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與“救贖”: 劉宇昆的語言科幻
序:兩種語言觀
語言,這個主題在科幻文學中并不邊緣,甚至可以說是科幻的主要關心之一。作為對于人來說最親密同時也是最陌生的對象,語言一直以來都是那些試圖“想象無法想象的事情”(山田正紀)的科幻作家們所關注的領域。
本文所想討論的是美國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的語言科幻作品中的獨特語言觀,其與主流科幻的語言觀有著巨大的區(qū)別。主流科幻的語言觀聯(lián)系到信息社會中一種將語言科技化的意識形態(tài),它既是科幻文類中比較傳統(tǒng)的語言觀,也是現(xiàn)在占據(jù)比較支配性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而劉宇昆的語言科幻則是以更加“文學”的方式來重申了語言的另一種作用。通過對劉宇昆語言科幻的分析,我們可以找到突破信息社會中支配性技術思想的道路。
簡單地說,主流意識形態(tài)依照科幻小說的傳統(tǒng),將語言嵌入到了科學=技術的話語體系中,與其相反,劉宇昆則是將科學=技術帶入了語言或者說象征的領域。而更加重要的是,劉宇昆所描繪出的語言功能是在象征層次的作用這一層面,也與他大部分作品的中心主題有著很密切的聯(lián)系,他在很多作品中都不斷重復著以此為基礎的故事結構。
作為科技的語言
在進入對劉宇昆作品的具體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弄清主流語言科幻的意識形態(tài)結構,作為一個例子我選擇了近年在語言科幻這個領域上獲得了很高評價的特德?姜,他的作品《你一生的故事》被改編成了電影《降臨》,給很多第一次接觸語言科幻的人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你一生中的故事》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語言學家通過學習外星人的語言——這種語言使用一種非線性的表意文字——最終讓原本的線性“時間”在她的意識里變成了一個圓環(huán)的結構,并且使她得以將過去、現(xiàn)在、未來視為一個整體,因此隨時可以看到未來將要發(fā)生的事情,也就是說,語言的改變造成了主人公認知結構的劇變。有人可能會認為,特德?姜作為美籍華裔作家,在塑造中篇小說《你一生的故事》中的外星人語言的時候,肯定受到了中國漢字的影響。但是,特德?姜曾經(jīng)寫過一篇名為 “Bad Characters” 的文章,并在其中主要討論了“漢字”在信息傳達和學習成本上的非效率性,以及其在中國現(xiàn)代化過程中所造成的障礙,并以此為根據(jù)批判了漢字是一種“壞文字”。雖然這種主張本身并不是很新穎,但是從中可以看出,在特德?姜這里,語言是一種“需要被效率化的交流手段”,并且與“技術(technology)”、“現(xiàn)代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雖然這部作品從其所帶來的效果來看是很具有沖擊性的,但是正如日本思想家中澤新一所說,其語言觀基本可以說是一個“擴張版薩丕爾-沃夫假說”,亦即“語言決定了人的認知結構”這一觀念體系,譬如奧威爾《一九八四》中的“Newspeak”采用的語言觀也是建立在這一假說之上的,從這一點來說,特德姜的語言觀其實是完全在語言科幻傳統(tǒng)的內部的。同時,這一又被稱為“語言相對性原理”的語言觀,也對以超文本系統(tǒng)、網(wǎng)絡計算機以及圖形用戶界面等技術的發(fā)明奠定了現(xiàn)在信息社會的基礎的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產(chǎn)生了根本性的影響,他延伸了“薩丕爾-沃夫假說”,提出了“擴張人類知識(思考)”的技術思想,其背后思想便是“信息技術=語言可以擴張人的思考和認知方式”。作為一個程序員,很明顯特德?姜也身處在這一意識形態(tài)中,他將語言描繪為一種如編程語言般可以替換和擴張的技術,直接作用于人的信息處理亦即認知過程,而這也是信息社會語境中比較普遍的關于語言的意識形態(tài)。
