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學(xué)》2019年第6期|王雪瑛:千年之約
飛躍萬里山和水,我從東海之濱來到天府之國,穿越千年云和月,我從眉山走進三蘇祠,《紅樓夢》中的一句話在心里浮現(xiàn),“眼前分明是外來客,心中卻是舊時友”,想像著與東坡先生相遇,瞬間真實的感覺……怎敢如此自不量力,那是蘇東坡,是千年來說不透,說不全,說不完,永遠的蘇東坡呀,我想是見字如面,神交已久,何況東坡先生夫子自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兒”。持佛家眾生平等理念的蘇軾,交友不論尊卑貴賤,唯求心意相通。
一
眉山,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蟆頤觀、連鰲山、三蘇湖是蘇東坡和兄弟少年時游學(xué)的舊址。據(jù)記載,兩宋時的眉山縣,所轄區(qū)域為二十鄉(xiāng),共出了近九百名進士,讓宋仁宗皇帝也贊嘆不已:“天下好學(xué)之士皆出眉山?!蹦纤卧娙岁懹畏Q眉山為“千載詩書城”。
眉山歲月是東坡先生的少年時代,是他人生大河的上游,清澈純凈的水流在故土的青山間奔流著,在陽光下跳躍著,穿過山巒,越過平原,一直向前……
嘉祐元年(1056年),蘇洵帶著十九歲的蘇軾、十七歲的蘇轍,自西蜀眉山,沿江東下,這是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嘉祐二年,蘇軾在京應(yīng)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這是他一生中的幸運。
歐陽修正銳意詩文革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fēng),讓他眼前一亮,蘇軾的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別開生面,歐陽修十分賞識,他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將他評為第二。當歐陽修知道真相后,對蘇軾的才學(xué)和創(chuàng)新青睞有加,他欣喜地預(yù)言:“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p>
在歐陽修的盛贊下,正青春的蘇軾一時名動京師。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猶如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刷屏,成為青年才俊的代表人物。如果蘇軾的一生從此就處于如意順境,享受著春江潮水連海平般的開闊、平靜和美好,那他會成為一個怎樣的蘇東坡呢?然而命運并沒有給他安排如此的美滿人生,而是讓他歷經(jīng)了難以想像的磨礪、曲折和艱辛,嘗盡了難以承受的貶謫、壓抑和困苦。
當蘇軾要在京師大展身手時,他的母親和父親先后病故,蘇氏兄弟兩次還鄉(xiāng),守孝三年。當蘇軾還朝后,王安石的維新變法震動朝野,蘇軾的恩師歐陽修,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三十歲時蘇軾的眼中所見,已然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京城。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力陳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大為不滿,讓御史謝景對皇帝進言,數(shù)落蘇軾的過失。耿直的蘇軾請求出京任職。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二歲的蘇軾調(diào)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給皇上奏一封《湖州謝表》,本是例行公事,只為蘇軾的真誠與才情,與一般的官樣文章有所不同,被新黨挑唆成“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逐步釀成烏臺詩案,蘇軾身陷囹圄百日,幾度瀕臨絕境,新黨們非要置蘇軾于死地不可。幸北宋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躲過一劫。
