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時代中華詩詞 復興發(fā)展的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而被譽為中國文學藝術皇冠上明珠的中華詩詞,則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華詩詞的復興與繁榮,對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繁榮興盛中華文化、促進中華民族復興,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莊嚴宣告,“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fā)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fā)展,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這就是中華詩詞復興所處于的新的時代背景。
進入新時代的中華詩詞,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身體力行和黨中央文化復興的號召鼓舞下,經過中華詩詞界歷代同仁的不懈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經過大眾傳媒的加大宣傳,包括央視幾季《中華詩詞大會》的有力助推,中華詩詞的背誦、吟唱、傳承和創(chuàng)作,已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呈現繁榮發(fā)展的景象。特別是隨著高科技的發(fā)展和5 G時代的來臨,詩詞的傳播已經有了巨大變化。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自媒體,海量信息、短視頻甚至人工智能,可以把詩友們創(chuàng)作的詩詞隨時直播發(fā)布到世人面前。這對于中華詩詞的廣泛傳播與普及,顯然是千載難逢的時代良機。同時也應該看到,這種“亂花漸欲迷人眼”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詞繁榮興盛,必須有代表這個時代的詩詞精品和名師大家。我們還要注意到,這些先進的科技手段,制作精良的詩詞音樂、畫面、視頻,模糊了詩詞作品良莠不齊的真相,掩藏了詩詞創(chuàng)作價值取向多元的隱憂。不可否認,按照黨的“雙百”方針,選取什么詩詞題材,追求什么藝術風格,是詩人自己的創(chuàng)作自由。但社會應該有所倡導,應該有主流審美的詩詞創(chuàng)作價值引領。主流審美的詩詞作品應該是具有家國情懷,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有著濃厚中國味道和鮮明時代印記的詩詞。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廣大詩人詞家和詩詞愛好者,切實把握在民族復興和文化復興歷史進程中,詩詞復興發(fā)展的正確方向。
中華詩詞學會在《21世紀初期中華詩詞發(fā)展綱要》中,明確提出了“適應時代,深入生活,走向大眾”的方針,得到了詩詞界同仁的廣泛贊同。而且實踐證明,其基本原則仍然適用于當前的新時代。所以,在民族復興和時代復興的歷史背景下,把握詩詞復興發(fā)展的正確方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擁抱新時代
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這是千百年來被無數詩文評論家引用過的至理名言。中國詩歌文化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是重視它的社會功能價值?!霸娧灾?,歌詠言” ,是我國古代文論家對詩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在《尚書·堯典》中就有明確記載??v觀中國數千年詩史,中國詩歌的發(fā)展從來具有與時代同步的特點。中國詩祖騷宗屈原的《離騷》 ,是其憂國憂民的時代吶喊;詩圣杜甫的“三吏”“三別”等詩史名篇,是他所處那個戰(zhàn)亂時代的歷史見證;偉大詩人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等千古絕唱,正是他作為新中國開國領袖,辟地開天、扭轉乾坤偉大胸襟和革命情懷的詩意寫照。每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和時代擔當精神的詩人詞家,都應當關心時局,關心祖國命運和人民利益,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敏銳的洞察力。只有熱情擁抱、縱情謳歌我們所處的偉大時代,才能創(chuàng)作出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的精品力作。
