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條河流有關
湘西多河,它們的美麗出現在沈從文的筆下,沅江、沱江、酉水……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他在清澈見底的河上蕩漾而愛意綿綿:“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p>
人們從沈從文先生的筆下得知了湘西那些知名的河,如今我們又從一個湘西女子的描述中知道了一條小溪,一條叫藍溪的小溪。藍溪相對那些知名的河流,就像環(huán)繞大樹的藤蔓,小巧但更加纏結多情,也有奇跡,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使人神往傾心。
苗族女子張雪云自幼生長于湘西鳳凰山下、藍溪河畔,她出生的年代正是改革開放初始的1979年。她順利地畢業(yè)于湖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在沅陵縣的一所中學從教多年,對讀書寫作的喜愛成為她最為鐘情的選擇,漸次在多家報刊上發(fā)表詩歌、散文。迄今為止,她的作品多是從她的家鄉(xiāng)藍溪生發(fā)開來,感受土地深處的呼吸,體現湘西的脈動與溫度,在平常事物與百姓生活之中感悟到諸多深意,以小見大,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又從城市回望鄉(xiāng)村,以對土地與自然的真誠守望而發(fā)聲,讓心靈中的藍溪奔往大江大河,長流不息。同時,她描繪著有血有肉、陽光明媚又風雨交加、幸福與痛苦同在的鄉(xiāng)村地理,勾勒出湘西霧朦朧、濕漉漉的獨特山水,以及在那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魂魄。她的散文集《藍渡》入選“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其中的篇章均是她這些年的精心之作,正是試圖以土地河流為經,以蒼生萬物為緯,織一幅湘西地域風情的畫圖,從中顯示出其獨有的鄉(xiāng)土精神和自我意識,表達她對鄉(xiāng)村人物骨子里堅韌精神的敬重和承接、對湘西鄉(xiāng)村獨特風物的呵護、對鄉(xiāng)村與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碰撞融合及變遷的個人思考。
顯然,一抹鄉(xiāng)愁是這幅圖畫的底色。張雪云以一個靈秀女性的敏感細膩,兼之深情靈動的筆觸,濃墨重彩地描繪著自己的家鄉(xiāng)?!皬乃{溪出發(fā),溯游而下,相望千年的沅江、酉水兩岸,如一幅水墨畫卷,亦如一部典藏的古籍善本,徐徐展開,直撲人眼,不用潑墨點染,也不用刻意著色,左岸右水的原貌便成了畫中的經典,氤氳出一片清澈的云水與禪心?!彼r候日夜相守的藍溪看著她長大,藍溪很藍,她的童年也很藍。雖然后來的日子里,她走過許多的路,看過許多的風景,但仍然一遍遍夢回那山清水秀、林木繁茂、魚鮮筍嫩,想象在曲院荷風的蔥綠煙靄中,咀嚼銀波碧浪的漣漪。從鄉(xiāng)愁中尋回祖先、父母傳下的魂魄和希望,還有下一代藍色的夢想,在時光腳步中捕捉到藍溪深處的生命喧響,從而堅定自己的求索。讀者可以從她對鄉(xiāng)愁的書寫中覺察到當代人的情感訴求,并從中體味到惺惺相惜的精神共鳴。
湘西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厚重的地方,張雪云沒有忽略得天獨厚的文化優(yōu)勢,進行了積極的藝術開掘,穿越時代隧道的屏障,領略到其中意味深長的哲學價值。藍溪口面對的沅陵位居五溪山水交匯之所、荊南要沖雄峙之地,素有“湘西門戶”、“南天鎖鑰”之稱,所謂“天下積儲在楚,楚之咽喉在辰,故辰安則楚安,楚安則天下安”。戰(zhàn)國時,楚置黔中郡,屈原曾經來此,面對沅水感嘆:“沅有芷兮澧有藍……觀流水兮潺湲”;展救世安民之略的王陽明在此留下詩文;大唐而興的龍興講寺的暮鼓晨鐘依然在心中日日敲響。古城古寺,即使城墻不再,磚瓦難存,但凝望處蒹葭蒼蒼,讓人獲取某種莊嚴寧靜、喜樂和力量。她常見的水邊情形化作心靈的一個渡口,泊在月光下,那月光自然已有千年萬年,自然會引人思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膘`性的山水,即是一本自古而來的大書,于沉默中散發(fā)出悠遠的氣息,給每一個端詳的人以尊貴,以氣度,以歷久彌新的相思相知。
對人性的觀照與體貼在《藍渡》的字里行間比比皆是,體現了作者與周邊人彼此相通的溫情。人民從來不是一個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個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人。在張雪云的筆下,他們挑擔背簍從沅水河邊走入讀者的視野:“早些年,我窗外的文昌碼頭處,是沅水流域一個重要的集散中心。周邊十里八鄉(xiāng)的農民將自己生產的桐油、菜油等農副產品從山里擔來,駁船靠岸,到這里倒賣。那些挑油的漢子,穿著對襟布衫,包著白布頭帕,腳穿自制的草鞋,從彎彎山道上揮汗如雨而來。婦女梳著耙耙髻,背著大背簍,彎腰蹣跚而來,里面裝著板栗、花椒、木耳、黃豆、花生等各種山貨。他們打著手勢,嚼著土語,彼此交換著各自的生活所需與小小的歡樂……他們起早貪黑、任勞任怨地在水邊忙活著簡單的日子,成為沅水流域獨特的一景。”張雪云在多年從教的歲月里,關注的目光除了教室里的孩子們,就是市井百態(tài):賣菜的嬸子、擺地攤的小販、大清早聚集守候雇主光臨的中年漢子;在煙雨瀟然、人車混雜之間,泥濘濕瀝、霉味彌漫的街道,熙熙攘攘的蕓蕓眾生,為生存奔波忙碌,或如蓬草,或如勁竹,卻無論多么艱辛困苦,總能度過四季涼熱,總有一份樸素的希冀與夢想。她以藍溪為人生之河,揣摸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渡口,如自己的藍渡。四季一如繼往地變遷,流年似水無聲無息,然而世間萬物皆有自己渴求的境界,一條河有起伏變化的深淺,一朵花有自由開放的姿態(tài),一棵樹有別樣的風骨,一個人的生命究竟應該賦予怎樣的意義,要以怎樣的跋涉,才能從自己的渡口抵達彼岸?
張雪云的文筆清婉樸實,恰如湘西山水幽深靈泛,時而若山靜穆厚實,時而如水柔和細膩,且又酣暢淋漓,既能蹈大方、觀大勢,又能凝靜氣、清氣氤氳。作者在書寫中不乏對文體的探索,在虛實深淺、或輕或重之間反復掂量,并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張雪云與河流對話,其中的問答匯成了這本散文集《藍渡》。生活其實沒有唯一的答案,所有一切都在不斷的擺渡之中,她的文字和思考也因此偶見重復,但愿今后在重復之中更有新的拓展和發(fā)現。如此,或許她心中的河流將會更加澎湃,將會描畫出更為深刻獨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