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偉大還是荒謬?
2019年4月1日,是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九十歲生日。作為文學家,昆德拉在小說、散文、戲劇、文學理論方面均有建樹,曾獲得過許多國際文學獎項,聲譽頗著,對小說藝術(shù)的革新尤其引人注目。他改變了傳統(tǒng)小說中的許多寫法,弱化了情節(jié)的戲劇性。他的小說中,議論、思理、隨感都成為表達主題的重要媒介,形成了復(fù)調(diào)共響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為小說創(chuàng)作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新領(lǐng)域。
米蘭·昆德拉進入中國,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些學者、翻譯家開始陸續(xù)介紹、翻譯昆德拉的作品,在那一代文學青年中掀起了閱讀昆德拉的熱潮。他小說中的許多概念至今仍有很大的影響,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的“輕”與“重”、“媚俗”(刻奇)等。
而他獨特的寫法,也在國內(nèi)學者、作家和讀者中引起了很多討論。李歐梵先生作為首批介紹昆德拉的學者之一,盛贊昆德拉“寫的是小人物,但運用的卻是大手筆,不愧為世界文學的一位大家”;而同為作家的余華,則對昆德拉不甚感冒,曾在采訪中直言昆德拉的作品“那真不知道是什么東西”,道理太多,對生活本身的關(guān)注不夠,而“這個世界多的是道理,缺的是生活”。
對于不了解昆德拉語言風格的普通讀者而言,初次閱讀昆德拉,常常會產(chǎn)生“這難道也是小說”的疑問,或者認為昆德拉的小說過于哲理化,讀起來較為艱澀。那么,昆德拉的小說究竟是靠什么魅力獲得如此贊譽呢?又給你留下過怎樣深刻的印象?對于昆德拉獨特的風格,你又有什么看法?
Q1:閱讀米蘭·昆德拉,給你留下的最大印象是什么?
李如麻:
昆德拉小說里關(guān)于政治的書寫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個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蘇聯(lián)時代的人,米蘭·昆德拉給我曾經(jīng)閱讀過的東歐近代史賦予了一個更為具象可感的側(cè)注。曾經(jīng)在中學時代自詡文藝、矯情的我和主人公很容易獲得共鳴,從而借助他們的感情理解那一代人的肉體與精神困境。
此外,小說中的愛情也非常打動我,那種非常非常具體的患得患失、占有與展示,以及相互塑造??赡鼙绕鹫螌用?,他筆下的自由、愛情等其實是人性里更長久的命題。帝國會消亡,但各種意義上的精神控制和壓抑始終都會存在,甚至像愛情,來源于自身或者親密關(guān)系中的相互壓力。這也是他能給我長久啟示的地方。
張?zhí)飓h:
最大感受大概是“娓娓動聽”。這大概和昆德拉本人接受的音樂教育有關(guān)系吧。我覺得文本很精密、細致、流暢(或許是“職業(yè)小說家”才能組織的東西),囈語與提琴的聲音,以數(shù)學般的美麗法則交織纏繞。第一次見到昆德拉的書,是小學同學家里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上海譯文版,2003),讀不懂。初中開始特別喜好。大學時,以為中學時愛的書總有青澀的印記,重讀,依然震撼(是的,震撼)。昆德拉過于美妙。
Andy:
我對昆德拉的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第一次讀的時候是在高中,那個時候只記住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里較為露骨的情色描寫和比較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還有就是一個被賦予了一種新的、有著豐富意涵的詞匯——媚俗,當然,我當時并不能夠體會這個媚俗到底是什么。
第二次讀時已是本科行將結(jié)束,那個時候有了一些感情經(jīng)歷,對文本印象最深的要數(shù)那幾段男女關(guān)系?!恫荒艹惺艿纳p》里,薩賓娜是最好的情人,走腎不走心,處事非常得體;佛朗斯是搞不清狀況的人,他的愛情是對他生活的否定;在他們的狗卡列寧死去時,托馬斯為讓特雷莎好受些,爬下來裝狗,狗是不能選擇變?nèi)说?,但人可以選擇變狗。為了愛人的感受,托馬斯選擇了暫時做狗,這也透露了一個信條:真正的愛從來是自足的,強調(diào)個體權(quán)利的愛反而是不足的。
Z:
在我的印象中,昆德拉的書是獨特的。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為例,文中的情色和政治最為獨特。昆德拉往往借用情色的描寫、一種最能反映人的本質(zhì)的活動,將感情濃縮在一個個動作中,討論人和人的聯(lián)系。另外一個方面,文章中總是試著將捷克政治這一具體的特殊性政治模糊并擴大成世界普遍的政治情況,而不僅僅囿于捷克一個地方。
Q2:你如何看待昆德拉將議論筆法、散文筆法、哲理思辨熔于一爐的寫作手法,會否覺得是一種小說敘事的討巧?