因此可以說,對于這種語言的意識形態(tài)的分析與思考,同時也是對被信息技術完全覆蓋的當下狀況的分析和思考,而劉宇昆的語言科幻則為我們顯示了超出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路徑,讓我們重新思考什么是語言。
血腥的“薩丕爾-沃夫假說”
劉宇昆以語言為主題的作品,描繪出了一種完全與其相反的語言觀。首先,關于劉宇昆的語言觀與“薩丕爾-沃夫假說”的對立,其實他在《思維的形狀》這部作品中直接對“薩丕爾-沃夫假說”進行了批判性的描寫,將其描繪為一種在各不相同的語言和世界觀的生存競爭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合理化、效率化,最終只會進化成一種完美的語言來支撐進步的帝國主義式語言觀。因為如果一種語言可以決定人的認知的話,在邏輯上,正如恩格爾巴特所做的那樣,就必然會聯(lián)系到人的認知的擴張與進化這一觀念上(《一九八四年》可以說是把這一邏輯推到了另外一個極端)??梢哉f,這與特德?姜在批判漢字并強調表音文字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決定性作用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意識形態(tài)完全一樣。正如主人公所說的,“薩丕爾-沃夫假說-麥爾假說也是一種關于血腥、暴力和死亡的信條”。
在這部作品中,與人類語言這種不斷強調善與惡、對與錯、陰與陽等對立概念,清楚地設定概念和概念之間的區(qū)別,并以一種直線型的進化進程為前提故而在本質上排除了多樣性的語言不同,只會手語的外星人卡拉桑尼人的語言集中于描繪事物的所有連續(xù)性狀態(tài),比如它們在描繪顏色的時候會在語言上直接敘述出所有顏色的濃淡變化,在他們的語言中所有事物都作為連續(xù)體存在,因此在他們的世界里沒有對立。但是作者并沒有將人類和卡拉桑尼人對立起來,并賦予卡拉桑尼人特權,而是在最后描述了人類的語言在受卡拉桑尼人的影響后發(fā)生了變化也開始強調連續(xù)性,而卡拉桑尼人也在人類的影響下也開始強調區(qū)別,也就是說沒有所謂的完美的、合理的、進步式的語言,一切都在變化。作品這樣結尾:“只有變化沒有對立,沒有彼此,我真希望此刻能夠永恒。”
《物哀》中的語言觀
那么劉宇昆所提出的語言觀到底是什么?為了弄清這一點,接下來我想更細致的探討一下他的作品。
“這個世界的形狀就像漢字的‘傘’字?!?/p>
短篇小說“物哀”以這樣的一句話開始。所謂的“世界”,指的是地球滅亡之后,一艘只有一部分人類乘坐逃離災難的美國宇宙船。故事的主人公大翔(Hiroto)是日本人,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父母犧牲了自己將他送上了這艘世代飛船(Generation ship)。
正如他所說的,這艘飛船的形狀非常像他寫的“傘”字,上面的部分是捕捉太陽風來推進飛船的太陽帆,下面則是居住模塊。父親在他小時候教給他的關于日本的知識和思想給他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同時,對他來說日本和日語同他的父母一樣,都是在很久的過去就已經(jīng)失去的、與現(xiàn)在的自己斷裂的模糊記憶。也就是說,他在這里將現(xiàn)在自己所在的世界與逝去的記憶中的漢字重疊在了一起進行表象,在這里漢字將他現(xiàn)在的世界和過去的世界在象征的層次上聯(lián)系在了一起。