后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元老們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一起勸諫。當時已經(jīng)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書:“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在眾人的聲援下,烏臺詩案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以從輕發(fā)落,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烏臺詩案的巨大打擊成為他一生命運的轉(zhuǎn)折點。此后蘇軾的人生不是“漫卷詩書喜欲狂,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而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fēng)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p>
東坡聲名遠揚,超越時空,無論是眾人皆知的蘇公堤、東坡肉,還是讓人耳熟能詳?shù)摹八鉃囦偾绶胶茫缴彰捎暌嗥妗钡脑娋洹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標志性人物,他的影響力不僅僅在傳統(tǒng)文化國學(xué)研究的書齋里,也在我們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中。
隔著千年的時光之海,眾人看見的是他的萬丈光芒,他的千古風(fēng)流,而他在風(fēng)雨兼程中的艱難跋涉,在荒蠻之地的頑強生長,在黑暗幽冥中的心內(nèi)燭照,更是他人生中的真實:他將一日日的艱辛憂傷和疲憊,變成一篇篇文氣豐沛千古不朽的詩詞華章,那是多么困難的事,那是歷經(jīng)砥礪之后,升華而成的人生意境,是蒼涼寂寥的心境中盛開的詩意之花,彌漫千年,余韻不絕。
有道是不得志造就了蘇東坡,是不斷被貶成就了他的不廢江河萬古流,但是這樣的造就與成就,這樣的承受與超越,何其難,何其痛……
二
蘇軾詩詞文中名篇佳作多,能朗朗上口的也不少,讓我一見傾心、過目不忘的是《赤壁賦》中的佳句:“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此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蹦欠N開闊的意境,曠達的情懷,清俊的文氣,流暢的音韻,竟然是他被貶黃州時所作。
近千年之后,年少十七的我在華東師大的校園里,呼吸著早晨清新的空氣,誦讀著東坡的性情之句,體會著那種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寓深邃于簡約之中,寓風(fēng)雅于自然之中的美,從此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積淀成審美趣味。
清人張潮在其《幽夢影》一書中所言:“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三十年的歲月流轉(zhuǎn),已是人到中年的我更能理解東坡先生初到黃州后,那種沉郁悵惘的心情,他多次到城外的赤壁山流連徜徉,呼吸山間清風(fēng),目送大江東去,驅(qū)散內(nèi)心郁積,留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在蒼茫山水之間,在自然大美之中,他感悟天地之間的生命,“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自然的浩瀚、雄渾和力量,讓他超越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超越人生的障礙和困苦,以萬世之心行一生之事,放棄了那種“非如何不可”的悲劇感。黃岡成為他精神的高地,成就他生命的崛起。
紹圣元年(1094)年四月初,蘇軾接到貶官落職的第一道誥命啟程“南遷”,朝廷五改詔令四降官職,一個個貶官誥命追趕著他的腳步,等他趕到惠州時,蘇東坡最后的官職變成了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安置。
兩年半之后,年過六旬的蘇東坡再次被貶,他離開惠州赴儋州。在謫居惠州的兩年七個月間,蘇東坡遍游惠州,他所到之處,光彩頓生,他揮毫留詩,皆成一景,他共成詩詞百多首,散文三百多篇,書畫二十多幅。東坡寓惠時期的創(chuàng)作僅次于他寓黃時期的創(chuàng)作。東坡不僅將詩文賦予惠州,與他一路同行、心心相印的王朝云也永留惠州矣。
蘇軾任杭州通判期間,十二歲的少女王朝云就到了蘇家,她天資聰慧,又受蘇家的書香浸潤,學(xué)字識文,漸漸知書達理。蘇軾被貶黃州第二年,蘇夫人提議由朝云貼身侍奉東坡。他們甘苦與共,相知相惜。當年近花甲的蘇軾再遭厄運,顛沛流離于惠州時,才年過三十的朝云真情不改,千里相隨同來惠州,是蘇軾命途多舛中的心靈慰藉。一場疫病掠去了朝云三十四歲的生命。蘇軾在惠州孤山朝云的墓前依依不舍,老淚縱橫,脈脈此情,與何人說,“不合時宜,唯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diào),每逢暮雨倍思卿?!?/p>