李如麻:
我不太贊成“討巧”這個評判標準,甚至對文學作品的體裁也不是那么在乎。我覺得讀者看得舒服就是好作品。米蘭·昆德拉的長篇一直屬于閱讀起來相對輕松的,能讓人花更多精力聚焦在故事情節(jié)和主旨本身,這應(yīng)該是一件好事。
張?zhí)飓h:
我不認可余華對昆德拉小說的評價。余華的書我讀得不算多,但我覺得他肯定不是三流作家,也不知道為何他會這么說。他這么有意思的人,怎么說了這么掉價的一句話。他大概是從一般的意義上如此評價?至于昆德拉的寫法,我不覺得這是討巧,因為他自己有自己的一套觀念在。背后沒有自己邏輯的寫作技巧,可以說是“討巧”,但昆德拉不是。他的理念強得很。既然他認為小說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種方式,小說的任務(wù)是探索未知,那么將各種寫法熔于一爐,或許本身也是他采取的一種尋找方式(小說本身未必能承擔所有重任,我想,它實質(zhì)上也是一種思考的方式,而散文、議論、哲思,都是可以融進的方式)。若將小說定位為發(fā)現(xiàn)世界另一種可能的方式,那么這種手法完全不應(yīng)該被責備。換句話說,他不在討巧,他根本不需要討巧,想要討巧的人大概總有一種需要關(guān)注的渴望,但他本人沒有(董強說他連招生都不怎么公開)。
Z:
關(guān)于寫作手法,我認為如果能恰當敘事,用什么手法并不是一個關(guān)鍵的事情。畢竟“小說”、“散文”等觀念的本質(zhì)就是我們在思想的世界中圈起來一個名叫“文學”的圈后另外規(guī)定的。作者如果把自己囿于“小說”這一圈子,便縮小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范圍。
食無鹽:
昆德拉的這種筆法,讓我想起了嚴羽對于宋詩的評價,他講宋人“以文字入詩,以議論入詩,以才學入詩”,昆德拉也有點這個意思。他本人的哲學修養(yǎng)和音樂修養(yǎng)都很好,對于政治歷史也有很高的敏感度,這些都被包含在了他的小說里,成為了他實現(xiàn)自己藝術(shù)理想的不同聲部。
他在《小說的藝術(shù)》里反復(fù)提到,他的小說其實是有意識地和以往注重情節(jié)、注重敘事的故事做了區(qū)分的。他認為小說藝術(shù)應(yīng)該直指人最根本的生存境況,“照亮人的存在”,這其實是為小說賦予了一種本質(zhì)性的使命,不再是簡單的娛人或教化了,美感也未必是第一位的。他所有的表達技巧,都可以看作是他渴望達到的這種“照亮存在”的主題變奏。
但這種手段是否適合文學,其實也確實是值得討論的。有的時候,會感覺他的小說正在無限逼近哲學,小說的美感的確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這種革新的嘗試我覺得是極天才的。
后記:
本次調(diào)查主要針對兩個問題進行了簡單采訪。受訪人分別就閱讀昆德拉的體驗和昆德拉的文字藝術(shù)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大家對昆德拉小說和政治的關(guān)系、和愛情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較大的興趣,此外,昆德拉富有音樂性的文體風格也是大家關(guān)注的重點之一。而對于昆德拉獨特文體的爭議,大家也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無論你怎樣看待昆德拉的藝術(shù)風格,他的確是文學世界里的一朵奇葩,文本中充滿了妙喻、格言與深刻的思考。而如果想要真正體會他文字的魅力,還需讀者們親自到昆德拉浩瀚、深邃的文學世界中遨游一番。