這部作品的整體結構也是在主人公對過去的追憶和現(xiàn)在的危機的交互中展開的。比如說過去父親教給他的“物哀”的思想和詩句,雖然大部分已是曖昧的記憶碎片,但對大翔來說卻非常重要,也是貫穿整部作品的中心主題。在追憶過去的同時,這艘載著最后的人類的世代飛船也面臨著深刻的危機——太陽帆上裂開了一個洞,并因此偏離了航路,如果不修復的話人類最后的生存者也會在到達新的星球之前就在宇宙中消失。大翔決定犧牲自己去修復裂縫,他描述自己背著飛行器飛行的樣子,正和自己名字的漢字“翔”是一樣的。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種類似命運的觀念,也就是說他現(xiàn)在所做的事情在過去父母給他起這個名字的時候就已經(jīng)決定。
在這里,過去的記憶與現(xiàn)在的狀況通過漢字(=語言)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換句話說,在主人公的內心以碎片的形式存在的、與當下的現(xiàn)實世界毫無關聯(lián)的過去的回憶以及作為日本人的自我認同的殘渣,通過漢字在現(xiàn)在重新顯現(xiàn),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表象(representation,字面意思是“再現(xiàn)”),并消解了過去和現(xiàn)在的斷裂,形成了一個連續(xù)性的整體。
不僅如此,宇宙船的危機也是人類未來的危機,做好了犧牲的覺悟去修復太陽帆的大翔的行為在拯救人類這個意義上,也是拯救了未來。也就是說,通過漢字重新構成了一種過去、現(xiàn)在、未來在象征層次上的連續(xù)體。大翔如此描述自己的行為:
明迪說我是個英雄,但其實我只是一個簡單的人,在正確的時間,出現(xiàn)在正確的位置。哈密爾頓博士也是英雄,因為他設計了“希望”號。明迪也是英雄,因為她讓我保持清醒。我的母親也是英雄,因為她忍受離別之苦讓我活下來。我的父親也是英雄,因為他教會我做正確的事。
所有人的命運交織成一張網(wǎng)。我們生命的意義,由各自在網(wǎng)中堅守的位置來決定。
這一段主人公的獨白提出了一種“反英雄主義”或者說“泛英雄主義”的世界觀,一方面相對化了“英雄”這種獨占了價值和權力,并因此在結構上必然強調突出與斷裂的形象,另一方面在其背后提出了一種不同于直線型時間的時間觀,在這一時間觀中,過去和現(xiàn)在以及未來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沒有先后順序地相互交融在一起,其關系性也是非固定的,會通過“解讀”和“形成”的實踐來改變互相的關系結構。在這個意義上,“傘”和“翔”這種漢字并不單純地在表層上與宇宙飛船重疊,而是在象征的層次上,作為與捕捉過去的太陽光來推進自己飛向未來的人類居住地的宇宙飛船同樣的存在顯現(xiàn)出來的。在這里,漢字(=語言)是將這張網(wǎng)作為一個連續(xù)體可視化并表象出來的某種結晶體般的存在,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漢字我們才能夠將這種連續(xù)體對象化,并以此來思考以及感受。
同樣的,作品中“物哀”的思想及其表達形式的漢詩和俳句等語言藝術也并不是一句“東方主義 Orientalism”就能概括的,正如大翔的父親所說,在宇宙中“萬物流轉”,而“物哀”的內含便是與這種宇宙產(chǎn)生的共感,對脆弱且輕易逝去的事物所抱有的一種精神上的聯(lián)系。作品中人類的大部分已經(jīng)同地球一起滅亡,但是我們通過從現(xiàn)在的位置與這種不斷上演滅亡與重生的“流轉”的宇宙產(chǎn)生共感,并使已經(jīng)逝去和滅亡的事物不單純與未來斷裂和隔離,而是作為支撐這個宇宙的存在重新被賦予價值和意義,并在現(xiàn)在得到救贖并被一同帶向未來。也就是說,漢字以及使“物哀”成為可能的漢詩、俳句等語言,是一種在肯定宇宙的流轉形式的同時,亦在“現(xiàn)在此處 (here now)”重新構成并可視化逝去的事物與現(xiàn)在和未來的連續(xù)性的技術。很明顯,這種語言觀與特德?姜在其科幻小說中作為前提的“作為傳達信息的技術的語言”完全不同。
《文字占卜師》中的語言觀
