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森與奧斯丁的《愛瑪》
在奧斯丁的小說里,除了《傲慢與偏見》之外,歷來以《愛瑪》最受學界重視。美國批評家韋恩·布思在他的名著《小說修辭學》里,專辟一章,討論奧斯丁在這部作品中,如何控制自己與小說中主要人物之間的距離。與《傲慢與偏見》中的女主角伊麗莎白·貝內(nèi)特相比,愛瑪似乎有很多缺點:她虛榮、淺薄,好管閑事,自以為是,社會等級觀念很強,有時會對旁人頤指氣使。然而盡管如此,作者卻成功地讓她得到讀者的同情和諒解。布思以為在這部作品中,奧斯丁顯示了極為成熟老練的藝術。
若將奧斯丁這兩部名著兩相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其間許多相近之處,其主題都可以用“好事多磨”來概括。在這兩部作品中,作者都運用了第三人稱的敘述和大量的對話,可是在觀察、敘事的段落、章節(jié)里,幾乎總是保持著與女主角很近的距離、從她的角度出發(fā)的。在《傲慢與偏見》里,伊麗莎白雖然不像愛瑪有那么多毛病,然而還是被自己的偏見所左右,一再對達西作出錯誤的判斷。隨著故事的發(fā)展,抽絲剝繭,伊麗莎白通過與其他人物的接觸,知道事情的真相,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最后終于戰(zhàn)勝了自己的偏見。讀者對于男主角達西的了解,是隨著伊麗莎白糾正自己偏見的過程而逐漸分明的。到了《愛瑪》這部作品里,女主角在亂點鴛鴦譜的過程中,一再遭到挫折,對于自己的感情的認識了解,也走了許許多多彎路。跟達西相比,男主角奈特利一出場就是正面人物,在愛瑪身邊,他是唯一認識到她的缺點、并且能夠直言不諱地向她指出的,但是他對愛瑪一直保持著善意,而這種善意,最后通過他自己的表白,其實是深藏心底的真愛。作為男主角,奈特利對于讀者對愛瑪?shù)恼J識和同情,起了至為關鍵的作用。奧斯丁在《愛瑪》中對于人物的描繪,作了進一步的精微探索,對于人生和社會的把握,也更為真實、深刻。
以前介紹過英國插圖家布洛克為《傲慢與偏見》所作的彩色插圖。為奧斯丁創(chuàng)作插圖的,除了布洛克之外,就數(shù)愛爾蘭插畫家湯姆森(Hugh Thomson,1860-1920)最為知名了。他從小就喜歡畫畫,常常在課本里畫滿了馬、狗或是船只。他的父母經(jīng)營茶葉生意,他十一歲時,母親就去世了,他是家中的長子,十四歲就去紡織品公司當職員,不過他的藝術天分逐漸被人發(fā)現(xiàn),十七歲那年,他被一家出版公司雇用,開始了他的插圖生涯,結(jié)婚后到倫敦定居。他一共為六十五部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了插圖,大部分是以墨水筆創(chuàng)作的黑白畫,除了奧斯丁的六部小說之外,還包括莎士比亞、狄更斯、薩克雷、喬治·艾略特和蓋斯凱爾夫人的作品。據(jù)說他每次在為一部作品開始畫插圖之前,總是去大英博物館或是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為作品中人物的服裝,以及家具、建筑等等,查找資料,他身后留下的大量速寫本里,留下了這些研究的豐富記錄。上面是《愛瑪》第四十九章的插圖,在這一章里,愛瑪和奈特利在散步時,終于互相吐露衷腸,道破多年來相愛的真情,堪稱整部小說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