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童顏童趣
明定陵出土的百子衣
遼代定窯白釉童子誦經壺
明弘治嬰戲青花小罐
童子騎牛銅飾
金代磁州窯白地黑彩嬰戲圖枕
青白釉持桃童子
青花嬰戲鳥食罐
密云董各莊清皇子墓出土白玉沁童子
清代粉彩斗雞碗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可愛的兒童一直是古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題材。北京的文物中有許多有趣的兒童形象,“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將至,信手拈來,端的是妙趣橫生。
遼代:舍利塔下童子誦經
順義凈光舍利塔基出土的白釉童子誦經壺,構造巧妙,是一千多年前定窯人形瓷器中的精品,令人過目難忘。
壺體為一名坐著的童子。童子頭戴蓮花形束冠,五官清秀,雙目微閉誦經,神態(tài)自若,似乎正在回味經書里所寫的內容。他身穿對襟長袍,長袍的袖口、衣褶和飄帶都清晰可見。童子雙手捧著翻卷的經卷上方的長方形孔為壺流,童子身體中空為壺腹,蓮花形頭冠中間設計有壺口用來注水,壺柄在身后。這件文物把壺的各種功用融合在童子的各部位中,將藝術性與實用性完美結合,十分有創(chuàng)意。
大興青云店的遼代壁畫墓,墓室東壁繪有戲兒圖。一位年輕的母親右側有一名男童,男童留鵓角,長褲,袒上身,戴長命鎖,右手牽婦人右臂,母慈子孝。鵓角是古代兒童發(fā)式,也叫博焦,一般是將頭發(fā)留于頂前,即在囟門處留頭發(fā)。
金代:瓷枕上的木鴨車
1998年,北京植物園溫室大棚工地出土了金代磁州窯白地黑彩嬰戲圖枕,瓷枕呈腰圓形,主題紋飾為一名頭結發(fā)髻、身著團花長衫的兒童在戶外嬉戲,身后拉著一個四輪鴨形玩具木車,右手置于腰間攬繩,左手于左肩處挽結,長出的繩子于胸前自然垂下。畫面呈現(xiàn)出一派天真無邪的童趣。這種類似的木鴨車,相信可以喚起不少70后、80后的童年回憶,可見是古今通用的兒童玩具。
元代:元青花小童抱罐
元青花舉世聞名,其中就有兒童題材作品。元大都遺址出土的青花嬰戲鳥食罐,罐口沿處堆塑折枝桃,幼童扎雙髻,俯于罐身之上,作抱罐狀,紋飾簡練。
東城鼓樓后街豆腐池胡同出土的青白釉持桃童子高13厘米。童子面目豐腴,大耳,寬額,頭頂梳劉海發(fā)式,面露微笑。長袖內衣,右衽半袖外套,右手持帶葉鮮桃,左手下垂納于袖間,跪坐于地。
明代:孝靖皇后的百子衣
嬰戲是青花圖案中的重要題材。嬰戲圖始于唐,宋代后盛行,稚童為主要角色,常見的嬰戲圖案有戲蓮、蹴鞠、放紙鳶、戲蝶、對弈、捉蜻蜓、玩陀螺、騎竹馬、敲鑼、舞扇等各種嬉戲玩耍場面,畫意生動,情趣盎然。
明弘治嬰戲青花小罐為西直門外老虎廟出土,畫面上的幾名童子,或手持撥浪鼓,或扛著芭蕉葉奔跑。
朝陽洼里出土的明代青花嬰戲蓋罐,腹部主體紋飾分為四個部分,著力表現(xiàn)了十四名孩童,有騎木馬的,有玩蛐蛐的,也有模擬官員出行、升堂、對弈、會客、教書的場景,童趣十足。嬰戲圖案層次多,面不亂,給人歡快之感,器底書“大明嘉靖年制”。
明代“連生貴子”玉佩飾出土于海淀,造型為一立于荷葉上的男童。荷葉向下翻卷,手執(zhí)蓮梗舉于肩部的男童臉型較長,留有發(fā)綹,額頭大而高闊,鼻子近三角形,長耳肥腮,雙眉緊鎖若有所思,身穿右衽短褂和肥腿長褲,煞是可愛。
“連生貴子”的題材來源于中國民間傳統(tǒng)文化。完整的連生貴子圖案包括蓮花(或蓮葉、蓮蓬)、笙簫(或花生)、桂圓(或桂花)、童子,以童子代表男丁,寓意人丁興旺。