新時代為中華詩詞復興開辟了廣闊天地,也對廣大詩人詞家和詩詞愛好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只有深刻認識身邊所處的震古爍今的偉大時代,才能自覺反映這個新時代,熱情謳歌這個新時代。用傳統(tǒng)詩詞反映新時代,謳歌新時代,要有勇為時代先鋒的精神,從詩詞作品的題材、思想、感情、語言、聲韻等多方面加以體現。而這些體現在創(chuàng)作上的詩詞藝術表象,其前提和基礎則是對新時代的深刻認識、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要深刻認識和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xù)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齊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有幸處在這個偉大時代的詩人詞家,應該以滿懷的豪情和澎湃的激情,加強對新時代現實題材詩詞的創(chuàng)作。用詩詞的意象、詩詞的美感、詩詞的情趣、詩詞的語言、詩詞的韻味等詩詞美學的藝術手段,縱情謳歌擔當民族大任的時代先鋒,和默默奉獻的各行各業(yè)時代新人。用詩詞藝術之光,點亮人們詩意人生的理想之燈,照亮大家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風雨征程。
反映新生活
新時代中華詩詞的復興發(fā)展,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古代詩詞的背誦記憶和知識比拼上,也不能僅僅追求“飛花令”和“詩詞接龍”的趣味熱播,而應把這種群眾中蘊藏的“詩詞熱” ,切實引導到詩詞創(chuàng)作上來。即用傳統(tǒng)詩詞藝術形式,反映新時代火熱生活。這正是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重要原則對中華詩詞復興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反映新生活,首先要直面時代題材,在內容上貼近新時代。時代題材涉及到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涵蓋面非常廣博:黨策國計、民生人意、重大事件、經濟發(fā)展、科技進步、文化繁榮、社會和諧乃至人民大眾的喜怒哀樂……可謂包羅萬象。直面新時代的萬花筒,如何選取題材,是每個詩人的創(chuàng)作自由。大江東去,小橋流水,歌頌真善美,鞭笞假惡丑,興、觀、群、怨,都可以出好詩佳句。不過,著名詩評家李元洛教授的一番話,還頗發(fā)人深思: “時代精神是一代詩歌交響樂的主奏曲,短笛、長號、提琴、大鼓等各種樂器,盡可各盡所長。有了主奏曲,音色和音域不同的文章,就可以匯成壯麗動人的大合唱。 ”而這一代詩歌交響樂的主奏曲,應是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新時代黃鐘大呂。這正是我們反映新生活的詩詞創(chuàng)作,主流審美的價值取向所在。
除了直面現實題材,還要注意升華時代意象。詩詞是靠意象的藝術沖擊力,來教育人、感染人、愉悅人,空洞的說教和標語口號不是詩,一個時代有不同于其他時代的特有意象。原始時代只有象聲的勞動號子,農耕時代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象。而工業(yè)時代,信息時代,乃至我們即將進入的智能時代,都應有其獨特的意象。這就要靠詩人詞家在創(chuàng)作中去觀察,去發(fā)掘,去體驗,去升華。當然還要注意抒發(fā)時代情感,活用時代語言,反映時代信息,針砭時代弊端和描繪時代畫卷等等,這是我們當代詩人詞家和詩詞愛好者的歷史擔當。
走進大眾中
要求詩詞走進大眾中,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在詩詞創(chuàng)作領域的生動體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chuàng)造。 ”
詩歌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最早源于勞動號子,源于人民,理應屬于人民,屬于大眾。早在1998年8月,時任中華詩詞學會會長的孫軼青先生就明確指出,“有人不贊成走向人民大眾,理由是詩詞是高雅藝術,只有雅人才能欣賞,人民大眾是俗人,無法欣賞。能欣賞高雅藝術的,只能是極少數人。這種看法,首先是對高雅藝術本身有所誤解。傳統(tǒng)詩詞誠然是一種高雅藝術,然而它之所以高雅,并不在于深奧難懂,而在于它具有詩的意境、詩的韻味及其感人的藝術魅力。而這樣的詩詞同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并不矛盾;相反,越是明白曉暢、通俗易懂,便越能發(fā)揮其高雅藝術的社會效果。 ”眾所周知,唐詩宋詞中那些流傳千古、婦孺皆知的名篇佳句,都是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的。反之,那些艱深的詩詞,只能塵封在孤芳自賞者的詩集里,或供少數研究者費神。
當然,雅與俗,是辯證的統(tǒng)一體。對于詩詞創(chuàng)作與鑒賞,我們既需要“陽春白雪” ,也需要“下里巴人” ,以滿足人們多層次的文化審美需求。為了切實讓新時代的詩詞走進大眾中,我們應力求其雅而易懂,俗而不庸,如能做到雅俗共賞,則是上乘之作。但提倡通俗易懂,決不容許搞片面性,不能只俗不雅,更不能以“通俗化”為名摧殘和否定傳統(tǒng)詩詞所特有的高潔典雅的藝術品格??傊哌M大眾中的詩詞作品,應該是連民心、接地氣,讓人民大眾看得懂、記得住、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作品。
(作者系中國作協(xié)詩歌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