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國美學的多維透視 ——《美學的歷史:20世紀中國美學學術進程》的意義
20世紀中國美學的內涵異常豐富,古與今、中與西、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民族與世界、學術與意識形態(tài)、精神追求與商業(yè)消費等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梢哉f,其復雜程度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百年都無法與之相比的。眾多知名美學學者發(fā)揮己長,展開多向度、多層面和多樣化探討?!睹缹W的歷史——20世紀中國美學學術進程(增訂本)》(安徽教育出版社)一書,超越了一般美學理論史的寫作,即不單純進行美學史材料的整理和思想理論的內部分析,而追求在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在與鄰近學科形態(tài)的互動中,在不同文化的學術話語的交流中,來考察20世紀中國美學。百年中國美學不僅作為一個歷史對象而存在,還與中國美學道路今后該如何往下走的問題密切相關。一部好的美學史必須告訴讀者:美學家做了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他們是如何做的?其做法有何不足?對今天又有何啟示?對這些至關重要的問題的回答,是此書的首要意義。
《美學的歷史》對百年中國美學所取得的各方面成就進行了總結。百年中國美學實際是一個由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學術轉型過程,同時也是研究領域逐漸開辟的過程。學術的現(xiàn)代轉型包括三方面內容。其一,美學學科在中國的建立。中國古代有豐富的美學思想,卻沒有美學。自王國維將西方美學介紹進來后,在學習西方的基礎上,我們才開始自覺建設美學學科體系。其二,改變了傳統(tǒng)美學那種知覺體驗或藝術感悟性質的“發(fā)散性”理論話語,轉向對思想體系化、理論邏輯性和方法科學性的現(xiàn)代追求。其三,20世紀初的美學家大多對個體自由精神持肯定和提倡的態(tài)度,但到了中期這種現(xiàn)代美學精神的轉型被中斷。李澤厚的“實踐美學”雖肯定了人的“主體性”,但這種“主體”是理性化的集體而非個體。到80年代高爾泰的“感性動力說”、李澤厚的“情本體”理論,特別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后實踐美學”,充分肯定了審美中個體的突破作用和超越精神,中國現(xiàn)代美學在文化精神上真正走出了古典美學的范疇。
百年中國美學還開辟了心理學美學、文藝美學和審美文化研究等領域。在30年代,朱光潛《文藝心理學》等著作的出版,標志著中國現(xiàn)代形態(tài)的心理學美學的成熟。在80年代和90年代,心理學美學研究十分活躍,在有關審美心理、創(chuàng)作心理、評介西方理論和闡釋中國古代審美心理理論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在1980年中華美學學會成立大會上,一些學者提出發(fā)展文藝美學的構想,以區(qū)別于研究審美普遍規(guī)律的哲學美學。自80年代以來,中國文藝美學就文藝的根本性質、文藝的價值功能、文藝的創(chuàng)作和接受過程、各門類藝術的審美特性等問題,展開了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來,審美文化研究興起。關于審美文化是僅僅研究當代文化還是同時包括古代文化,是以藝術為中心還是反藝術中心,是強調理論體系建構還是注重非體系性的批評等等,存在著不同看法,形成了寬窄不同的審美文化觀念。
此外,在譯介西方美學、整理和研究中國古代美學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美學史的書寫不僅要肯定美學家所做的貢獻,嚴肅、科學的美學史還必須揭示其中存在的局限。惟其如此,學術研究才有可能進步。對百年中國美學中存在的諸種問題,《美學的歷史》進行了嚴苛、深入的反省和剖析。
首先,現(xiàn)代中國美學家長于在原有思想智慧的基礎上進行各種綜合,而很少能貢獻出一些新的思想元素。即便是相對而言較有創(chuàng)新意味的李澤厚的美學,也只是在發(fā)揮《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自然人化”、“人的對象化”的觀點,同時又注入了康德的“主體性”和精神分析學的“集體無意識”等思想。這些理論初看起來好像是中國學人自己的創(chuàng)造,究其實質,都是在演繹別人的思想。
其次,20世紀中國美學在總體上缺乏一種靜下心來沉潛下去的“為學術而學術”的科學精神。在前期主要表現(xiàn)為致力于對國民精神狀態(tài)的改變。中期主要表現(xiàn)為對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利用,即把意識形態(tài)當作樹立自己真理權威和攻擊不同意見的武器。在90年代市場經(jīng)濟浪潮下,個人物質需求的滿足、消費欲望、生活享受對學者沖擊巨大,成了新的考驗。這里面當然有社會現(xiàn)實的客觀需要,也有很多無奈的歷史原因,但學者自身是否也應負一定的責任呢?
