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出《紅與黑》《巴馬修道院》《黑郁金香》《都德小說選》等60多種法國文學名著 資深翻譯家郝運去世
資深翻譯家郝運先生于2019年6月10日下午在仁濟醫(yī)院西院逝世,享年94歲。郝運生前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自己不過是個“翻譯匠”,對“翻譯家”頭銜實在不敢當,而他心中的唯一愿望是: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做好翻譯。
郝運原名郝連棟,法國文學翻譯家。1925年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河北省大成縣(現(xiàn)為天津市靜海區(qū))。他的青少年時代在國難當頭、戰(zhàn)亂頻發(fā)中度過,先后在南京、重慶、昆明求學。1946年畢業(yè)于昆明中法大學法國文學系,1947年任職于南京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紅十字月刊》。
新中國成立后,郝運分別在平明出版社、上海新文藝出版社任編輯,1958年春因肺病復發(fā),向出版社提請辭職獲準,病愈后專職從事法國文學翻譯,翻譯生涯達70年。他譯出《紅與黑》《巴馬修道院》《黑郁金香》《都德小說選》及合譯《三個火槍手》《莫泊桑中短篇小說全集》等60多種法國文學名著。郝運2002年獲“中國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2015年獲“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6年獲“2015年度上海文藝家榮譽獎”。
郝運一輩子與翻譯打交道,與文字為伍。他認為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個性,翻譯也該如此,關鍵是要深入到原著者的內心,跟著他們塑造的人物不斷轉變自身角色,就像演員一上臺就將自己的個性融入到戲中的人物角色性格,導演則要把握整部戲各人物的性格。郝運說過:“翻譯好一部書,譯者既是‘演員’,又是‘導演’,將自己的情感、個性‘移植’,盡可能不走樣、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給讀者?!?/p>
郝運心中的理想翻譯家,能夠體悟作家原著的藝術特點,用力氣在翻譯過程中將它反映出來。文學技法沒有一定之規(guī),文學名家總是各顯其能、各盡其妙,翻譯家要善于體悟其妙,進行再創(chuàng)作。同時郝運也指出,文學翻譯要做好,就似“探驪得珠”,是很難的,“一個有責任感、有使命感的翻譯工作者必定要自我加壓,要為讀者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糧”。
2018年底,上海市文聯(lián)主持的“海上談藝錄”叢書之《深潛譯海探驪珠·郝運》出版。在接受該書作者管志華采訪時,郝運寄語希望從事翻譯行當?shù)暮笃鹬隳莒o得下心,“不求大紅大紫,但求溫和清靜,既不抱怨,也不擺功,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乏功。人生難得是心安,心安人才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