但是劉宇昆《物哀》這部作品并沒有將漢字、俳句以及“物哀”的思想特權化,劉宇昆通過這些意欲表現(xiàn)的,是一種關于語言的更加結構性的性質,不管是漢字還是俳句,它們都已經(jīng)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和脈絡,或者無法直接聯(lián)系到現(xiàn)在的狀況,因此就需要主人公的介入,進行語言和脈絡的重構,使其重新可以適應“此時此地”的操作,就語言而言,這種操作可以看作為廣義的、本雅明意義上的“翻譯”。
很清楚的體現(xiàn)了這一點的是短篇作品《文字占卜師(The Literomancer)》,故事的舞臺是1961年冷戰(zhàn)中的中國臺灣。為了在亞洲構筑戰(zhàn)略前線,美軍進駐臺灣,而很多美國士兵也帶著自己的家人來到了臺灣。主人公的小女孩 Lilly也同母親一起,隨著父親——一位美國間諜一同來到了臺灣,而他的父親因為要進行間諜活動,所以在基地外面與臺灣人一起生活。喜歡臺灣人的 Lilly 在美國人社區(qū)的孩子中越來越被孤立,正是在這個時候她遇見了做文字占卜師的老甘和他的孫子Teddy。
文字占卜師用漢字來占卜人現(xiàn)在的心情,以及過去和未來。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謂的占卜并不是單純地預測什么事情,具體的占卜過程是將心里浮現(xiàn)的字分解成單獨的構成要素,在對各個要素分別進行了解讀了之后再重新組合在一起,由此在一個更大的脈絡或者說連續(xù)體里為這個字提供新的意義。正如翻譯過來的語言必定會改變并重組我們的母語一樣,作為翻譯的文字占卜在將心情或者事情這種各自毫無關聯(lián)的獨立的碎片重新連接在一起,在更普遍的宇宙論中重新定位的同時,其本身也在重新形成一種新的宇宙論。
那么為什么劉宇昆將這種作為翻譯的文字占卜作為自己作品的中心主題呢?正如文字占卜師自身所說的,在二戰(zhàn)、冷戰(zhàn),以及在臺灣引起了一系列的報復與虐殺的“二二八事件”中,語言都作為加害的手段發(fā)揮了巨大的力量。比如說,“日本”和“中國”,“外省人”和“內省人”等都只是語言而已,人們卻將其當成了對一些東西抱有欲望的主體,并因此引發(fā)了對立和紛爭,這無疑是一種魔術。既然如此的話,通過作為翻譯的文字占卜,將這些語言轉化到另一種意義體系,在更加普遍的宇宙論中化解二者的對立并對其重新定位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說,(劉宇昆所描繪的)文字占卜師的戰(zhàn)略便是用融合和連續(xù)性的魔術來對抗那種區(qū)分和分析事物的、強調不連續(xù)性的魔術,而使這種對抗成為可能的便是語言。
Lilly 的形象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她自身也是一個翻譯者,或者說這篇作品的整個故事所描寫的便是一個翻譯者的成立過程。比如說,Lilly 在一開始就與討厭東方佬的美國同學合不來,文字占卜師通過對英文的文字占卜,在建構了一個他與 Lilly 的相遇不是偶然而是命運的象征體系的同時,使美國與臺灣這兩個對立主體的遭遇與和解成為了可能,而非常諷刺的是,文字占卜師所占卜的英文詞語是美軍文件中出現(xiàn)的“thalassocracy(制海權)”。最后,Lilly 也效仿文字占卜師,將其應用在了自己的英語上,通過在母語中的“翻譯”實踐,其母語本身也在不斷地生成和變化。在故事的最后,Lilly 不小心將文字占卜師的事情告訴了她的父親,她父親便認為他是共產(chǎn)主義者的間諜,不顧老甘跪在地上的哀求,在殘酷的拷問后將他和他的孫子一同殺死,Lilly 一邊在心中描繪著文字占卜師和他的孫子,一邊為了他們的救贖,進行了文字占卜。
“freeze”這個詞似乎引起了她的注意。她閉上眼睛,在腦海里描繪出了這個詞,用她認為老甘會用的方式仔細審視它。這些字母不停地晃動,互相碰來碰去?!皕”的形狀是一個跪著哀求的男人,“e”的形狀則是一個孩子蜷曲的尸體。然后“z”和“e”消失了,只剩下了“free(自由)”。