三
對于蘇軾,詩文、書畫是他生命能量的發(fā)散形式,而為官從政,亦是他藝術(shù)人生的重要實踐。蘇東坡謫惠期間,還以自己的勤政仁厚福澤惠民。他籌資建橋保通行;他修堤防洪護良田;他種草藥布施貧民;他禁止士兵擾民;他減輕農(nóng)民賦稅;他推行教育,大辦書院,崇尚科舉,吸引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在昔日的蠻荒之地傳播文明,偏安一隅的惠州人才輩出。清代詩人江逢辰盛贊蘇東坡:“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p>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歷經(jīng)磨難,他不僅仁政為民,而且他對封建社會由來已久的弊政陋習(xí),有著深沉的批判意識。蘇軾既揭示新政之弊端,也抨擊舊黨之腐敗,他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對此東坡沒有畏懼和退縮,他坦蕩而磊落地以詩言志,“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他都活出生命的意蘊,無論得意還是失意,他都欣賞身邊的風(fēng)景。他在赤壁賞月,他在西湖種柳;他貶謫黃州能“長江繞郭知魚美”,他貶謫惠州也能“日啖荔枝三百顆”。所有的日子,無論哪一種境遇,都因心靈的力量而充實和豐富。
花開是詩,花落是詞。蘇東坡的詩詞既向內(nèi)心世界開掘,也向外在世界拓展。他的詩題材廣闊,清新剛健,文思獨特,與黃庭堅并稱“蘇黃”;他的詞豪邁雄奇,與辛棄疾同屬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蘇東坡主張文章詩詞應(yīng)像大千世界一樣,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他的散文氣勢宏大,語言卻平易自然,他的敘事記游之文,將敘事、抒情、議論結(jié)合得水乳交融。他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队洺刑煲褂巍?,全文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韻味雋永,為宋代文中之妙品。
蘇東坡擅長畫墨竹,繪畫注重神似,反對形似,主張畫外有情志,反對程序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影響著以后“文人畫”的審美內(nèi)涵。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他曾自稱:“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蘇東坡學(xué)養(yǎng)貫穿儒釋道,造詣縱橫文書畫,他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的典范。在他漫漫人生之旅走向天涯歸處時,回望山重水復(fù)的來路,回想風(fēng)霜雨雪的歲月,他會如何評價自己呢?1101年的初夏,在他辭世的兩個月前,蘇東坡寫下了《自題金山畫像》,“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逼桨字翗O而無半點掩飾的詩句,表明了他的自我評價,他不認為自己一生的功業(yè),是三次在朝廷官居高位,而是在三次遭遇貶謫黃州、惠州和儋州。
這才是蘇東坡的自評。在對命運的自嘲,對境遇的反諷中,有著怎樣的辛酸和憂傷,又有著怎樣的自信和自勉,亦是看盡了人生滄桑后的曠達和灑脫,歷盡了疾風(fēng)暴雨后的勁草和修竹。
一個如此豐富而頑強的靈魂,有什么厄運可以損毀他?他是一個可以在地獄里活出天堂滋味的人,他是一個可以在貶謫的壓抑和寒涼中活出審美光芒的人!他留下的藝海明珠,歷經(jīng)千年時光大潮的沖擊,依然熠熠生輝,漫漫的歲月長河中,依然有相通的心靈,誠摯而深切的感應(yīng)。
四
似乎是命中注定,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這頁華章,由蘇東坡來書寫,他在黃州完成《赤壁賦》和《后赤壁賦》,沿用賦體主客問答的格局,在描寫長江浩蕩,青山巍峨時,抒寫了自己的人生哲學(xué),全文駢散并用,情景兼?zhèn)洌窃娕c思結(jié)合的散文名篇。
在2017年的初夏,我關(guān)上電腦,放下即將付梓的書稿,走出書房,離開上海,飛躍千里,似乎聽到了召喚,拜謁東坡故里眉山。他的人生之旅由此出發(fā),經(jīng)過千山萬壑,激流險灘,我想像著他身在落日煙霞中,心里涌起的層層波瀾,他是否會想起自己在《眉州遠景樓記》中,款款書寫的心愿,將來告老還鄉(xiāng)定要登臨遠景樓,盡享觀覽……很想完成他千年前的心愿登臨遠景樓,看岷江逶迤青山蒼翠中,體會他與天地往來的胸懷,發(fā)現(xiàn)自然萬物之美,既沉潛于當下的尋常生活,又有著超越有限時空的能力,在高低不同的人生境遇中剛毅堅卓,在冷暖自知中掩盡蒼涼。
