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與“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之思
2019年春節(jié)我們見證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劉慈欣原著和監(jiān)制、郭帆執(zhí)導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以四十多億的票房橫掃春節(jié)檔,代表了中國科幻大片的強勢崛起。2019年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這一說法得到了各方面的廣泛認同。
當然,幾十年前,中國也曾有過幾部科幻電影佳作,如《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等,但這一脈絡后繼乏力,沉寂已久。在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科幻大片橫掃全球的時代,所謂中國科幻影視中還充斥著圓圓的飛碟、山寨浮夸的機甲或戴著頭套的喜感外星人……并非我們的電影工作者沒有看過《星際穿越》或《阿凡達》,不知道一流的科幻片是什么樣子,而是潛移默化覺得中國人現(xiàn)階段只能也只配拍出這樣的科幻電影,甚至更軟——披個科幻的噱頭用五毛特效講個尷尬的愛情喜劇。
在這種比較下,《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氣象一新。它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原著,采用了其基本設定和框架:太陽災變,人類設法移動地球,讓它“流浪”到另一個星系求生。但電影主體情節(jié)是重新打造的,講述了地球在逃逸過程中險些墜入木星,臨時拼湊的救援組付出巨大犧牲后終于讓地球繼續(xù)流浪之旅的故事。不過,電影并沒有像某些影視改編那樣隨意安插一些和原著毫無關系的情節(jié),故事主線中的要素,像地下城的生活、掠過木星的軌跡、行星發(fā)動機的作用等,都是取自原著,與原著的設定緊密結(jié)合,也保留了原著小說中氣勢宏大、想象瑰麗的風格。
事實上,《流浪地球》改編自一部中國科幻小說這一事實本身,就將其與《珊瑚島上的死光》之后幾乎所有的國產(chǎn)科幻片區(qū)別開來。從方興未艾的中國科幻文學中引來的滿滿元氣,成為科幻影視開辟元年的一大助力。
但當我們說到“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時候,僅僅是說中國也能產(chǎn)生出和好萊塢類似的科幻大片嗎?不止于此。
先從一件小事說起,大年初一觀看這部影片時,電影中某句臺詞提到過嘉興這座小城,此時整個放映廳內(nèi)響起一陣驚喜的笑聲——因為我觀影的影院就位于嘉興地區(qū)。來看電影的本地人大概從沒想過,自己生活的地域居然會出現(xiàn)在一部似乎遠離現(xiàn)實的科幻片里。這種喜悅感單純而親切,并不是出于某種“愛國主義”的自豪思想,而是來自日常生活本身。
當然遠不只是嘉興,《流浪地球》的故事發(fā)生在地球上,發(fā)生在中國——雖然早已面目全非。故事中有北京、上海的高層建筑,出現(xiàn)過的濟寧、杭州的局部城區(qū),以及提到的其他許多地方。還包括中國式的校服、廣播、流行歌曲、順口溜,還有電影內(nèi)外交相輝映的春節(jié),南腔北調(diào)的中國各地方言……看到這些,中國觀眾都會會心一笑,這種觀影的愉悅是歐美大片很難給我們的。
當然,這種中國性并非毫無節(jié)制地充斥銀幕,而是融入更具國際視野的框架里。故事中出現(xiàn)了許多其他國家的人物、對話和文化元素,雖然一般只是作為背景,但是在故事邏輯中卻是至關重要的。比如主角戰(zhàn)隊并非個體英雄式地包打天下,只是世界各國“飽和式救援”中的普通一支,而主角看似奇妙的救援方案,也早有外國科學家想到過……正是依靠人類整體的精誠合作,鑄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讓地球轉(zhuǎn)危為安。
有一些影評認為,這種集體主義精神本身就是中國科幻電影不同于西方科幻電影的特色。又有人認為,西方人喜歡塑造超級英雄而中國喜歡平民英雄,甚至將其與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精神聯(lián)系起來……這些看法可以深入探討,在此難以詳論。但是我以為,其實沒有必要急于確立中國科幻電影的某種獨特內(nèi)涵。西方科幻電影,哪怕僅僅是好萊塢的影片,已經(jīng)是涵蓋極廣的光譜,其中自然有超級英雄,也不乏平民的好漢,《獨立日》《天地大沖撞》《火星救援》等科幻名片中,顯然也有人類集體的協(xié)作與犧牲……《流浪地球》本身也明顯受到好萊塢電影結(jié)構的重大影響。甚至其中對于家的眷戀,也很難說一定是中國而非西方的——在好萊塢影片中,家庭往往是至關重要的。當然,可能有一些實質(zhì)性的差別,但迄今為止,中國只有這一部拿得出手的科幻大片,缺乏系統(tǒng)對比的基礎條件。