“沒關系的,Lilly。泰迪和我現(xiàn)在自由了。” 莉莉試著集中精神,緊緊抓住老甘逐漸消失的笑容和溫暖的聲音。“你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孩。你注定也會成為一個文字占卜師,這次是在美國?!?/p>
在這里,老甘和他的孫子并不是單純被殘酷地殺害,并任其逝去,任其與這個世界斷裂開來,而是通過文字占卜在象征的層次上對其進行救贖,與此同時,也超越了漢字和字母,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以及美國的對立,過去和現(xiàn)在在 Lilly 的文字占卜(=翻譯)中連為一體,并一同走向未來的美國。這里所用的“救贖”這一概念是在本雅明的意義上使用的,指的是讓那些與現(xiàn)在和此處已經(jīng)失去了聯(lián)系、在未來也注定被遺忘的人和事從這種狀態(tài)中脫離出來,讓它們重新與我們在一起、一同走向未來。
這種通過操控語言,也就是象征的“翻譯者”將互相斷裂的人與人、過去與現(xiàn)在以及未來重新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更加普遍的宇宙論,并在其中完成救贖的結構,也是在劉宇昆小說中不斷重復出現(xiàn)的一種普遍的故事結構。前面提到的《思維的形狀》的主人公也是一個在人類和卡拉桑尼人之間的翻譯者,他所做的不僅僅是單純地轉換和傳達信息,而是在連接兩個世界的同時,使二者融合并形成一個更加普遍的意義體系。在對立與融合、戰(zhàn)爭與和平、逝去的人們與不確定的未來這些主題中,劉宇昆的小說總是會在其中間設置一個翻譯者的形象,讓他救贖各種斷裂和隔閡。這里所說的“救贖”不是個人主義英雄般的救贖,而是在接受所有悲劇和對立的結果的同時,在事后通過“翻譯”重構一個可以將對立的或者逝去的人和事物重新包含在內并賦予意義的象征場域。它是一種象征性的復活,也是劉慈欣所說的劉宇昆作品中的“詩情”的來源。
結語
綜合以上的分析,劉宇昆的語言思想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與強調信息傳達與認知的語言觀不同,劉宇昆強調的是語言所具有的“象征形成”(卡爾?克勞斯)的功能(賦予情感和聯(lián)系一種具體的形態(tài))。
2.這種語言觀強調對時間和空間之間,人和人之間等所有斷裂和隔閡的縫合,強調對立和區(qū)別的解體和融合,并將這種縫合和融合的形態(tài)凝結在語言中使其可視化。
3.縫合以及融合的實踐,需要這里被稱作“翻譯”的操作(本雅明),即建構一個兩個完全不同且對立的意義體系可以重新融合在一起的象征意義的場域。
4.這種操作的目的在于對失去和斷裂之事物的在象征場域中的(事后性的)救贖,即使其重新在自己的生活以及世界觀(=宇宙論)當中獲得應有的位置。
5.在劉宇昆的作品中,進行這種救贖的翻譯者的形象和結構不斷被重復,因此可以斷定這是對于他來說一個本質且普遍性的主題。
可以說,劉宇昆創(chuàng)作了諸多以語言為中心主題的小說,其理由在于,他所抱有的救贖的觀念和形象本身便是語言性或象征性的,它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符號、意義、象征以及宇宙論,也因此必然需要翻譯的實踐。當然,我們可以從劉宇昆自身的經(jīng)歷——移居美國的華人,以及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翻譯者身份中來尋找這種不斷出現(xiàn)的作品結構的原因,但是不能完全回收到這里,正如我們所分析的,他通過這種主題想要思考的,其實是在信息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中如何思考語言這一問題,同時也是當代社會中在象征層次或者普遍層次上的翻譯與救贖的必要性和倫理性。
(本文最初以日文發(fā)表于日本綜合批評雜志《ecrit-o》第 8 輯,ecrit-o 編輯部,2018年5月。中譯版為原文的縮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