以東坡先生之盛名,不管世代嬗變,依然是天下誰人不識君,而他在現(xiàn)實人生中不斷被貶,時遭困厄,他又是紅塵獨立中,心懷曠世的寂寥。
我來到蜀地眉山,走進“三分水,二分竹”的三蘇祠,隔著千年的時光,唯愿初夏的清風(fēng)中,傳來他內(nèi)心的話語。緩緩地走過木假山、來鳳軒、抱月亭、百坡亭,流連于啟賢堂、洗硯池、荔枝樹……沒有陌生,而是親切,仿佛我早已來過,記憶的河岸上出現(xiàn)了他的身影:年少青春的他在洗硯池邊,望著層層的漣漪出神;在抱月亭里和父兄們一起吟詩論道,意氣風(fēng)發(fā)地暢想未來;在來鳳軒里已是塵滿面、鬢如霜的他,向遠道而來的我,親近地敘述人生的感慨,藝術(shù)的領(lǐng)悟,茶香氤氳中,他溫和的目光穿越千年……
不經(jīng)意間我移步至碑帖前,一個溫婉柔和的女聲在誦讀:“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薄按航霊?,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這就是慕名已久的《寒食詩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在中國書法史上被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之一,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后所跋:“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fù)為之,未必及此?!?/p>
這是一首遣興抒懷的詩作,至情至性,不可重復(fù)。蘇軾書于被貶黃州第三年(公元1082年)的寒食節(jié),那一年他四十五歲,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的生死憂患。全詩在敘寫日常中直抒起伏的胸臆,在寫實筆意中直面人生的嚴酷。在蒼涼惆悵中依然曠達而有力,淋漓盡致地書寫著生命情懷,生氣貫注的結(jié)字,起伏跌宕的布局,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一種生命力沖破了現(xiàn)實的壓抑和桎梏,將凄涼之境遇,寫出了豪放的氣度,將個體的悲情,寫出了天地的共鳴。
這是貫注了豐厚的生命體驗的書寫,是詩心與書法意蘊的融為一體。我當然不是第一次欣賞《寒食詩帖》,只是在東坡故里三蘇祠的碑帖前,有著特別的生命體驗,無法抑制的熱淚濕了臉頰,涓涓淚水模糊了視線……自己也不知這是怎么了,突然而至的情感潮汐中,仿佛目睹了他在長期困厄中的勉力自持,在百感交集中的秉筆直書,千年的時光,被他的筆力穿透了,千里的尋訪,是為了這瞬間的心靈相通……
我又想起了,同年的冬季寒夜里,蘇軾在定慧院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庇质屈S庭堅對他心領(lǐng)神會而贊嘆備至:“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東坡“以性靈詠物語”,選景敘事簡約凝練,以場景寫心境,孤鴻和深夜,寂寞和寒枝,既因高潔而孤寂,亦不隨波而逐流,雖經(jīng)誣陷和囹圄,依然磊落而獨立。
以前就賞閱過《寒食詩帖》,由川返滬后,我又悉心重溫,細細看來句句真情流露,字字真切傳神。不由地聯(lián)想到了“意既極于性情,辭亦匠于文理”,《寒食詩帖》是對劉勰《文心雕龍》的審美理想的生動注解。蘇軾撰詩并書的墨跡素箋本,橫三十四點二厘米,縱十八點九厘米,行書十七行,一百二十九字,真跡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一生的蒼涼悲歡如水流過,在陰晴圓缺的日子里,在現(xiàn)實骨感的人世間,他以詩詞營造心靈的家園、生命的意境?;ㄩ_花落,四季流轉(zhuǎn),詩,是他生命中最長情的陪伴,最誠摯的告白。
生成于西太平洋的臺風(fēng)“云雀”攜著雨水呼嘯而來,驅(qū)散了盛夏的暑熱,望著雨后翠綠的樹蔭,又想起了眉山他的故土,三蘇祠他的故居。一年前我的前往,仿佛是奔赴一個千年之約,感受他的博大心靈。記得羅曼·羅蘭說過的話,“偉大的心靈有如崇山峻嶺,風(fēng)雨吹蕩它,云翳包圍它,但人們在那里呼吸時,比別處更自由更有力……”
東坡先生以審美之心面對大千世界,凡物皆有可觀,隨處皆有可美。他的人生態(tài)度為后人示范了極有魅力的生命形式,他的詩文書畫為后人呈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審美韻致……
他以萬世之心行一生之事,他是超越時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