職業(yè)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的優(yōu)秀作品贏得人民喜愛和歡迎?!?/p>
不言而喻,做到這一切,自是創(chuàng)作優(yōu)秀作品的必備條件。而要真正做到這一切,卻并非是心想就可事成、一蹴便能抵達,那是務須經(jīng)過多方砥礪和艱苦磨練的。除了藝術認知、藝術水平、藝術功力、藝術技巧上的艱苦磨練之外,更重要和更根本的還在于思想、品格、精神、道德上的不斷淬冶與提升。首先要樹立為人民而創(chuàng)作的觀念。在有了這個基礎性前提之后,最關鍵的就在于必須具有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的認知。這實際上是要回答為什么人和如何為的問題。只有當方向與道路的問題都解決了,才談得上深入生活及藝術修練問題。只有當這三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相連的問題都得到了圓滿解決,才有條件和有能力通過文藝作品來有效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因為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向上向優(yōu)向前之力,只有在為人民而創(chuàng)作的摯情與愿景中才能尋獲,也只有在激蕩著時代風雷和沸騰著改革熱潮的現(xiàn)實生活中方可擷取。當然了,誠如魯迅所言,與此同時,我們也“萬不要忘記它是藝術”。只有方向正確、感情真摯、生活篤實、藝術精到的文藝作品,才具有傳遞向上向善價值觀的條件與能力。因為這種傳遞能力的生成,乃是必須建立在作品好、人愛看、讀者多、影響大的基礎之上的。而這個基礎的構筑,則惟賴于方向與精神、生活與藝術、道德與理想、情操與功力的至精至純和完美結合。
價值觀是人生觀、世界觀的直接外化,更是思想“總開關”的閥門與閘口。而向上向善則是精神的躍升和道德的擢拔。文藝作品正是在傳遞向上向善價值觀的過程中,既向人生與社會輸注正能量,又使自身的功能和價值得以充分實現(xiàn)。特別是在思想多元化與認知多樣化的時代,這種輸注尤顯可貴,這一功能殊為重要。事實上,真正的文藝創(chuàng)作,從來就是通過這一方式而取信于民、贏得社會,并成為彪炳史冊的精神豐碑與永不褪色的美學標幟的。
處于改革時代與發(fā)展大潮中的中國作家藝術家們,目標在前、大任在肩,勢當尤應具有這樣一種自覺和自信,并以身相許,付諸實踐,源源不斷地用精品佳作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有聲有色地點亮人生、惠及社會、純化生活、助推發(fā)展。特別是要以飽含真善美的情懷和藝術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因為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歌唱祖國、禮贊英雄,用藝術的摯情和魅力將真善美播向神州大地、播在每個人的心田,從來就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不貳使命與永恒主題。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切向上向善的摯情創(chuàng)作都定當會將文化自信深深地厚植于時代、社會和民族的思想內涵與精神底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