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詩外功夫”
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yǎng)、涵養(yǎng)、修養(yǎng),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yǎng)、藝術訓練,努力做到‘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p>
84歲時,陸游在《示子遹》一詩中回顧自己一生的詩歌創(chuàng)作,在詩的結尾處告誡兒子:“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焙髞砣藗円话惆阎\篇布局、遣詞造句、寫作技法等能力稱為“詩內功夫”,而把閱歷、學養(yǎng)、識悟、操守、精神境界等的修煉稱為“詩外功夫”。陸游用一生的作詩經(jīng)驗告訴人們,“詩內功夫”是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的基礎,但若想創(chuàng)作出精品力作,非修煉“詩外功夫”不可?!霸娡夤Ψ颉钡墨@得不僅需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而且需要學識、情操、德行等多方面的提升。
我們經(jīng)常用“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來強調經(jīng)驗積累的重要性,但“操千曲”“觀千劍”還只是限于某一生活領域,對于文藝工作者來說還遠遠不夠。老舍曾說,“我以為寫小說最保險的方法是知道了全海,再寫一島?!比魏嗡囆g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不是孤島行為,必須先全面了解與小島相連的整片大海,即要修煉學識。學識首先來源于火熱的人民生活?!瓣P在象牙塔里不會有持久的文藝靈感和創(chuàng)作激情”,道聽途說或閉門造車,作品必然是隔靴搔癢。只有走進生活深處、體悟生活本質、吃透生活底蘊,才能把真實的生活變成感人的故事、豐滿的人物、優(yōu)美的旋律,作品也才能打動人心。學識的獲得還需要藝術工作者多讀書識理,多向其他知識領域擴展、突圍。陸游說:“詩豈易言哉!一書之不見,一物之不識,一理之不窮,皆有憾焉?!钡菜囆g莫不如此。藝術工作要“?!?,“?!笨梢宰屛覀冊谀骋活I域站穩(wěn)腳跟,但要使作品產(chǎn)生質的飛躍,藝術家見識要廣、學問要博。如魯迅所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會非常有限”。
文章不是無情物,作家如果缺乏生命體驗,做不到同情理解,就難免不出現(xiàn)“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歡者雖笑不樂”這樣尷尬的作品。巴金談到,創(chuàng)作《家》時“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掙扎?!笨梢姡紵那楦?、深沉的理解是文藝創(chuàng)作重要的內驅力?!白衅抡l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若非有著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很難寫出如歌如泣的《琵琶行》。想要深刻表現(xiàn)事物、傳遞情感,就必須有對人、事、生活發(fā)自內心的理解和同情。文藝工作者一定要寫自己最感同身受的東西,而不是蹭熱點、搶流量,諜戰(zhàn)流行就寫諜戰(zhàn)、古裝劇流行就寫古裝劇,最終陷在跟風的漩渦中,迷失了自我。“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它要求文藝工作者不僅要走進生活、表現(xiàn)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對生活、對要表現(xiàn)的對象投入真心、真情。只有拆除“心”的圍墻,帶著真心、帶著真情、帶著對人民對生活最真摯的愛和理解,才能真正深入讀者內心世界,創(chuàng)作出觸及靈魂、引發(fā)共鳴的優(yōu)秀作品。
為社會立心、為民族鑄魂,是文藝重要的擔當和使命。創(chuàng)作主體的德行是否高尚,決定作品格調的高低。如果一個作家“汲汲于富貴,戚戚于貧賤”,我們很難相信他的作品會充滿高尚的情感和向上的精神。自古文人都很注重自身德行的修養(yǎng),從孟子的“養(yǎng)氣”說,到曹丕的“文以氣為主”,再到韓愈的“氣盛言宜”等,都非常強調創(chuàng)作者道德修為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重要作用。不僅如此,創(chuàng)作者的修為境界還直接影響其作品在后世的傳播與影響。王羲之、顏真卿書法之所以被奉為經(jīng)典,除了作品本身藝術水平高之外,還與他們的德行學識堪稱一代楷模密切相關。所以德行與創(chuàng)作,是相得益彰的關系,高尚德行催生高尚藝術,高尚德行推動作品傳播。在新時代的今天,藝術承擔著培根鑄魂、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使命,在作品中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使作品給人以光亮、溫暖與希望,文藝工作者必先培其德、育其志,提升其境界。育人必先育己,覺人必先自覺,是道理所在。
“詩外功夫”絕非一時半刻之功,需要長期磨煉和沉潛。文藝工作者若能潛下心來,身體力行,必將創(chuàng)作更多經(jīng)得起時代和歷史考驗的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