說到這里似乎是有一些自相矛盾,那么《流浪地球》到底有多“中國”呢?撇開某種精神內(nèi)核,單說地名、春節(jié)、方言等文化元素是不是太膚淺了呢?別的外國電影里也可以,而且的確經(jīng)常加一些中國元素。但關鍵在于,作為中國科幻電影的一部分,作為主角生長和行動的土壤,這些并不是點綴獵奇的元素,而是想象中未來生活的有機組成。通過電影所構造的世界觀,我們可以縱情想象人類與中國的未來。在我們的想象中,中國人自己成了主體而不是旁觀者或配角。這讓我們體驗到了自身的無限可能。
電影故事本身是虛構的,我們大概永遠用不著建造巨大的行星發(fā)動機,但可能建造同樣震撼的核聚變發(fā)電站或太空站;也許我們將來不會在地下城慶祝春節(jié),但大可以在海底或外星新城舞獅舞龍;也許地球永遠不會飛向黑暗深空,但我們的航天員和飛船一定會……未來是我們自己可以把握的,未來是我們自己可以創(chuàng)造的。
因此這里借用一個哲學命題,存在先于本質(zhì)。中國人作為自我表達的主體在科幻電影中的確立,可能是《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最重要的貢獻。在此沒有必要進一步定義“中國”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它就是我們自己,由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以前我們談到中國科幻時,經(jīng)常擔心的一些問題,如“中國人拯救世界是不是很假”“為什么未來社會都是西方式的”,通過電影本身的感染力,原則上這些都不再是問題。在不太遙遠的未來,年輕人或許會奇怪為什么我們會有這樣的擔心。
另外,在征服億萬觀眾的同時,影片也受到了許多批評。比較值得認真看待的是,許多人指出設定和情節(jié)上有若干嚴重的錯誤或硬傷(或者叫bug),甚至有人尖銳地批評其為“不及格”。要探討“科幻電影元年”是否成立,對這個方面顯然也不能夠回避。這不光是對一部影片的評價,也涉及科幻電影的未來發(fā)展路徑。
首先,需要將“疑問”和“bug”區(qū)別開來,這恰是許多評論經(jīng)?;鞛橐徽劦摹D硞€設定或情節(jié)令部分觀眾產(chǎn)生疑問,并不等于其有錯誤。比如質(zhì)問“地下城如何能養(yǎng)活35億人”或相反“既然能養(yǎng)活35億人為什么不養(yǎng)活70億人”“為什么科技那么先進了還沒有自動駕駛”“為什么卡車能那么快開到蘇拉威西”……事實上,其中不少只需要加一些簡單的補充就能解釋,即便有不易解釋處,也不能貿(mào)然認定為硬傷。
設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一部虛構電影,并且因為時間有限,不可能交代清楚歷史的方方面面。很可能也會有觀眾質(zhì)疑“為什么日本明明比美國差那么多還敢去偷襲珍珠港?太不合理了!”或者“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蘇聯(lián)那么悲慘也能反敗為勝?完全違背戰(zhàn)爭的基本原理!”如果給出進一步解釋,又會被挑出若干新的問題。事實上的確有一些事件,連歷史學家都難以解釋,但這些是無疑的歷史事實。對于電影所展現(xiàn)的世界觀,也應該這么看待:這個世界有無窮豐富的歷史,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不應該妄下結(jié)論。當然這并不是反對提出疑問,如果不抱挑刺的心態(tài),這完全可以成為創(chuàng)作者與觀眾之間互動和激發(fā)想象的契機。
不過,影片的確也有若干非常明顯、無可諱言的硬傷,有些對情節(jié)還十分重要。如木星引力激增,將地球拽向木星,造成了故事的主要危機。事實上按照牛頓力學,在質(zhì)量不變的情況下,引力是不會改變的。即便如一些人所辯解的,由于木星大氣運動造成其重心有細微變化,對于大天體來說也可以忽略不計,否則木星的幾大衛(wèi)星早就墜入星體或者四處飛散了。
在影片的結(jié)尾,通過混合地球與木星大氣層并引爆的方法來把地球反推出去,似乎是十分令人震撼的辦法。但事實上,大氣層總質(zhì)量約為5.15×1018千克,地球質(zhì)量約為5.965×1024千克,大氣層的質(zhì)量小于地球的0.0001%,其中一小部分氣體燃燒所產(chǎn)生的沖擊波,又只有小部分能傳到地球上,對于地球的推動力可以忽略不計。