再次,學者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試圖從西方美學中尋找有關問題的現(xiàn)成答案,甚至熱衷于用西方的話語和觀念來“翻譯”中國古典美學,指出中國古代美學家具有與西方著名美學家相同或相似的觀點,以此證明中國美學的存在??梢哉f,我們還沒有找到較好利用民族美學資源的途徑,美學理論建構離美學的民族化目標尚有很大距離。
最后,美學研究脫離當下實踐。從20世紀初開始,美學理論研究不是回顧古典藝術,就是放眼西方藝術。在中國美學學科建立起始階段所具有的這一缺陷,在后來竟然成為一種理論習性。不少美學學者對同時期藝術發(fā)展、審美現(xiàn)象的關注意識極為淡薄。
《美學的歷史》之所以如此嚴厲地反省百年美學,不是為了否定前人篳路藍縷之功,而是為了有助于今后中國美學研究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所應該走的道路。此書指出了百年美學對今后研究所具有的各方面啟示。
中國美學研究要有思想創(chuàng)新意識。經(jīng)過一個多世紀的學習、模仿后,中國美學研究迫切地“呼喚思想”,期待真正地擁有自己的思想。擺脫依附的惰性和自卑心理,樹立獨立的學術人格,依托個體的審美經(jīng)驗展開創(chuàng)新的研究,已成為我們當今確立學術尊嚴的必由之路。
中國美學研究必須處理好人文與科學的關系。雖然美學研究應關注民族乃至整個世界所面臨的各種現(xiàn)實難題,并做出積極的探索和回應,但美學畢竟是一種科學研究。缺乏科學精神,不沉下心去做“為學術而學術”的研究,一定會影響人文思考的創(chuàng)新、深度乃至可靠性。以科學精神推進人文思考,二者緊密結合,才是我們今后所要走的路。
中國美學研究要實現(xiàn)與國外美學的對話。一方面,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努力發(fā)掘本民族的美學資源,用本民族的審美經(jīng)驗來豐富全人類的美學。另一方面,應立足于自身民族傳統(tǒng)資源去建構“全球性的美學理論體系”,使本民族理論話語和思想智慧,在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美學問題上發(fā)揮自身作用。
中國美學研究不能與當下審美實踐脫節(jié)。長期以來,中國美學研究似乎認為,對古代和西方經(jīng)典藝術有效的理論就具有普遍意義,因而大大弱化了對當下審美實踐的關注熱情。今后的美學研究決不能再滿足于自說自話、自娛自樂,而應充分關注當下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的發(fā)展,并及時做出有力回應。
《美學的歷史》自問世以來,曾推動學界站在世紀轉折點上,回望和反思百年中國美學;同時憑借其在學術深度和致思廣度等方面的優(yōu)勢,已然成為學習現(xiàn)代中國美學的必讀書和研究該領域的重要參考文獻,其中很多觀點已被學界廣泛接受。新版增訂本重寫了部分內容,增加了新的研究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新看法,使它更趨完善。新世紀已經(jīng)走過了近20個年頭,文藝美學研究和審美文化研究仍在繼續(xù),而環(huán)境美學、生態(tài)美學、身體美學和生活美學已成為美學前沿領域。我們今后的研究能否充分吸取百年美學的經(jīng)驗教訓呢?新的美學研究不應只是話題的不斷變換,它能否實現(xiàn)學術品格上的更大躍遷呢?這是《美學的歷史》留給每一位讀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