童子騎牛銅飾,童子扎雙髻,騎于牛背上。讓人不禁想起了“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情景。
明定陵出土的百子衣,是孝靖皇后的一件羅制短襖,其上用金線刺繡9條蛟龍,周身用金線繡以山石、樹木、花卉、八寶紋為背景。用彩線繡出100個各具姿態(tài)的兒童,有跳繩的、踢毽的、放風箏的,還有蹴鞠的、放爆竹的、博戲的,還有的觀魚、沐浴、嬉戲、扮作官員出行,形神兼?zhèn)?、惟妙惟肖,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堪稱一件精美絕倫的刺繡工藝品。
清代:活潑兒童成經典造型
清代以兒童形象為主的藝術作品就更多了。東直門出土的藍兜瓷娃娃,扎雙髻,眉開眼笑,雙手半握上伸,作欲擁抱狀。豐臺看丹出土的紅黑彩藍兜瓷娃娃,與前者相似,黑彩點睛,身上略施紅彩。
順治青花四美十六子(亦名四妃十六子)圖罐出土于海淀。主題紋飾繪于整個罐的外壁,圖中一位母親手執(zhí)芭蕉扇,旁邊兩個小孩手捧書匣,亦步亦趨緊跟身后,儼然一幅孟母教子的歷史圖畫;另一位母親手執(zhí)花枝與兩個孩子翩翩起舞,極盡風雅和高貴;還有一位母親懷抱嬰兒,手上拉著一個稍大的孩子,同時招呼著旁邊另一個孩子,頗有家族生活情調。幾位母親身后,幾個調皮的孩子正在捉迷藏、玩風車。圖中芭蕉亭立,柳條舞動,一輪溫暖的紅日隱現(xiàn)在氤氳的浮云之中,整個畫面充滿了溫馨、詳和的生活氣息。
中國古代社會中,“多妻、多子、多福”的思想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這一題材的紋飾反映出古人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都博物館展出的白玉童子詩文佩,細潤光亮,正面琢制兩名童子,牽手相對作游戲狀,背面刻詩文“青玉連直上,指日近龍光?!?/p>
1997年馬甸出土了清康熙五彩花卉人物圖小將軍罐,其中一件繪嬰戲圖案。將軍罐,因蓋的形狀似將軍盔帽而得名。畫面中的兒童眉目清秀,綠衣紅褲,右腿抬高,雙袖后揮,表現(xiàn)了兒童舞蹈場面。
圓明園出土的青玉仙人出行山子,一老兩少三人走在陡峭的山崖上。一童子在前,回首作引路狀,另一童子負行李跟隨老者。
密云董各莊清皇子墓出有白玉沁童子和白玉童子牧牛玉雕。前者梳雙髻,寬額大眼,作站立狀;后者匍匐于牛背上,作攀爬狀,憨態(tài)可掬。童子牧牛是我國古代藝術品的經典題材之一,早在宋代就已出現(xiàn)在眾多繪畫作品之中,至明清時期,這一題材的表現(xiàn)形式更趨多樣,出現(xiàn)在了玉器、瓷器、家具、漆器等領域。這件玉雕童子牧牛以寫實手法精雕而成,水牛和童子均十分精致。
海淀出土的清代玉鏤雕太子戲蓮紋片,青白玉質,薄片鏤雕出太子戲蓮紋,雕功精湛,孩童稚氣、天真的形象躍然眼前。太子戲蓮,又名太子玩蓮,亦名富貴宜男,屬嬰戲紋之一,源于佛教“鹿母蓮花生子”的故事,是一種傳統(tǒng)的裝飾題材,被廣泛使用。
乾隆時期的粉彩雞缸杯仿成化斗彩雞缸杯。乾隆皇帝一生喜歡作詩,喜歡將他的詩文與花鳥或山水圖案相結合作為瓷器的畫樣,命御窯廠燒造。畫中的童子紫衣白褲,左手引雞,抬左腿,畫面生動自然。
無獨有偶。延慶博物館展出的粉彩斗雞碗,童子發(fā)髻高挽,左手作招引狀,左腳略抬。雖為斗雞,但看上去其樂融融。
縱觀有兒童造型的文物,兒童或嬉鬧游戲,或與母相偎,無不以活潑可愛的形象示人。一方面兒童天性本就童心無忌,天真無邪;另一方面寄托了古人對兒童的疼愛。通過這些文物,后人了解到古代兒童的衣服發(fā)型、游戲項目,仿佛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