這些硬傷是改編產(chǎn)生的。原著比較嚴謹,特別提到人類工程師精心設計的路線和利用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加速的問題,說明作者完全明白引力法則的精確,不會出現(xiàn)引力忽增忽減的問題。但基礎設定上也不是全無可議。比如故事的前提——太陽短期內(nèi)發(fā)生氦閃或膨脹——按照公認的恒星核聚變物理模型來說是不可能的。又如以巨大推力從一邊推動地球,其壓力必然會導致地殼的支離破碎,熔巖布滿全球,地下城不要說深度5千米,就是50千米也難逃毀滅。這些硬傷就很難通過加補丁的方式去辯護。
但從歷史角度來看,硬傷與科幻小說或影視一直如影隨形。譬如凡爾納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中,以炮彈將人打上太空,但瞬間的巨大加速度足以把人變成肉餅;威爾斯的《隱形人》設定能讓人體變得和空氣一樣不可見,但這樣就會喪失吸收光線才能產(chǎn)生的視覺;《后天》中將幾百年才能形成的溫度變化集中在幾小時內(nèi)發(fā)生,讓溫度一夜之間下降數(shù)十度;《2012》中讓太陽中微子加熱地核,讓地球產(chǎn)生災變;在號稱非常科學的《星際穿越》中,主角進入黑洞,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是神秘的高維空間,甚至讓他穿越時空回到數(shù)十年前自己家里……都和已知的物理學理論嚴重不符。
在這里列舉其他科幻作品的諸多硬傷并非為《流浪地球》辯護,而是要意識到硬傷本身的某種本體論意義。劉慈欣本人曾對硬傷問題進行過專題探討,在此很值得我們引述。在評論《無奈與美麗的錯誤》中,他將硬傷分為四種,前兩種是疏忽和知識不足的硬傷——這是從作者角度來說的,對讀者來說沒有太大區(qū)別;第三種是背景硬傷,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一種約定”“為了給那些真正的科幻的東西搭一個舞臺”,也就是說,相比于故事所要呈現(xiàn)出來的精彩之處,不得不犧牲一些科學和邏輯的嚴謹;第四種是靈魂硬傷,指幻想出一種新的宇宙規(guī)律,并在此基礎上建構世界。
前兩種硬傷沒有太多好說的,屬于基本可以避免的瑕疵,第四種根本上不能算是硬傷,也暫且勿論。較有探討價值的是第三種硬傷,它既是無可推諉的錯誤,又是作品成立所必需的基礎?!读骼说厍颉吩半娪爸械囊恍╆P鍵“硬傷”,可以劃歸到這一范疇,事實上是為了展現(xiàn)思想意境而不得不承擔的“原罪”(當然也有不少是可以避免的)。相對于小說而言,電影的局限更加明顯。電影既需要在兩小時內(nèi)交代完整個故事,又需要震撼的場面和強烈的戲劇效果,因此不得不更多向硬傷妥協(xié),帶“傷”上陣。
應該認識到,科幻的兩個基本方面——科學與幻想,在本源上就是相愛相殺的矛盾,科幻本身是在這種矛盾中發(fā)展起來的??茖W細則可能束縛想象力,而想象過甚又可能超出科學,套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我們可以設想一種完全沒有任何瑕疵而又精彩紛呈的科幻,但那是神的藝術,人類只能嘗試通過帶著硬傷的具體作品去接近??上攵磥淼目苹秒娪耙膊豢赡芡耆珨[脫這方面的問題。對此既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能一棒打死,而需要有理論上的進一步認識。
《流浪地球》當然有不少缺憾,絕非完滿。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這個期許所預示的,它并非圓滿的終結(jié),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屬于中國科幻自己的開始。從這個角度講,其成就和缺陷都是元年之為元年的一部分,也是未來值得借鑒的寶貴財富。
“元年”這個提法本身意味著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意味著一個持之以恒、光輝燦爛的傳統(tǒng)。從這個角度講,這個“元年”又是未完成和懸而未定的,需要今后數(shù)年中更多和更好的作品,才可能令真正的歷史意義完成和凸顯。因此我們?nèi)砸獞阎谠S,也懷著忐忑,展望未來。
作者簡介
寶樹,科幻作家,已出版有《三體X:觀想之宙》《時間之墟》等四部長篇小說,于《科幻世界》《銀河邊緣》《小說界》《花城》等刊物發(fā)表數(shù)十篇作品并多次結(jié)集出版。十余次獲得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中國科幻銀河獎等重要獎項,多部作品被譯為英、日、西、意等外文發(fā)表。
(本文轉(zhuǎn)載自《科普創(chuàng)作》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